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x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对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根传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是提升警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公安院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以一节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安院校;语文教学
  与社会发展的飞速相比,文化建设的速度相对滞缓,尤其是对于发展起步较晚的警察精神和道德范畴。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已向警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植根传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提升人民警察人文素养、推动公安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文化本身是一个民族传承思想的重要纽带,正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任何割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对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行为,都将导致历史悲剧的上演。我们应该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同时,时刻铭记“不忘本来”。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公安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借鉴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纷繁復杂的社会格局,要求公安院校必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民警察。若想锻铸政治过硬、顾全大局、忠勇无私、心系百姓、执法严明、廉洁自律的新时期公安卫士,不仅需要传授其摸爬滚打的专业本领,不仅需要灌输其各类法律法条,更需要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人格。历代先贤早已将求知、做人的千古规训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方法传承于世,正如《大学》所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人民警察综合素质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是公安院校语文教学势必担负的责任。
  未来即将走上光荣从警路的预备警官,若能于课堂中认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忠、勇、仁、礼、廉的真谛,若能于工作实践中彰显忠诚、勇敢、务实、奉献、廉洁的公安精神,才真正是公安教育的旨归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当前公安院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就江苏警官学院来看,在学院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是基础课教研部面向公安管理学、治安学、侦查学、涉外警务、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法学、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结合学院不同系部排课的实际情况,《大学语文》基本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上学期或下学期,面向全体新生学员进行讲授。由于总课时只有34节,所以教学篇目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研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力求将中国古代、现当代和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纳入10篇教学的内容中。正因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培养公安院校学员高尚的思想品格、健康的道德情操、卓越的人文素养,所以近一半的选篇内容会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由此,也带来教与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从教师教学的层面来看,部分教师依然固守“语文是工具”的成规,依然沿袭字词句的打造方法。但凡涉及古代作品,除了课下注释,就是文言文翻译,往往将作品背后的文化要素、人文精神给忽略了,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从学员受学的层面来看,12年的语文学习已拖沓出一定的厌倦情绪,尤其对于过往靠死记硬背才足以应付的古代作品。被动的接受,生硬的理解,往往消减了传统诗文名篇中文化的内涵和对心灵的沐熏。
  加之,在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较之大量的公安专业课程,《大学语文》更似一个边缘化的存在,其受重视度可想而知。究竟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安院校语文教学中显现何种意义?作为一名有着12年教龄的大学语文老师,始终在一轮又一轮的教学实践中苦苦思寻。
  三、以《大同》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引发的思考
  史学泰斗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明确指出:“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的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2]作为江苏警官学院的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于每个新学期给大一学员授课之时,都在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渗透?如何在经典作品讲授中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以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版《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第一课《大同》为例,作为儒家礼学思想的一部传世名篇,笔者在历年的讲授过程中,都试图努力发现问题,不断变革思路,尝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初讲授《大同》一课,基本还是沿袭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从作品出处、课下文言注释、整篇文言文翻译入手,适当补充关于“礼”的背景文献,再至课后习题解答,对作品提出熟读或背诵的相关要求。那些已在高中阶段接触过《大同》节选的学员,自然会对这类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因太过熟悉而心生抵触,大多仅仅止于消极理解“礼”的道理,而根本无法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
  在课堂教学收效甚微的情况下,笔者试图彻底变革教学思路和方法,并作出一系列调整。
  (一)《大同》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课文导入:以《世说新语》中关于钟毓、钟会哥俩的小故事带入,让学生知晓礼的观念在古代深入人心且无处不在。联系身边实例,让学生明确“礼”所显现的丰富文化内涵。
  2.“礼”的内涵
  (1)“礼”的发源:从字体演变,对“礼”字进行解读。
  (2)“礼”的形成:请学生预先收集整理古代思想家关于“礼”的经典言论。
  (3)“礼”的发展与变革:举例坐姿等。
  3.《礼记》概述   举例,明确《三礼》概念、区别、价值。重点掌握《礼记》。
  4.“大同”题解
  播放视频资料并让学生诵读中学时已学过的文中第二自然段,明确“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无己。”通过组织学员讨论,理解儒家“大同”是指儒家理想中上古尧舜时代的和平状态,即儒家最高的道德、和平、公正的社会政治状态。
  5.布置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并用现代文口头翻译。
  (2)比较“大同”与“小康”的差异。
  (3)“大同”这一最高社会理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近代民主共和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大同》一课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
  《大同》一课旨在通过学习,掌握“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发展、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对《礼记》内容和文学价值的把握,了解儒家在日常生产、家庭生活到社稷祭祀、治国策略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通過对“大同”的题解,明确古人对最高社会理想的描绘及深远意义。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做出的相应教学改革,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及外延渗透至语文教学中。同时,结合公安院校学员的专业特点,证明以下几点的尝试也十分有效:
  1.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不同于以往教学对课文本身的梳理,在授课时更注重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从发源、形成、发展和变革等方面进行阐释,帮助学员领会博大精深的礼学思想对治世修身的深远影响,从而明确“大同”的真正意义。古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要让学员懂得“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和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和风俗,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3]作为未来的人民警察,必须自觉提升警察礼仪素养,塑造良好警察形象,这是社会秩序稳定、警民关系和谐的前提所在。
  2.教学过程应围绕学员实际
  若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密切联系学员实际,尝试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介绍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借《左传》之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从国家典制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明确礼的无所不在。可举服饰为例,让学员彼此观察身着的警服,他们会惊讶地发现男女警服开襟上的差异,由此明确古代男尚左、女尚右的传统。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发探讨“右衽”与“左衽”的根本差异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再比如介绍传统礼仪中坐、立的规范,由此联系人民警察的仪容、仪表、站姿、坐姿,以引发广大学员的关注热情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手段应灵活多变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是学员学习的巨大障碍,也不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此,可配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学员亲历的情境演绎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员的求知热情。例如,课堂上播放大家非常熟悉且喜爱的《还珠格格》片段,借小燕子之口对《礼运大同篇》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学员在意兴盎然的观看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大同”这一最高社会理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同时,开始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明白爱此到爱彼的层层推演,领会礼的内在精神即仁爱。从而,有意识学会培养人民警察服务于群众的良好亲和力,构建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的和谐关系。这正是我们借大学语文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目的和意义。
  四、结语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作为公安院校从事语文教学的一名老师,所肩承的是重要的文化责任:即为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而教学,让我们未来的人民警官能从语文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真正从文化的自觉走向文化的践行,在知行合一中谱写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htm
  [5]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7
  [3]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9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为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中的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它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前续的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主要方向。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
期刊
【摘要】: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作业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对照新课程标准,探究出九年级初中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具有创新性、题型较为固定、内容与知识系统混合脱离的特点。  【关键词】:作业系统;新课标;特点  一、内部结构  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包含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两条线索中,一是知识线索,二是能力训练线索。这两条线索,又要借助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作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呈现出了大好前景,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过去的传统体育课教学,传统体育课教学在以往课程建设及教学中,都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及人民身体素质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应发扬传统体育教学的那些优点,为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改;传统
期刊
【摘要】:攻击行为一直都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热点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攻击行为的概述,对其研究理论的梳理,探究和分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矫正策略,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促进其人格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探究;预防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事件日渐增多,攻击行为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普
期刊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举措。本文以H省Y县为例,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在教学理念、师资配置、学校设施、生源发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优化师资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育政策以文化促义务教育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
期刊
【摘要】:在印度哲学史上,顺世论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如今它没有任何原典保存下来,可是通过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对它的批判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重构它的主张和思想。即使印度宗教史上总是拿它做反面教材,但是我们说顺世论不是一种宗教,它只是一种哲学思想,尽管那时它的的哲学思想不够成熟很单一,但是也对之后的印度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内容。本文主要介绍顺世论的主张,分析它当时的存在意义和对后世的
期刊
【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物和合理利用文物不应是相互矛盾,而应是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下面以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文物历史;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  一、刘公岛不可移动文物现存情况  刘公岛是孤悬于威海湾中的
期刊
【摘要】:“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对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基础知识;释疑答难;语文综合素养  “六环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程序是:诱导激发
期刊
【摘要】: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即中国的明末清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的政策,于1635年限定长崎一港为外国船入港的唯一港口。当时即使中国和日本分别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两国之间仍进行着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长崎进行贸易,特别是中国的海禁政策解除之后,长崎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书籍也经由长崎贸易销往日本。本文主要对中日两国关于江户长崎书籍贸易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明确今后
期刊
【摘要】:人类进入“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本文先阐述了新媒体的内涵,重点研究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从新媒体的角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对策  一、新媒体的内涵  古德马克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