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品德新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更适合城市的儿童,和农村儿童的生活结合不够紧密。作为课堂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如何结合农村实际来进行品德作业的布置?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乡土化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农村学校地处山林田地之间,和大自然紧密接触,其中蕴含着很多城市学校所没有的课程资源。为此在布置品德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农村的本土实际,体现品德作业的乡土化。
《请到我的家乡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一课,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每年元宵佳节中午万人一起就餐的百家宴、民间布袋戏、八宝灯、廊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药发木偶等,这些都是泰顺山区所独有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学生通过课前的走访,亲临百家宴,观看布袋戏,欣赏八宝灯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家乡泰顺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内心深处那根热爱家乡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作为泰顺人的自豪。
二、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特色化
品德课的教学倡导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规范,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道德行为。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可以充分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布置特色化的品德作业。比如,在农村,邻里关系非常和谐,为此,在上《邻里之间》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搜集这些农村所特有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事例,侧重点在于在搜集中感受邻里和睦的温馨。课后布置学生为邻里做一件好事,这也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三、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的多元化
1、实践性作业。如上了《农产品的家园》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去向父母请教,种植5棵青菜。并且发了表格,要记录填写自己种植的经过、感受。根据表格的填写情况,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更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农民付出的劳动和智慧。这种实践性的品德课作业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容易虎头蛇尾,要注意过程的跟踪监督。
2、调查访问式作业。上了《地球,我们的家园》之后,我让孩子运用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泰顺罗阳镇县前溪的环保情况。让孩子对于县前溪的过去、现在都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造成现在脏、乱的根本原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形成一个小报告。
3、评价式作业。《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我布置学生课后制定一张放学以后到睡觉前的时段作息时间表,在一周内每天对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和家长互评。两周后,用日记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全班表扬,鼓励其今后保持下去。
4、展览式作业。上了《走进聪明屋》之后,我布置了一个“变废为宝”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个生活中的小用具,并在班级中开设展览专柜,予以展出。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展出的作品精彩纷呈,创造力也在制作中得到了培养。
5、资料搜集式作业。即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如在上《民风民俗》这一课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家乡泰顺有关民风的资料,如每年元宵节中午泰顺万人千桌一起用餐的百家宴等。
综观品德与生活的作业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内外相结合,给足作业时间。作业设计要有课外有计划的采访,也要有课内当场完成的名片设计。学生基于课外作业的完成有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使得课内作业的完成降低了难度。同时要给足够完成作业的时间。
(2)正确具体指导,明确实践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在让学生做作业前,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正确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心中有方法、实践有步骤,不会盲目行事、浪费时间。
(3)给予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在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让学生畅想自己未来的职业。孩子们都是渴望长大的,这样的畅想对他们来说是新奇有趣的。在设计名片时有的学生还说下课还要做,可见这样的作业他们是多么喜欢。
(4)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展示成果。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
总而言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尊重儿童真实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德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才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德育。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品德课,其作业发挥着沟通课内外的桥梁作用,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走进生活、反思生活、学会生活,是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品德课的作业设计问题不应该被忽略、遗忘,所以小学品德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土实际,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布置适宜他们的作业,以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促进道德行为的生成。
一、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乡土化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农村学校地处山林田地之间,和大自然紧密接触,其中蕴含着很多城市学校所没有的课程资源。为此在布置品德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农村的本土实际,体现品德作业的乡土化。
《请到我的家乡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一课,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每年元宵佳节中午万人一起就餐的百家宴、民间布袋戏、八宝灯、廊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药发木偶等,这些都是泰顺山区所独有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学生通过课前的走访,亲临百家宴,观看布袋戏,欣赏八宝灯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家乡泰顺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内心深处那根热爱家乡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作为泰顺人的自豪。
二、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特色化
品德课的教学倡导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规范,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道德行为。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可以充分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布置特色化的品德作业。比如,在农村,邻里关系非常和谐,为此,在上《邻里之间》一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搜集这些农村所特有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事例,侧重点在于在搜集中感受邻里和睦的温馨。课后布置学生为邻里做一件好事,这也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三、结合本土实际,体现作业的多元化
1、实践性作业。如上了《农产品的家园》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去向父母请教,种植5棵青菜。并且发了表格,要记录填写自己种植的经过、感受。根据表格的填写情况,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更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农民付出的劳动和智慧。这种实践性的品德课作业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容易虎头蛇尾,要注意过程的跟踪监督。
2、调查访问式作业。上了《地球,我们的家园》之后,我让孩子运用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查泰顺罗阳镇县前溪的环保情况。让孩子对于县前溪的过去、现在都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造成现在脏、乱的根本原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形成一个小报告。
3、评价式作业。《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我布置学生课后制定一张放学以后到睡觉前的时段作息时间表,在一周内每天对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和家长互评。两周后,用日记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全班表扬,鼓励其今后保持下去。
4、展览式作业。上了《走进聪明屋》之后,我布置了一个“变废为宝”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个生活中的小用具,并在班级中开设展览专柜,予以展出。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展出的作品精彩纷呈,创造力也在制作中得到了培养。
5、资料搜集式作业。即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如在上《民风民俗》这一课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家乡泰顺有关民风的资料,如每年元宵节中午泰顺万人千桌一起用餐的百家宴等。
综观品德与生活的作业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内外相结合,给足作业时间。作业设计要有课外有计划的采访,也要有课内当场完成的名片设计。学生基于课外作业的完成有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使得课内作业的完成降低了难度。同时要给足够完成作业的时间。
(2)正确具体指导,明确实践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在让学生做作业前,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正确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心中有方法、实践有步骤,不会盲目行事、浪费时间。
(3)给予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在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让学生畅想自己未来的职业。孩子们都是渴望长大的,这样的畅想对他们来说是新奇有趣的。在设计名片时有的学生还说下课还要做,可见这样的作业他们是多么喜欢。
(4)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展示成果。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
总而言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尊重儿童真实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德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才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德育。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品德课,其作业发挥着沟通课内外的桥梁作用,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走进生活、反思生活、学会生活,是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瓶颈。品德课的作业设计问题不应该被忽略、遗忘,所以小学品德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本土实际,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布置适宜他们的作业,以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促进道德行为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