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颖卿: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亏欠”。是的,亲子教养专家蔡颖卿在新作《在爱里相遇》中,用的就是这个词。当一位本应人见人爱的小小孩,在餐厅里胡闹,不听大人的劝导。让用餐的人们非常无奈时,蔡颖卿想到的是“亏欠”。她觉得大人对这位小小孩亏欠一份正确的生活教养,才导致在那一刻,整个餐厅用餐的人中,没有人对这位天真孩童有任何欣赏与怜爱之情。蔡颖卿问自己也问所有大人,“‘亏欠’是一个责备的词、还是一个反省的词?这个跟我们对教养的期待与心胸的界限,一定有紧密的相关。”
  从“妈妈书”(即《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在读者中获得好口碑且长期落座畅销书排行榜以来,许多身处沉重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父母纷纷向蔡颖卿探寻教养方式。而她也不吝啬把生活中的感受与自我反思化为教养经验,在网络上与读者分享,此次更是将这些文章以及与读者互动的文字结集成书,希望透过书中讲述的生活点滴,告诉更多年轻的父母“培养孩子”之前更应该“培养自己”,让自己做一个“好大人”,给孩子没有亏欠的爱。
  
  好大人,非一日养成
  
  Q:自从有了小孩,我必须先做好功课,才能见招拆招,也尽可能都照着专家所说,用心了解孩子要的是什么。但要控制自己易生气的个性真的不容易,虽然凡事都会试着沟通,但小孩有时真的很有主见、很难沟通,该如何解决?
  A:在看待教养问题时,我们最容易忽略“时间”所造成的结果,我们想要的是一时一刻就能解决的方法,却忘了孩子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是从过去累积而来的,因此改变也需要相对的时间与更多耐心。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成一个“难题”来“解决”,我则倾向于把教养的大小问题当成一个雕塑的过程。培养一个我们期望中的孩子,一如培养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是要一点一滴修正与增加的。
  跟孩子沟通到什么程度与孩子的年龄有关,不要以为任何年龄的沟通都是一样畅通。“沟通”是一种互相了解的思想渠道,是慢慢挖,随着年龄与实际做工才能加大负荷的通路。(书中别册附录P19)
  没有人天生知道如何当一位好大人,也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位好大人。蔡颖卿坦言,教养于她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幼儿园演讲时,她常常会跟父母说,
  “在孩子人生的前六年里,教育自己比教育他们更重要。”每一位父母都是从为人子女步入为人父母的,谁也不懂得自己该怎么做。可是当有一天,看到“好大人”这组字时。觉得有它的意义,那就代表这些父母已经开始有自省的能力,开始考虑身教问题或价值投递问题。
  蔡颖卿跟年轻的父母分享,期待一个好的教育时,并不是等待它一路坦途,而是不要让那些问题因为大人的忽视而恶劣到变成大问题,甚至于对社会有伤害。“我的亲子教养过程,也是小冲突不断,在书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对自己教养中所发生问题的检讨和思考——该如何做一位好母亲。”
  这也是蔡颖卿在书里积极地去谈论“好大人”这个概念的原因。她始终认为。以人生的长度去衡量。一个人并不会只在教养方面完善自己。她以自己为例,“在人生将近50岁时,两个孩子去读大学,我还有自己人生的梦、自我的学习修养要去完成。这时是没有办法把教养完全分开,去区分它在人生哪个阶段有什么意义。它们一定是同时并行的,如果你可以做到成为一个好大人,也就会成为—位好母亲。”
  
  解决教养问题的秘籍
  
  Q:坊间有许多培养孩子的外语能力的理论与方法如母语学习法等,也有许多相关的商品如迪斯尼美语教材等,请问是否真的有其效果?
  A:我没有用过这方面的教材来训练孩子,无法给人家很好的建议。但是我相信语言的学习跟所有的学习一样,不可有取巧的迷思,以为拥有什么条件,就一定会达成什么成果。我的孩子转受英文教育后,我更肯定努力还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样在英文环境中长大的人,虽然日常口语看来都不错,但英文程度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你以我们都受中文教育来思考程度上的差别,也许这套理论是你早已懂得的规划。(书中别册附录P10)
  自从将教养经验与众人分享。蔡颖卿收到许多读者的提问,她总有办法针对个案提出解答的方法。对此很多人非常惊讶,她到底藏有怎样的教养秘籍,以致可以轻松应对教养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蔡颖卿坦言:这是一种类化问题的能力。教养虽有各种问题其实都可以从观念的偏差得到检视,她习惯去类化这些困难,而不当成一个个问题来看。看待这些问题时。她会很快跳过细节。直接进入“哪里出了错误”这个想法里,而她的解决方案,也都是让年轻父母回归到自省上。“如果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是自己观念上的问题,那么他们就有办法解决属于自己、非常个人化的问题。”
  蔡颖卿类化问题的能力,来源于她照顾孩子的经验和某种逻辑的判断。现在很多父母过度偏重对教养知识的追求。说到教养的时候,常常把“教”看得很重要,而忽略了“养”。蔡颖卿认为,父母养育小孩需要很多的能力。她举出生活照顾能力的例子: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孩子穿得太多所以不舒服;有没有帮小孩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使他小小心灵觉得很舒服?这种经验的积累,得益于曾经很认真地照顾过自己的小孩,因此遇到问题时,她多半能够猜得出是哪里出了问题,也因此,她可以很快地把年轻父母们提出的琐碎问题做一个区分:哪些是属于生活照顾的,哪些是属于大人有一点懒隋、不愿意解决孩子的小问题,然后让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最后发展成让人头疼、不能接受的大问题。
  
  行动,是最完美诠释
  
  Q:孩子总是把房间弄得一团乱,要求他自己整理总是当耳边风,帮他整理好却没多久又弄乱,要如何才能让他自动自发维持整洁呢?
  A: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做家事。所以维持家里的整洁,可以从美感与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双向努力。跟他动手一起重新调整自己的房间的布置,让他感受自己与这个小天地的环境关系,再进而要求他做好自己房闻的清洁整理,不要一下子就进入帮忙打扫与职责的最后一步。(书中别册附录P4)
  蔡颖卿信奉,行动是对教养理念最完美的诠释。所以,她开社区教学餐厅,为小朋友开办“小厨师”课程。她说,很多生活里面我们所在乎或不在乎的价值,都会在一个餐厅里全部投递出来。在她的餐厅,有孩子把桌子割伤,或者看到漂亮的东西就随手带走,那种伤心的感觉让她更想努力地去影响孩子们。“文化的表现还是要通过生活,饮食住行来体现。”她收小厨师,想教的其实并不只是小孩,而是希望透过这个课程传递给父母一个积极的想法:看到她的示范后,在家也可以那样教育孩子。
  在蔡颖卿看来,当下的大多数父母,都懂得教养的大原则,只是没有力量将这些原则落实到生活中,于是没有办法感受一旦去做,然后确认自己,并从中得到新的力量,“那是一种每天都会滋生的力量,非常的惊人。”在书中,蔡颖卿就分享了很多生活小细节带给她的能量,她希望通过生活点滴的感染,给予年轻父母行动的力量。
  两年里出了四本书,蔡颖卿最大的感触是,要使一个人认同她的观点其实不难,可是要让那个人借由自己的行动, 透彻地去赞同她所要分享的概念,去了解这个观念真的可以改变生活很多,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接受访问前几天,她在幼儿园有一个讲座,中途有两位母亲过来跟她说感谢。让她觉得最开心的是,这两位母亲说,她们看她的书看到一半,会立刻合上书然后去打扫家里。扫地这件事她们已经想了很久却没有做,但在书里得到了鼓励,于是她们去实践了。这是蔡颖卿最希望也最乐意看到的结果。
  
  责任,是最值得拥有的品格
  
  Q:以您的经验来说,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阶段,责任感的养成方式是否有何不同?可以举例吗?
  A:在我的家庭中,责任感的养成是循序增加的。方法大约相同,但是量不同、性质不同,随着年轻,责任会一项项加重。
  小时候,我看重的是她们能不能把自己生活上的小事学会,照顾好,除了照顾自己之外,在这个阶段我也很重视让孩子体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上小学之后,除了前两个大项,最重要的责任问题当然是对自己的功课尽心尽力。上了高中,他们的责任感就从家忘服务延伸到社区服务。责任感的实践是由近及远,由自身到社会的。如果我的孩子放着家里的事不做,先去做社区服务,我并不会同意这样的教育,我的女儿上大学后。增加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责任,我们告诉她经济独立是一个人独立的一大步,目前,她是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及两份打工维持她所有的学费与生活费,相信上大学之后,她已经完全懂得什么叫做真实的生活。(书中别册附录P15-15)
  蔡颖卿说自己很幸福,因为有一对身体力行的父母,而她从母亲身上继承到的最好品质是责任,这也是她最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品质。“责任是可以被切断来看的。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负责,可是以整个人生来讲,负责是支持我们热情最好的品格。”
  她总是跟孩子说,开了22年的餐厅,只要她站在工作台上,没有一次的心情是跟第一天工作时有任何不同,在最底层支撑她这种热情的是责任。她说,“责任,不可能让你到达某个地方,达到高峰,就倦怠。很多人会讶异我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那是因为我看责任感的时候,是以一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待的。我母亲今年81岁,她每天过的生活仍非常有责任感。我觉得这很有趣。在我们二、三十岁的时候。你会觉得因为有一个很好的目标,所以你要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你要负责。可是当一个人81岁的时候,她还是以这样的方式看待她的生命,那才真正显示出她对责任感的想法,才证明她有多么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一直觉得我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因此我也一定要为我的孩子做好母亲。”
  
  尽力而为的教养,没有遗憾
  
  Q:我很赞同您所说的:“努力维持一个家庭的温度。”而能做到往往得付出于无形,确实很不容易。其实,这不过是付出是否得到认同的问题。如何可以更坚定这样的信念而不受回馈影响?或是进而去改变别人的想法来认同这样的信念?
  A:也许我的人生成就感比较在于自我检视,别人的认同不会为我加分,不认同也不会使我因而不做。弦知道,如果我照顾家里的工作做不好,家里肯定就会比较糟,所以我很高兴地做。
  在婚姻的选择之初,我知道为人妻子有许多事该做。于是我就做。选择当母亲,也知道教养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所以我也高兴地做。所有的行动是因为责任的美,所以怎么困难都要让自己确定:我已尽力。(书中别册附录P24-25)
  现如今,很多父母,在教养中常表示出深刻的无力感——大的环境使得父母并没有办法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对此,蔡颖卿一语中的,“我觉得这种无力感要检讨的是,我们做到了自己期待这个社会给孩子的好影响了吗?当你期待孩子有一位好老师的时候,你自己在家里是不是已经是一位好父母?”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蔡颖卿很少会产生无力感,因为她把很多精力放在自我要求上。这种自我要求也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孩子从接受英文教育的泰国回到台湾接受中文教育时,她们觉得台湾的语言很粗糙,老师会骂“猪头”这样的话,可是她们并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使用语言的水准。对此,蔡颖卿的解释是,“我常常觉得家庭教育是很好、很稳固、很平衡的力量。这并不只是体现在实际的影响上,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就稳稳定定地向孩子传递一个价值观、一个标准。当家庭有不偏不倚的价值观时,孩子是非常有安全感的。”
  蔡颖卿以教养经验。为所有困惑、不安的年轻父母,提供积极的力量:只要在现有条件下尽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就是成为好大人的开始。
  回顾23年的教养过程,蔡颖卿自信“没有任何的遗憾”。她自觉对“‘尽力’两个字是完全了解的”,“无可挽救的事才需要遗憾,不管有没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我在自己的条件中做到了尽心尽力。”
  如今,这位母亲并没有因为孩子去读大学而停止她的教养工作,她又在做另一种教养的引导:在新的阶段里,要跟孩子们谈新的责任感、新的自我学习,要让她们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的社会人,将来回报社会。
  访问时,问起这位身兼数职的女性,名片中是如何介绍自己的,这位母亲说,如果有名片的话,那一定是她心里的那一张,上面的头衔写着:两位孩子的母亲。
  母亲,是她一生最骄傲的职业。
  而教养,是她,也是所有父母,永远都不会停止的学习和工作。
其他文献
龚明德说,他不是藏书家,他又说,希望自己的书房成为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地方。    “六场绝缘斋”    上个世纪80年代,刚调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龚明德,家当就只有三麻袋的书。一套两居室的宿舍,三个大书架立于卧室,连来访的客人都一眼看出“这是书呆子的家”。后来搬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安排在室厅中间的,依然是顶天立地的可放三排书的书架。到现在,龚教授已经拥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独立书房,一排
期刊
青少年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有人比喻:孩子小时候看见野草,就长成了野草;看见玫瑰,就长成了玫瑰。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其阅读会影响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孩子们读书的状况,会影响这一代人的将来。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08年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这说明近年各地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期刊
“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共100册,是集合前沿教育学专家、知名儿童作家的力量共同编撰;精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经典。包揽古今中外名家大作,品种齐全;该系列图书全部由专业儿童作家、写手用孩子喜欢并容易看懂的语言改写,图书内容独树一帜、外观装帧精美,定价都在10元左右,是孩子们最贴心的阅读大餐。  将经典名著改编成青少年版读物。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在时下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
期刊
台北。  新生南路三段近辛亥路巷内。  抬眼便可见二楼阳台上,黑底招牌上三个洒脱、坚毅的白色书法字:女书店。这是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的题字。  书店取名“女书”,来自一个美丽的传奇:在湖南省江永县,存在着一种只有妇女会认会写的文字,绵延流传两百年。不识汉字的湘楚女子独创似织锦、似图画的文字,仅仅用六百多个单字就能写作。她们以女书秘密通讯,藉以歌咏人世的忧喜悲欢。呈现女性情谊和生命,并且透过母女代代
期刊
去年,也就是2008年初,手边正在看《迷情书踪》,是英国大家拜雅特的作品。书中主角是两位学者,无意问发掘出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书信,他们展读一封封词意恳切的信件,仿佛偷窥者,在脸红心跳之间,偷窥着故去作家隐藏一世的禁忌情缘。阅读此书的感受很奇妙,随着书信往返,某一段落让你沉浸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与压抑,而下一段的情节又拉回现代,跟着两位学者体验学术殿堂的优雅与压抑,作者安排的巧妙对照与铺陈令人深深着迷
期刊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金融巨变下的中国企业生死转型》课题组主要研究专家之一。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为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发起人之一。  2008年经管畅销书《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发展之道》第一作者,2008年经管畅销书《智弈——没有输家的博弈》总顾问,2005年度管理类畅销书《卓越执行—中国企业
期刊
这是一段连续离奇失踪案。随着案情发展,更扩为大宗集体命案。港口丰收欢庆盛宴中,潜伏杀机。  祖母原居基隆渔港,每早在轮舰汽笛声中醒来,傍晚在渔船返航喧哗中歇息;多年前,她随子女移居台北,遂久不闻海风盐腥。两年前,我陪祖母懒在台北公寓卧房看电视,屏幕上播报渔季新闻:大鱼鬼头刀反常丰收。原本,鬼头刀只有4、5月量产;2004到2007年,秋后台东新港每天多达20吨进港。据说是因为鲔鱼、旗鱼等天敌少了。
期刊
七十二岁的隐地。三十四年的尔雅出版社,岂是一篇文章能够尽述的。有限的篇幅,如何落笔,笔者苦苦考虑。    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写他与书的关系?对这个话题,隐地只用了一句话概括:书之于我这一生。是极其重要的,书改变了我的全部。  隐地,原名柯青华,祖籍浙江永嘉,生于上海,七岁时,被父母送往江苏昆山千灯县小圆庄顾家寄养。后来他父亲因在台湾北一女校教书的朋友生病,电报到上海,请隐地父亲前往台北代课,
期刊
作为近现代海上画坛地位极为重要的大家,长期以来,人们对程十发的绘画一直处于说其好不论其所以好的层面,对于画家本人,也多津津乐道于佚事传说而非画史观照。在这位不世出的大家去世十余年后的今天,对其艺术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与评价,因而已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先就其画风的嬗变做阐述,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同好对程十发艺术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时代的绘画格局与个人画风形成  程十
期刊
这本所谓四不象的书,价值或许正在于这一份混沌。太多的规矩都已走到尽头,但尽头以外依然是浩淼的空间,浩淼得没有方向。  作者很聪明地给了自己迂回的空间。诚如副标题所说,作者要写的只是一个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的五个片断。片断这个词是极其中国的。它不负责完整的逻辑与因果。它是滔滔河水里刚刚露出水面的青石,机缘凑巧,一位旅人从青石跳到青石,虽然没有桥,旅人还是抵达了对岸。  作者大致是赞同史景迁的,中国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