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与零距离就业的对接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ao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是产业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源于“产学合作”模式,它秉承了“产学合作”“充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并走得更深远:学校和企业共为教育实施主体。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从供给方面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从而显得有些过剩;在需求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矛盾明显。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有效构建起了零距离就业平台,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部分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在供给方面,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增强了办学特色,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对接;在需求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克服了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认识与行动上的滞后性,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关 键 词] 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零距离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34-03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如何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与学生就业的对接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架起学生由学校走向企业的桥梁,目前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概念
  (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渊源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产学合作”模式,它秉承了“产学合作”“充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并走得更远:学校和企业共为教育实施主体。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具有学徒制性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在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其他国家中展现为不同形式,如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在我国则表现为“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和高校在高职教育中同为主体(双主体),让学生能够通过与社会主义市场直接贯通的企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对话,提高学生的成才质量和就业能力。
  (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内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不断深化发展形势下演化而来的一种更深刻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由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转变为与高职院校具有同等地位的人才培养主体,两个育人主体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的交融中,共同承担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这一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望有效利用和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全面改革教学体系,使教学与真实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职业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加深职业认知和科学化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零距离就业概念的界定
  所谓“零距离就业”主要指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能在其所学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用“适应”就可直接上岗工作。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再结合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总量较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28万人,而2015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创下历年之最,达到749万人(见下图)。
  ■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2.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1)专业和产业不对接,导致高职毕业生供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但学校与企业脱节,培养的人才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
  (2)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不够重视学习,自身素质不够过硬。高职高专学生进校分数线比本科院校低,直接导致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相对比本科院校差一些;而高职高专的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了一年,知识沉淀也相对本科生少。此外,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够强烈,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导致容易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只停于表面的追求就业率高,对学生实质性的职业指导重视不够。
  3.就业市场的需求方面,社会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
  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有所弱化。而主要依靠出口的广东省,受此影响更加明显,省内的玩具、电子、服装等行业的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变得困难,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与高校相比,企业捕捉市场变化的触觉更灵敏,面对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及时跟进,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企业所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企业往往能比高校更快地捕捉到市场变化的信号,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对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效应分析
  (一)从供给方面确保毕业生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1.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增强办学特色
  一方面,调整专业方向,打造特色专业,与产业对接,将行业标准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行业上岗的各项技能,并能在见习—实习—就业过程中就能达到行业上岗的要求。另一方面,校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产业和技术发展脉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人才对接,促成学生零距离就业。在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中,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到一举两得。
  2.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
  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既受到学校规章的约束,又接受企业管理,企业真正参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内容设计、参与实践教学组织等三种渠道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缩短学生和员工对接的时间和空间。首先,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直接参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或者直接进行定单式培养,从源头就开始提供建议和意见。其次,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直接参与教学内容设计,甚至还专门派企业员工直接参与教学,有助于推动和深化内涵建设,提升高职的办学吸引力。最后,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甚至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企业直接参与顶岗工作,让学生直接作为员工接受企业管理。在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和熟悉,从而缩短学生和员工零距离对接的时间和空间。
  3.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效构建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
  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是其最为宝贵的财富,让高职院校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进而融入企业文化,往往能加快学生的角色定位从校园人向企业人转变,并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三者兼备往往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企业与学校共同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构建了有效平台。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的工作,并提供便利让学生及早接触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管学院电商专业为例: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前三个月就在企业顶岗实习,在2013年的“双十一”淘宝大型促销活动中,他们参与实战,亲眼目睹了一天收入500万的销售额。这为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前融入企业文化,并从中体会企业精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4.实现了综合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对接
  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综合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它决定着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巅峰的高度。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学生不断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工作中融合,连续地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零距离适应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5.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对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重视不够和自身的素质不够过硬。学生不重视学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去学习哪些知识,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改进。通过校企“双主体”共同办学,学生在校将专业理论学习规划与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连接在一起,直观地了解自己将来的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加速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对毕业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会随之改变,面对这一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当相应进行调整,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社会所需。但是,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的反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这种滞后性包括两个方面:(1)认识上的滞后性,也就是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学校却还没意识到;(2)行动上的滞后性,即学校已经意识到市场环境改变了,但还不清楚要如何行动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把企业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上,有利于克服这两方面的滞后性。
  1.及时认识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克服认识上的滞后性
  企业长年累月在市场里经营,比学校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更充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面对同样的变化,学校在认识上会慢于企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给学校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带来困难。实行校企“双主体”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企业把自己掌握到的市场变化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克服了学校在认识上的滞后性。
  2.及时采取行动,克服行动上的滞后性
  学校在认识到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之后,需要采取行动,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如何行动这一问题上,学校还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在采取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行动时,如果学校单方面行动,未必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而让企业全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能向学校提供更多市场的信息,有利于学校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说,实行校企“双主体”模式,不但能有效克服学校对市场变化在认识上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行动上的滞后性难题。
  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让企业真正以主角的身份参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能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用人需求信息及对市场动态的敏锐触觉引入课堂,让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时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进行调整,以此为基础,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合格毕业生,进而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四、结论与建议
  校企“双主体”办学,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办学,学生到企业就业,从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使学校提供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相互匹配,有效构建了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就业的路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道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化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规划职业,在学习工作中让学生主动接触企业,融入企业,打破企业盲目到市场招聘毕业生的格局,简化了学生找工作的繁杂过程和手续,真正构成了教学企业与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对接,从而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谋划自己的美好人生,创造辉煌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9).
  [2]张荣香,张玉强.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2(131).
  [3]滕小芳,多布杰,张春雷.探讨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零距离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3(93).
  [4]陈丽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
  [5]戚建明.简论以“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的中职协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08(8):11-14.
  [6]费小平.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7]卢永周.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8]张炳南,张向力,张佳忠.以深度校企合作实现特色办学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9]胡野,邵建东,张雁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台、机制和模式[J].职教通讯,2012(20).
  [10]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
其他文献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历史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互联网十”教育正在朝向从现实到虚拟,从教室到网络,从实体到线上,从讲授到传播的现代教育转向之路.要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认清传统思想政治理
[摘 要] 随着微博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同时也产生了舆论的交集。在这种环境下,势必会传播给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大学生培养并建立正确的人生思想以及各方面良好的观念。随着微博的融入生活,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新的教育途径。思想教育者们应该将当代的微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方方面面。  [关 键 词] 高校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为工匠精神,与“教书匠”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是否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呢?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教书匠;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32-01  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更倡导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主动化的方向发展,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
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使旅游目的地通过全方位的整体营销手段与潜在旅游者或现实旅游者进行沟通,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的整体形象,并最终实现该旅
开设药学专业英语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我国医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目前药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虽然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仅仅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通过这两年的工作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班主任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他是一门艺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我希望在这一块艺术之地上,能够播撒智慧的种子,让我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渴望他们能在将来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班主作工作中重在一个“心”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