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来源 :改革与战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企业效率源泉、产权关联度和改革成本三个维度,提出实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思路,重点考察“内卷化”特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选择.结果发现,在劳动边际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够克服行政式裁员的产出损失和私有化改革的国有经济占比下降问题,实现产出增长,而且能够促成员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共赢格局,因而是一种较优的改革方式.基于此,文章从效率界定、改革领域、关键变量、机制建设和改革方式等层面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其他文献
非金融部门深度参与金融活动是当前经济金融化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家庭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日益受到企业内外部金融化的影响,这显著影响了家庭消费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影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金融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环节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分配环节对金融资源的占有情况以及消费环节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生影响.其中,金融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劳动者的家庭消费结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并未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影响关系,反而让这种影响更为隐蔽.在新的形势下,应合理引导并
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制度分析法是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变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为重心,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实质是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进一步实践推进和创新发展等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充分认识和挖掘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有助于加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该理论的中国化新进程.
如何回溯历史,总结有益经验,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是当下“三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运用“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级差地租Ⅰ和Ⅱ形态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农村土地各项权能归属划分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历程,阐明了级差地租Ⅰ经由初步呈现、显著回落、充分实现再向级差地租Ⅱ跨越的发展主线;通过将理论概念的逻辑演化与具体制度的发展历程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提供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解释架构.研究结论表明:应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与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与社会途径.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设计与任务目标等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是经济学领域一种常议常新的基本方法论.从经济分析视角看,这种二分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争议过程.这一过程针对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是否是一门政策性科学?经济学研究能否实现价值中立?价值问题能否进行理性分析?福利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样作用于福利经济学,那么,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政策性科学,如何回答好后两个问题呢?它给出的解决路径是从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和实践路径上,回归到“作为道德科学的经济学”,进一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政府的“行为生态意义”、“心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历经波折,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党一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党在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政策扶持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在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实施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
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数字空间的分布式存在导致社会风险上升,物理空间的流动性加剧导致管理任务艰巨,双重空间的依存度递增导致治理机制超载等问题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形塑了数字社会数据思维加持、海量数据铺垫和算法分析决策的运载逻辑,并催生了数据思维缺乏“决策力”和“想象力”,数据安全隐私、信息不对称、数据体量庞杂,算法“黑箱”引发透明化、算法歧视引发公平化等问题.为此,需要探索多元共建、明确社会治理“人人有责”,增进合作共治、强化社会治理“人人尽责”,坚持人文关怀、保障社会治理“人人享有”的数字社会治理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有机融合体,是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重逻辑: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抽象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性质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的相互嵌入、交叉渗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断战胜贫困的辉煌历史.党领导人民战胜贫困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变革减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解放生产力减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生产力及开发式减贫、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减贫四个时期.脱贫攻坚战预期目标的全面实现,标志着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已被彻底解决,极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结党领导人民战胜绝对贫困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