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星陨如雨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8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幻想小说《石笋行》中,童恩正通过杜甫诗中的成都古迹石笋讲述天籁与我世间的羁绊:“宁静的夜空如同一面黑色的天鹅绒的天幕,覆盖着我们这个孤独的地球,覆盖着我们这些在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十分渺小的人类.闪烁的星星,就像嵌在天幕上的一颗颗晶莹的钻石;若隐若现的银河,仿佛是被从天幕背后射来的神秘的光芒所照亮的微微波动的飘带.”古人通过静穆的观察,在星空中寻找上天的意志.当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天体为地球重力所擒获,倏忽陨落的流星便带来“王者失势,诸侯起伯”的讯息.
其他文献
一  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品不论时事如何变迁,大众趣味如何改变,会不断地被翻译、阅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L’?tranger )便是其中之一。《局外人》很早便通过翻译进入华语世界的读者视野,从一九六一年孟安先生的第一个中译本算起,目下仅简体中文译本,便不下十余种。译者中不乏声名显赫的译界大家,如郭宏安、柳鸣九、郑克鲁、李玉民、徐和瑾等。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局外人》(插图珍藏本)由苏州大学陆洵老师
期刊
一九0一年,日本小说家、英国文学研究家和诗人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以《断片》为题写了一些笔记,其中第八条:“从猿用手抓取东西开始至克莱武,让人感到教育之恐怖。学习英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从英文书籍所传授的文化,又能学什么呢—这里除英语书籍以外的文化(从汉籍、和书而来的文化)丁点儿也没有。这样的人既不辨善恶又不理解德义为何物,仅仅器械般地为国家所使用。如此不啻国民的品位丝毫也得不到提高,器械般使用国民
期刊
《四库全书》收录明代丰坊所著《书诀》一卷,其中有关于苏轼楷书的评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记为“于楷法仅取其上清、储祥、宫碑等三种”(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版)。标点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为“于楷法仅取其上清、储祥宫碑等三种”(河北人民出版社二000年版)。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记为“于楷法仅取其《上清》《储祥宫碑》等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二0一二年版)。上述三种版本标点均误。  据《书诀》原文记
期刊
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傍晚,《渥太华日报》的晚班编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有浓厚俄国口音的年轻人。他自称伊戈尔·古琴科(Igor Gouzenko),是一位来自苏联大使馆的密码员,隶属苏联军事情报机构格鲁乌,还称身携能够揭露所谓“潜伏苏联间谍”的机密文件。听完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后,晚班编辑却似乎没什么兴趣,转而建议他应该去找加拿大司法部,而不是来报社求助。实际上,古琴科在来《渥太华日报》前,已经
期刊
在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1924-2014)的丰富著述中,《圣路易》《试谈另一个中世纪》和《炼狱的诞生》在其最满意的几本书之列。“炼狱”不仅指有罪之人死后洗涤自己罪过的处所,也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勒高夫给出了一个动态的阐释。他举出列日一位高利贷者的故事:死者的亲人和朋友可以代其行善,帮助炼狱中的罪人提前升天。高利贷者的妻子在他去世之后坚持做了十四年的施舍和苦修善
期刊
近年来,“现代文学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学”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以此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学术期刊上商榷的文章也屡见不鲜,甚至有学者将这一现象比附为“乾嘉学派”重现,或是“文献学的转向”。陈子善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此时出版既恰逢其时,又似乎可视为某种症候,预示着现代文学文献学将跃入新的阶段。从“史料”到“文献”  作者开篇给现代文学文献学下定义:“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是
期刊
再次拿起这部上下两册、厚达十厘米的大部头著作《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与两年前买来随意阅读不同,再读时心境已改变,关注点也有迁移.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这场新冠疫情,小小病毒四两拨千斤地改变了世界的当下格局和未来走势,整个世界将转到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新常态,我也以一颗适应新常态的心重新翻看这本书,试图从这些文字中寻找到理解美国政府和民众在此次疫情中诸多我们看来“奇怪”反应的文化缘由.
期刊
魏晋新书风,本于新书体。那时新书体是行书和楷书,乃东汉后期的俗写体。汉魏之际,行书、楷书经过钟繇、胡昭的加工整理,树立规范,流行士大夫间。晋朝时,在士族书家引领下,行书、楷书盛行起来,并与东汉后期业已兴盛的草书合流,成为日常的书写体势,形成新的书风。  新书体之新,在于简。结构简化,无篆书之象形繁复;笔画简省,去隶书之蚕头燕尾。楷、行、草三体虽然抽象简约,却程度不一:楷书端正,行书连笔,草书伪略。
期刊
今天的“中国”是由中原、北方草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亚区域“多元互构”演化而成的体系.所谓“多元”,是因为中华大地上有多种自然生境,其上的人群在历史上造就和分衍出不同形态的政治一经济一文化秩序,这些秩序有着深刻的环境适应性.所谓“互构”,是因为“多元”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生成,无法脱离其中一元而完整地理解其他诸元的历史演化机理.同样,在体系史的视野下,衔接各亚区域的走廊地带获得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一地理一文化基础.
期刊
名不副实的《张伯驹集》  二0一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张伯驹集》,书前的“出版说明”标榜“此次结集收录了张伯驹现存的全部作品”,这基本就等同于全集了。然而,遗憾的是,以我对张伯驹多年的持续关注,可下断言,上古版收录的恐怕远非张氏现存的全部作品。经一番考察,此书只是将坊间已公开出版的张氏著述打包合订,汇为一册,如是而已。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编校者并未注意;令人最期待的辑佚,惜付阙如。  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