简约主义音乐的“万花筒”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xy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会,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尖锐的不协和音,无调性的旋律,破碎复杂的节奏,还是特殊的演奏法和极端的乐器音色?但无论如何,在史蒂夫·赖希的这场作品音乐会中,听到的绝不会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声音。
  简约主义(minimalism)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流派,最初出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后这个术语也被用于描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简约主义音乐的特点是有意识地简化音乐的节奏、旋律与和声语汇,甚至被视为是对抽象的现代主义音乐的一种反抗。相比较很多晦涩复杂的现代主义音乐,简约主义音乐主要表现为有清晰的调式或调性、连续而有规律的节奏,以及在持续重复中缓慢发展变化的结构和织体。
  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1936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65年至1971年,包括了一些磁带声音作品和相位移动器乐音乐。他的磁带作品《要下雨了》(It’s Gonna Rain)和《出来》(Come Out)用两台或更多的磁带录音机播放相同的语音循环,但由于播放速度的细微差别,声音逐渐脱离同步,错位越来越大,这些脱离语境的单词由于顺序混乱和叠加,形成动态渐变的无数种不同状态,这一技术被赖希称为“相位移动”。随后他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器乐作品创作中,如《钢琴相位》(Piano Phase)、《小提琴相位》(Violin Phase)等,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音乐创作道路。赖希写于1970年至1971年的《四台管风琴》(Four Organs)和演奏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鼓乐》(Drumming)为他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一线作曲家之列。


科林·柯里打击乐团

  在这之后,赖希继续新的探索,尝试用尽可能简单的乐器与形式来进行创作和表演。例如写于1972年的《拍手音乐》(Clapping Music),这部作品由两个人用四只手演奏同一个节奏型,仍然运用相位移动技术。
  本场音乐会即将上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创作于1973年的《木块音乐》(Music for Pieces of Wood)。这部作品为五位表演者而作,被认为是《拍手音乐》的后续之作:同样运用了最简单的“乐器”——木块(需要能发出指定的音高),同样从《拍手音乐》的节奏型开始。在这里,赖希运用了不同于相位移动的另一种发展的逻辑:除了两个持续的基础声部以外,其他声部都是先以一个小节一个音的形态进入,反复若干个小节后变成每小节两个音,再增加到三个音……直到构成完整的节奏型。这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被作曲家称为“建隆”(buildups)。此作品的整体布局运用了和《钢琴相位》相似的组织方式,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6/4拍,第二段4/4拍,第三段3/4拍。虽然在每一段中声音的密集程度做的是“加法”,但在整个乐曲的段落发展上,基础节奏型做的却是“减法”。
  这些以节奏为素材的“简单”作品是赖希这一阶段创作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赖希也开始尝试创作更大规模的较为“复杂”的合奏音乐,如写于1973年的《六架钢琴》(Six Pianos)和《为旋律打击乐、人声和管风琴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Mallet Instruments, Voices and Organ)。在后者中,赖希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实验不同的音色组合,如各种木管、铜管以及人声搭配等,最后选择采用女声和管风琴来表现这部作品。
  作于1974年至1976年的《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再次达到了《鼓乐》的时长规模,演奏时间约为六十分钟,将占据本场音乐会的整个下半场。此曲的乐队编制与《为旋律打击乐、人声和管风琴而作的音乐》有些相似,但规模扩大了许多,由两支低音单簧管、兩位打击乐手(需要用到马林巴、木琴和颤音琴)、四架钢琴、四位女声歌唱家、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这部庞大的作品包含一头一尾两段“Pulses”(与本场音乐会的另一部作品无关)和中间的十一个段落(Sections)。“Pulses”大约五分钟,由十一个和弦组成。相邻两个和弦之间往往只是声部的交换、转位或关系大小调变化的关系,在“Pulses”中每个和弦持续大约二十至三十秒。中间的十一个段落由“Pulses”中的十一个和弦控制,每一个段落都分别建立在一个拉长到五分钟左右的和弦上。段落之间以颤音琴作为分界的标志,此乐器只有在段落交替时才会使用,当听到这种梦幻的音色时,鲜明的音响会指明两个和弦之间声部运动的方向。
  整首作品建立在两个同时发生的基本节奏因素上:第一个是由钢琴和旋律打击乐演奏的有规律的节奏脉动,这个因素贯穿全曲;第二个则是由木管和人声组成的呼吸节奏——开始与结尾的“Pulses”和中间的部分段落包含这个因素。人声和木管总是吸满一口气,然后尽可能长地演唱或演奏特定的音符。呼吸的长度就是脉动的时值单位,一个接一个的呼吸像起伏的海浪一样融合在一起,与钢琴和打击乐的持续节奏形成对应。
  最后再介绍一下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脉动》(Pulse),这是赖希的新作,完成于2015年。此曲2016年11月1日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时,作曲家已经八十岁高龄了。这部作品为管乐、弦乐、钢琴和电贝司而作,据作曲家所言,这是对他创作于2013年的《四重奏》的一个回应。相比之前的创作,这部作品运用了更为频繁的转调。在持续的电贝司和(或)钢琴的脉动之上,优美的管乐和弦乐旋律线运用卡农技法进行模仿。随着演奏的进行,由于钢琴双手交替模式的变化,持续脉动会产生不同的重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更为平静和沉思的作品。
  史蒂夫·赖希在《音乐作为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Music as a Gradual Process)一文中写道:“表演、聆听一个渐变的音乐进程就像——拉起一个秋千,放开它,然后观察它的摆动逐渐停止;把一个沙漏倒过来,然后看着沙子慢慢漏到底部;把脚放在海边的沙滩上,然后观察、感受和聆听海浪逐渐把它们掩埋。”是的,最开始聆听赖希的简约主义音乐时,漫长的重复也许会令人感到单调,但是当我们静下心仔细品味这些在看似重复持续的音乐模式下那一点点累积的变化时,最后往往会惊讶于它们带来的多种丰富多彩、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万花筒般捉摸不定。在赖希的“御用乐团”科林·柯里打击乐团的演绎之下,我们将现场领略这位当代大师的作品,感悟方寸简约之间所能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其他文献
在世界音乐史上,一个作曲家在短短数月间连续创作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且每首都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音乐性,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然而,有一位名叫林戈尔的作曲家就完成了这一壮举。2018年3月28、29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一套连续四场、耗时十一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原创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了。  这是一套非常规的音乐会,林戈尔所作的《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由四川音乐学
期刊
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2018国际音乐生活展在京举行  第四届国际音乐生活展于2018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国际音乐生活展紧跟文化市场风向标,以音乐为核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理念,甄选各类乐器、音乐文化及生活跨界类精选品牌,通过跨领域文化产品的展示,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体验与互动,为行业及消费终端引入全新的音乐生活生态圈和现代音乐生活方式指南。在十九大推进
期刊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引入中国的新兴乐器,电子管风琴发展至欣欣向荣的今天,仅用了短短三十余年,仿佛經历了一场中国式的神奇冒险。  1985年,电子管风琴首次登陆中国。在日本雅马哈音乐振兴会和雅马哈乐器公司的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电子管风琴的教师培训课程。电子管风琴特殊的演奏形式和广泛的实用性,使得它很顺利地在独奏与各类器乐协奏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自1990年起,以
期刊
“悦”,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愉快,喜悦。简单的解释就是:快乐的,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不仅让自己享受在愉悦中,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乐趣和启发。  “乐”,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此句选自《礼记·乐记》,这是我国汉学音乐理论中最早的对音乐的诠释。在这本书中还有对“乐”的进一步说明:“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的物,
期刊
时隔七年,2018年7月4日,曾于2011年到访的“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乐团,再次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这支形式独树一帜,又来自古典乐界“第一天团”柏林爱乐的“大提琴小分队”,自成立以来就颇受国际乐界的关注。演出当天下午,乐团首席路德维希·匡特(Ludwig Quandt)以及另外三位演奏家索莱娜·克玛瑞克(Solène Kermarrec)、布鲁诺·德勒佩拉埃尔(Bruno Delepelair
期刊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西方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的到来不慌不忙,它的离去同样也不紧不慢。这跨越十五、十六世纪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恰恰像是预先已计算好的,它的存在不仅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显露出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势头。在这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迅猛发展,世俗音乐也空前繁荣,一系列多形式的新体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复调音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处于全盛时期,宗教音乐的创作形式更具多样性
期刊
安东·布鲁克纳(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十九世纪后期德奥交响曲和宗教音乐最重要的大师之一。除作曲之外,他还是一位以即兴演奏著称的管风琴师。  布鲁克纳出生于林茨近郊小镇安斯费尔登,少年时曾是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唱诗班成员,多年后他还成为了修道院的管风琴师。1961年,布鲁克纳写出了生平第一部杰作——经文歌《圣母玛利亚》。作曲家早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部弥撒曲中。1868年,布鲁克纳成为维也
期刊
在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世界级的演奏家们——吴蛮、丹尼尔·何(Daniel Ho)、兰迪·德雷克(Randy Drake)以及布兰登·王(Brandon Wong)将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行走世界的听觉“旅行”。吴蛮  演出曲目精选了十一国传统民谣进行跨界改编,用到的乐器除了来自东方的琵琶和西方民谣的“最佳拍档”尤克里里外,不可或缺的当属“节奏灵魂”打击乐器了。吴蛮与她的朋友们为了更好
期刊
1987年首次播出的电视剧《红楼梦》原声音乐以其委婉动人的旋律以及与原著极其吻合的神韵,使得整部电视剧更加传神,深得听众喜爱,被誉为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典范。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几乎倾尽所有情感”创作了这套组曲式的作品,其中的主题曲和部分插曲继原唱陈立之后被八十年代乐坛郑绪岚等当红歌手翻唱,如今这些歌曲仍是吴碧霞、黄华丽等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的音乐会曲目。不仅如此,众多器乐演奏家也对之饶有兴趣。大提琴演
期刊
作为2019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其作品阵容当然是不可小觑的。在即将到来的盛夏时节,除了有冰爽的可乐陪你度过炎夏之外,还有纽约爱乐乐团的两场音乐会伴你享受暮夜。  此次开幕式两场演出的四部作品,将全部由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音乐总监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担任指挥。演出将分为两天进行,如果说第一场音乐会的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C小调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