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与灵性的语文课堂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交流渠道,显得十分重要。
  在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历程中,我从简单模仿到灵活复制,再到个性展示,努力使课堂具有智慧和灵性。在智慧、灵性的课堂上,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这就是“智慧”。创造师生与文本相通之情,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才能形成充满智慧灵性、积极向上的课堂。本人近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 积累语言
  汉语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必须培养小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产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第一学段能“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能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为出发点。
  例如《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
  再读古诗,感悟真情:(四读)
  (媒体出现)这两个画面都饱含着一份真情,那就是——依依惜别。在文中找到这个词,圈起来。
  课文的作者抓住了哪些描写,将这两个画面写具体,来表现这份“依依惜别”之情。请你找到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
  1. 语言:直白,豪爽。不愧是“忘年交”
  李白:六个“您”;兄长、老师、满饮此杯、令人敬仰、誉满天下——毫不掩饰自己的敬仰和崇拜。
  引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孟浩然:一饮而尽,引用王勃诗句,比喻句——情感表达如此真诚而热烈。
  2. 动作:重点扣住:凝视
  (1)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此时此刻,李白的眼中只有那只载着友人远去的白帆。
  (2) 引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过渡:一个“凝视”将所有的依恋与不舍,都聚焦在这目光中。
  出示:积累“看“的词语
  (4) 景物描写:
  比较: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岸边杨柳,江上沙鸥。
  这两句都是景物描写,比较一下,你从第一句中读出了什么?
  ——一语双关。点点真情,油然而生。
  语言的积累,在这一片段教学设计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二、 培养语感
  夏丏尊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即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还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培养语感是在科学把握学生的认识心理,遵循其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般进行的。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内核力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75篇,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的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中,欣赏作品意境,培养学生情趣。
  培养语感,必定要吟诵朗读。诗歌要从声音上去回味,揣摩。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会自现其义,入情入境,明理言志。优秀的诗歌以及各类文学作品,都能陶冶性情。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诗是直倾诉诸情感,节奏明快,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乃至脍炙人口。
  1.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文字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精辟,节奏抑扬顿挫、音律悦耳和谐,准确的朗读,有利于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2. 通过朗读想象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画面是很美的,古人的作品几乎都是诗画同现,甚至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少年王勃眼中那傍晚的长江恢宏的气势。更有那风华少年的意气风发。
  3. 通过吟诵领悟诗歌的情感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甚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与神奇。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感受到爱国诗人热切盼望回归故土,祖国统一的情怀。而“初闻涕泪满衣裳”更是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那恢宏的气势,令人神往。
  唐诗大气,宋词婉转。中国古代诗人们破解了汉字四声八音的密码,文思如泉,才思敏捷,流传千古的盛世华章浸润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培养“语感”,是指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教师有责任“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经过反复朗读,成为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将阅读的‘气息’‘情调’得以渗透。”
  三、 掌握方法
  杜威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教师绝对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机械呆板的实施教学。将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强化记忆为教学手段,忽略了将教学落脚点放在“授之以渔”上。
  随着年级的增高,课文的篇幅增多、加长,如何在有限的一到两个课时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中心,明确学法,是每个语文老师在课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例如:《番茄太阳》一文。作为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学生对作者曲折的生活经历一无所知。文中小女孩明明的特点,学生预习时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语文课上还分析什么呢?于是,我抓住了课文的一条明线:三次番茄太阳;一条暗线:作者的心情变化,展开教学。学生此起彼伏,进入文本。尤其是对明明美好心灵的感悟,不再是“贴标签”式的,而是油然而生的喜爱欣赏。以课文表达线索为切入点,从学生动情的朗诵中,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天游峰的扫路人》《山谷的谜底》等。
  再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以石榴树容易招虫的对比写法,反衬樟树“永久保持驱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如此典型的采用“反衬”手法来进行写作的片段。因而,教师要紧抓不放。利用给这个段落分层,概括层意的教学过程,自然渗透了“反衬”手法的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文章还有《桂花雨》、《水》等。
  教学中给学生具体指导肯定是必要的,但教师应立足于“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从老师的细致教导中悟出方法,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最终丢开老师的“膀臂”,独立前行。
  四、 发展思维
  语文学习从来都与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如“分析字形”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涉及到字的构成原理和方法,需要不断地知识迁移,属于“智慧学习”。学生需要联系偏旁意思,了解字义;根据偏旁辨义的普遍规律,掌握汉字表意的特点;掌握形声字构成方法,大量自主识字;将识字方法不断运用,成为发展思维、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 理解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例如《庐山的云雾》。全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重点段落是典型的先总写,再具体分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就积极扣住段落的表达,“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随即,采用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两个片段写作:《校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春节的焰火瞬息万变》。学生由学文到写物,有思路,有结构,有表达,牢牢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训练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绝对不能千篇一律,不管学到哪篇课文,都机械地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定要抓住典型课文。
  如《螳螂捕蝉》一课,可采用“课题拓展法”,训练主要内容的归纳。具体为:本文主要讲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就比较简洁完整,便于操作。这样的课文还有《大江保卫战》、《半截蜡烛》、《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开天辟地》等。
  六、 健全人格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要让“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欲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在教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仍然像指导学生学习《孙中山破陋习》那样进行,试教结果不理想,学生始终无法在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找到联系。即便有同学分析了点皮毛,也是从《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上,乌雅学舌一般套用的。
  经过几番实践与思考,我打破常规,将介绍宋庆龄的一段资料片,提前播放给学生看,并且设计了这样一段解说词:宋庆龄被敬爱的周总理敬称为国之瑰宝。她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孙中山的夫人,被尊称为国母。她一生都特别关心中国妇女儿童的生活。她创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支持少年儿童的发展和建设。孩子们都亲切的叫她宋奶奶。这样,一下子就消除了孩子们和宋庆龄之间的陌生感,有了亲近感。 当文尾出示樟树的图片,问学生透过蓬蓬勃勃的樟树仿佛看到什么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宋庆龄。这样,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对借物抒情的写作表达方式的理解,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有效处理课外材料的插入,能降低学生情感投入的门槛,轻松地进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需要这样来处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课文还有《钱学森》、《夹竹桃》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善于创设学习语文的情景,开辟多种阅读渠道。利用一切课内资源,并积极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主收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去感知,辨别,判断,鉴赏,从而形成儿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塑造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说到底这些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及教育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综合学科教育,并都加大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尤其重视科学启蒙的教育。同时,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以下简称“雏鹰行动”)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就要不断探索适应时
期刊
经典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诵读经典不仅能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能使学生从小受到古典文化的陶冶,继承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读好经典古文呢?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诵读经典古文的乐趣。  一、 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受经典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经典,
期刊
作文其实是一个信息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随着现代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多媒体辅助教育技术日臻完善,使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 激活情感,诱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方法中,强调唤起兴趣,激发情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投入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呢?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
期刊
美术课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要在美术课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 改变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
期刊
第一次看到“言语智慧”这个词,是在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中,后来又在薛法根老师的讲座中更加强化和理解这个词语。从此言语智慧这个词在脑海中深深扎根。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积极健康、有“营养”、有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洁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因此,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许多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往往内容空洞,而且大多是编造出来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让作文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七种方法。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内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
期刊
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之下,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小班化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新平台。本文根据小班化背景下数学合作教学实践的经验谈几点看法,以期对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 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尽管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是思维交流的面还比较狭窄。小班化教学可以利用他们的思维优势,改变传统的
期刊
倾听,作为一种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能力,已愈来愈多地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通过倾听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  一、 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  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举手抢着发言的现象,不去大声地呵斥,而是善意地提醒他们:“请等一下!”要求他们等别人的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学生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但也听不进别人
期刊
我校2012年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小学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因此,我在小班化背景下开始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研究。在小班化英语教学实践中,我紧扣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英语教学的特点出发,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同步协调地进行。  一、 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对学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缺少这种外在的语言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说英语的
期刊
教育专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同样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改变。  在对待幼儿的情绪上,无论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