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柏林的列车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对整个俄国侨民状况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思维”结出了硕果,思想言论到这时呈现出整个苏联时期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对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失望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他们在“境外俄罗斯”的同胞。
   于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俄国侨民研究成为显学,那个被称为“境外俄罗斯”的庞大侨民群体得到深入而广泛的发掘,那些肉体已经永远留在了他乡的侨民思想家们,其思想却堂皇地于世纪末回归祖国,他们早年被迫流亡的遭遇被一一追问,到现在基本水落石出。
   “哲学船事件”便是这一链条上相当重要的一环,“哲学船”乘客们的命运也随之浮出水面。与绝大多数侨民的被迫但主动流亡不同,哲学船乘客是被苏维埃政府驱逐出境的。
   对旧知识分子的镇压,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的施政逻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仓促间可以利用机会激发民众的自发势力来发动一场革命,但把政权夺到手中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在思想战线上针对异见者的斗争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到1922年,时机成熟,它也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索罗金的遭遇
   那年的驱逐事件中,许多旧俄知识分子乘坐“哲学船”离开故土,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搭载旧知识分子出境的,除了“哲学船”,还有“哲学列车”。
   1922年9月23日,莫斯科的晚秋照例是阴沉天。同样阴沉的是离别者的心情——莫斯科第一批被驱逐的知识分子包括前临时政府食品部部长、政治活动家阿列克谢·彼舍霍诺夫、合作社活动家、马克思商学院教师伊万·马特维耶夫、农艺师西基尔斯基等人及其家眷。
   莫斯科火车站,开往里加的列车月台上人声鼎沸。乘客们“携带着全副身家”——“穿着捷克学者寄来的鞋和美国援助机构捐的西服,口袋里有50卢布”。一般人为了生存已经变卖了能换粮食的所有家当,几乎都没有更多可带走的值钱物品。
   尽管作为官方定性的反革命作家和教授,他们被强制离开俄国,仍有很多朋友和熟人来送行。即将离开的人们,望着送行人的脸庞,看着逐渐后退的莫斯科街道,只能竭力记住祖国最后的形象,或沮丧,或庆幸,渐行渐远。直到第二天,列车跨过国境线,乘客们几年来第一次不必顾虑“今晚会不会来抓我们”,这才罕见地轻松睡去。
   这趟“哲学列车”上有一位特殊乘客,他就是日后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被称为“美国社会学之父”的皮季里姆·索罗金。索罗金本来常住彼得格勒,1922年8月出差到莫斯科,住在老朋友康德拉季耶夫教授家里,侥幸逃脱彼得格勒格别乌的搜捕。不过,担惊受怕中,他听到消息说将不会处决被捕的学者教授,只是将他们驱逐出境。该传闻被8月30日《真理报》刊登的托洛茨基访谈和8月31日的通告《第一次警告》所证实。
   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意识到驱逐不失为所有结果中最好的一个,所以决定去彼得格勒契卡自首,但被亲人朋友劝阻,因为那些年他发表过许多与官方相左的言论,早就引起当局警觉,当时的官方报刊正展开对他的言论的抨击和威胁。
   就这样,为了防止意外,他又回到莫斯科去主动投案,和其他莫斯科人一样签署了两份文件就等着被驱逐。为了顺利成行,索罗金寻求大学时代的朋友、代理外交部长加拉罕的帮助,又加急办理出境护照,然后顺利取得途经国和目的国的签证,成为莫斯科被驱逐出境第一批人中唯一的彼得格勒人。而索罗金的老朋友康德拉季耶夫因有人说情而逃脱被驱逐的命运,但却在1937年遭遇大清洗。
   数日后,一个潮湿的阴沉天,莫斯科火车站再现离别之情和不舍的拥抱、亲吻、握手。这趟列车将直接开往柏林。
  
  严重失败
   发生在1922年的流放事件,其背景之一是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遭遇的“严重失败”以及由此衍生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
   这里所说的“严重失败”包含了很多内容,不仅有经济上的困窘,也有政治上的危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工人和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掀起了规模不大但遍及各地的抗议甚至公开倒戈。
   面对艰难局势,当局没有反省自己的政策,反而认为这些反抗是受了别有用心者唆使,藏在背后的是那些政敌。1921年2月28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情况,一致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遏制政治反对派。出于这样的考虑,肃反人员逮捕了一些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但新政权并未想到,肃反非但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反抗浪潮还很快蔓延到军队,爆发了著名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波罗的海舰队喀琅施塔得要塞的水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17年4月,列宁从芬兰流亡回国时,喀琅施塔得水兵组成的仪仗队到火车站迎接;“十月革命”期间,波罗的海舰队尤其是喀琅施塔得水兵是布尔什维克党最倚重也最可靠的后援,被托洛茨基称为“‘十月革命’的光荣和骄傲”。
   但这支部队在1921年3月1日起义了,这次他们是针对布尔什维克党,呼吁改选苏维埃,喊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同时要求实行“让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全权处理自己的土地以及拥有牲畜”,“允许自由的个人劳动的家庭手工生产”等政策。
   苏维埃政府将喀琅施塔得通过的决议称为“极其反动的社会革命党人的决议”,彼得格勒市和彼得格勒省理所应当地宣布戒严。接着当局发出最后通牒:不投降即派兵镇压。进攻日期定为3月8日。也正是在这一天,延期数次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尽管最初被派去镇压起义的部队拒绝服从进攻命令,让列宁政府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但指挥部采取高压政策扭转了红军战士的情绪,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镇压机制(战地巡回革命军事法庭、非常革命三人组、每个部队里的情报收集员)。不可靠士兵被解除武装派往后方,而那些被认为是主谋的,则就地枪决。18日早上,要塞被红军占领。整个事件被定性为“叛乱”,没能撤离的军官和士兵及其家人被清算。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讨论了提前准备好的相应文件,在粮食税和贸易方面做了调整,这与喀琅施塔得人的要求是重合的。令人不解的是,当局在代表大会开幕,列宁宣布经济政策转向的同时,却对喀琅施塔得予以残酷的打击。有当代俄国研究者认为,喀琅施塔得对列宁来说只是一个工具,用以证明其领导地位不可动摇。正是从这一刻起,新政权开始走上通过大规模镇压来达到专政目的的道路,并探索出“行政流放”的新方式来对付不愿同政府合作的知识分子。
  
  新路径
   其实列宁对流放和驱逐的手段并不陌生,这甚至是他常倚重的斗争手段之一。取得政权之前,他曾鼓动布尔什维克们,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净化俄罗斯,将那些毒害革命事业的臭虫、虱子统统赶走。喀琅施塔得兵变给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探索和预演针对知识分子的驱逐行动。
   早在1921年初,就有大约2000名孟什维克成员被逮捕,他们后来又被指控煽动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可这些孟什维克党人早在兵变前就已被投入监狱,所以列宁没有同意直接处决他们的建议,需另找途径。
   但到来年2月,这些人已被关押一年之久,对他们的处置问题变得日益棘手。孟什维克方面,他们坚持以合法途径进行斗争,同时成功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流亡德国柏林的孟什维克党人更借助这一机会,大肆批评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这令列宁如坐针毡。经过再三权衡,他安排将这些孟什维克党人“行政流放”到德国。而魏玛共和国向这些被流放者张开了怀抱。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列宁似乎找到了一条行政流放的路径,并迫不及待地用这种办法来对付不与政府合作的知识分子或政治派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执行驱逐过程中,当局下手的对象除了政治反对派和拒绝合作的知识分子,还包括许多并未危害政权安全,甚至还为稳定局势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赈济饥民委员会”的委员们就没能幸免。
   1921年夏天,俄罗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饥荒,社会各界和以前遇到同样情况时一样行动起来,颇费周折成立了以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加米涅夫为首的赈济饥民委员会(委员会里专设了由12名布尔什维克组成的党支部),小心翼翼地不问政治,尽可能多做实事。
   但委员会成员、前临时政府粮食部长、著名经济学家普罗柯波维奇在一次集会上说了实话:“不仅太阳,而且当局的手也是饥荒的原因”。列宁接到密报,认为这是反政府言论,立刻致函斯大林和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建议立即解散委员会,抓捕普罗柯波维奇,将其他委员流放到偏远县城。
   委员会解散了,许多委员也被流放国外,其中包括作家奥索尔金。他是委员会报纸的编辑,就在被捕前,还在忙着第三期报纸的出版事务,但很快他就被关到了卢比扬卡。奥索尔金在接受审讯时颇为苦恼,因为他实在没有犯罪,想编造罪状都非常困难,因为委员会一直竭力回避政治,所有活动也都是公开的。
   当局还是想办法给他们定了罪。一名委员日记中写了一句“我们,还有饥饿都是政治斗争的手段”,这被肃反委员会当做赈济饥民委员会玩弄政治的口实。
  其实,日记中的这句是以反讽语气写成的,作者的本意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代表把政治因素引入赈济饥民委员会这样一个人道主义组织。真正利用饥荒的是苏维埃政府,它以应对饥荒的名义没收教会和富农财产,但没收来的财物却并未完全用于赈灾。
  作者为俄罗斯思想文化研究者
其他文献
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一天,梅纳德·凯恩斯在闭幕演说中慨叹:“我们已经表明,44个国家联合起来能够以和睦与团结一致的精神共同完成一项建设任务。”此后,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但后来的国际金融史却宣告了这种乐观主义的失败。在《黄金、美元与权力》一书中,弗朗西斯·加文遗憾地告诉我们,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国际多边合作与协商体系,受到政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工党内部,人们认为国有化意义重大。只有在那些血液中仍然残存无政府主义或基尔特社会主义印迹的人们中间,才会偶尔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相当另类。  人们希望实现国有化,一部分原因是基于特殊工业的考虑,换言之,是为了控制特殊资本资产的用途;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全体工业的考虑,也就是说,因为人们认为所有主要的资本资产都实现公有制,才算得上“社会主义”。  但到20
期刊
古犹太人信奉的上帝,名叫“耶和华”,他的名字在犹太先民中就具有神力,他们以上帝的名字来起誓。但最初的犹太旧约中并没有这个名字,神的名字,本不应由人的口中念出。在日本,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所以天皇及皇室成员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神不需要姓氏,而对于一神教而言,其实连名字也可以省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犹太上帝的名还是日本天皇的姓,都出于避讳的原因而令世人缄口。  姓名避讳是中国历史上持续的
期刊
没有捐献就没有器官,没有器官就没有器官移植。这句移植界的流行语可谓一语中的。   2011年,卫生部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成为器官移植事业的重要节点。这意味着,业界将由此摆脱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和心死亡器官捐献(DCD)之间摇摆不定的苦恼。   按照卫生部副部长、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黄洁夫的说法,DCD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兴衰存亡。   作为第三方机构,中国红十字会被
期刊
经济学家马里奥·蒙蒂的新政府入主意大利。不管对意大利、欧洲,还是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个生死存亡之秋。如果改革不力、公共财政崩溃而增长萎靡持续,意大利人将会感到维持欧元区成员国资格成本大于收益,从而可能退出欧元区。和希腊这样的小国不同,意大利如果退出,将动摇欧元区的核心。  意大利是一个大国,年GDP超过2万亿美元,但公共债务约2.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0%。利率的升高加重了意大利的债务负担
期刊
经济学正处于一场革命的开端。这场革命的源头出人意料:医学院及医学研究。神经科学正在改变我们关于人类如何决策的看法,这些发现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关于经济如何运转的看法。简言之,我们正迎来“神经经济学”的发轫。  将神经科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神经经济学尚处雏形阶段,但其遵循了这样一条路径:科学革命总是起源于以往人们所完全不曾注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提出新的方法论,任何科学都会走入死胡同
期刊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IMF)历任首席经济学家中,迈克尔·穆萨可算是古灵精怪的一位。IMF理事会某次会议期间,他走上讲台唱起《当爱尔兰的眼睛在微笑》。会场变得鸦雀无声,在座的IMF主席脸色铁青,因为这样的行为在IMF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待一曲唱罢,在场的爱尔兰人首先鼓掌喝彩,原本冰冷的会场活跃起来。原来那天是圣帕特里克日,穆萨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爱尔兰同事致以问候。   穆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国
期刊
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东渐”之势日益明显。   2005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10名中没有中国企业,前50名中有3家中国企业;2011年,前10名中有3家中国企业,前50名中有11家中国企业。   从2005年到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排名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除卡特彼勒、沃尔沃、利勃海尔等少数老牌强手外,欧美企业排名普遍下降,而中国企业的发展却呈井喷态势。   在这一过程中,海外并购正越
期刊
到一处旅游,人们大多期望那里物价不要太离谱,往往担心自己被宰或者被骗。但旅游景区“宰人”之事时有发生,最近大家目光关注的是三亚——一座位于天涯海角的旅游城市。   其实,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旅游景地是否“宰人”不能只看价格高低,还得看看是否明码标价,是否反映了当地的供需关系,是否存在某种胁迫因素等,不能仅仅因为价格高昂就说商家“宰人”。如果是双方自愿同意的交易,无论价格多高,都不能认为卖方“宰
期刊
欧盟航空碳税箭已离弦。   2012年初始,美国航空公司、全美航空集团、达美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等四大航企按捺不住,决定对美国飞往欧盟的航班收取额外的每架次3美元(约18.9元人民币)的费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也表示受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ETS)影响将实行更高票价。   早在2009年12月,美国航空运输协会联合三家美国航空公司提起诉讼,称欧盟征收碳排放税违反国际法规,要求欧盟放弃于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