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关联知识 考查能力 渗透情感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文综天津卷以近代城市化进程为主题,设计了一道考查天津“地方史”内容的综合题,赋分高达19分,不论从题量、篇幅,还是考查内容、目标上看,均为历年地方史试题之最,引发了人们对“地方史”教学和考试的思考。现结合试题就其特点和考查目标试做简要分析。
  一、精选天津史料 创设试题情境
  按照现代考试测量理论,“任何试题要求考生完成的思维任务或操作活动,都是置于一定的背景材料之中的”[1]。注重科学地选用各类史料创设试题情境,是天津卷历史试题的基本特征之一。涉及天津地方史的试题,注重精选天津地方史或与天津地方相关的历史材料创设背景。除去一部分考纲、教材直接包含的天津历史内容之外,大多数地方史试题不直接考查与天津历史相关的知识,而是以考纲规定的主干和重点为发展线索,考查历史阶段特征,或对相关历史概念、理论的理解与把握。这类试题在天津卷地方史试题中占较大比例。
  例1:2004年高考第19题: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时期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例2:2009年高考第6题:
  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
  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上述两题都以天津地方民族工业发展的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考查考纲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历史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容。例1题干中给出民国初年天津民族工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数字及居全国领先地位的行业,要求考生从天津这个“点”反观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共性内因。考查落实的点是辛亥革命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整体影响,属于考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例2题干提供1932年诞生于天津的民族企业“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产品“抵羊牌”商标图片,辅之以该企业迅速发展的文字介绍,以个别企业诞生并迅速发展的史实为情境,考查考生对“30年代”我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背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即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及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例3:2005年高考第21,22题:
  21.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8%;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22.图2信息反映的是
  A.天津工商业调整完成
  B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天津建成国际港口大都市
  D天津港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天津港是近代以来我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对京津、华北乃至东北等地的社会发展以及对外经贸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考查近代相关历史内容的理想切入点,天津卷地方史试题多次提及。第21题选用1861年天津口岸进口货物之数量及比例数字设置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对1861年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天津开埠通商及其影响的理解和把握。第22题以“1952年天津新港建成”的图片创设情境,考查对“天津新港建成”这一成就之于全国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归属的理解与判断。1952年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属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范畴,与工商业企业的“内部调整”以及1953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相关。考查的具体知识内容也是考纲和教材要求把握的识记和理解认识的点。
  例4:2011年高考第4题: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本题设计从多方面体现地方史特点。选材和情境创设,天津地方色彩浓郁;既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素养,也包含情感渗透,使其感悟家乡在近代历史发展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题干选取近代首发于天津的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票”)图样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及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本题兼而体现多方面的考查目标)。大龙票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又源自天津,故而材料给人亲切的感觉,营造了很好的试题情境。以邮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并非考纲和教材规定的内容。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首发于天津的“邮票”这个历史情境蕴含的若干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邮票画面中心的龙图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近代邮政源自西方,1878年(洋务运动期间)传入中国,所以它包含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而邮票信息仅限于文化技术层面,并未包含“民权”等政治思想的内容。
  另外,天津卷历史试题地方性还体现在“史料出处”的地方性上。如,近年多道试题的情境材料均引自近代创办于天津、闻名国内外的《大公报》等。
  二、关联考纲内容 考查天津知识
  这类试题有别于前面试题的是,既以天津地方史的史料创设背景,又考查考纲、教材包含的,涉及天津地方史的知识点,并以此突出“地方性”。
  客观看,现行课标和教科书直接涉及天津地方史的内容并不丰富(逊色于大纲下的通史),用于直接考查的知识内容相对有限,又由于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涉及天津地方史的知识间相互孤立、缺乏联系,因而可直接用于命题的知识内容选择余地不大。基于这个实际,天津卷考查地方史具体知识点的试题通常选择在中国近现代史与天津地方史的某些关联处,或一个明确的点,或一个横截面,或一条发展纵线,或宏观,或微观,等等。   例5:2007年高考天津文综第39题历史部分与天津地方史相关的内容为:
  材料二: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材料三: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材料二中马噶尔尼使团来华涉及开放天津的要求,属于营造天津地方史的情境氛围,设问和解答的思路方向是材料反映的当时中英两个国家的不同发展状态,与天津地方史不直接相关。材料三所给史料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广州、上海、天津先后开埠及其影响的史实,设问中“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涉及考纲和教材包含的天津地方史的内容,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据《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并因此导致天津租界地的出现和“城市商业和经济中心的转移”。这基本属于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相对简单明确。
  试题提供了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规划)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要求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答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这是对全国对外开放格局基础知识的考查,包含天津,但不特指天津;随后,试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开发在经济环境方面的优势,考查联系比较、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运用等能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环境属于地方史的情境,“优势”的内涵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并不特指天津,但在这里又主要指天津。
  例6: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
  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中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本试题属于纵横辐射较大的综合题,以考查若干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为主(下文另论)。但试题仍然比较集中地考查了考纲、教材中涉及天津地方史的若干具体知识点,考生只要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头脑比较清醒,依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大多数问题是有话可答的,并不像有些师生反应的那么“偏”。如第一问中B区形成的时间和成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北京条约》签订)后,开埠通商”;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的事例,可答出若干相关基本史实,除“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之外,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西方侵略军攻占天津、进犯北京等等;第二问中举例说明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考查考纲、教材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即“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等;第三问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也属于对天津地方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即“《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依据历史事件因果关联,不难得出合理的史实背景。本题考查考纲、教材明确规定的、涉及天津地方史的知识点多达10个,赋分也几乎占到总分的一半,是历年天津地方史试题考查具体知识点最集中的一题。
  三、突出能力要求 考查学科素养
  如前所述,在现行课标、考纲、教材中,外显的天津地方史知识内容数量有限,因而单纯从具体知识内容入手设计地方史的试题,空间不大,这也不是天津卷地方史命题追求的方向,但通过选择使用与课标、考纲、教材相关联的天津地方史资源,以天津历史为切入点,考查时代特点及历史背景,进而突出考查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若干学科能力素养,则大有用武之地,也是完全可能、可行的。这些能力素养包括: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炼归纳观点依据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依据历史时序空间概念理解认识事物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思考理解问题,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综合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例7:2006年高考第33题(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由城市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主题,政、史、地三科综合的“串题”之一):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发展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例8:2010年高考第7题: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由电气实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上述两题,突出考查阅读理解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并得出结论的基础能力。例7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概括明清时期天津作为京畿之地运输枢纽的特征及状态,即漕运、海运齐头并进并带动了天津商贸的繁荣发展,故D项涵盖了情境材料的信息;例8的立意及考查目标与例7接近。情景材料简明地揭示了古代、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区)发展特征,即天津城区在最初“围绕旧城”发展之后,主要是伴随着漕船河运、铁路运输线路、电车车轨走向等而扩展,故B项概括了材料中反映的“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在上文不少例题中也有体现。例4大龙票一题,考查了考生捕捉信息、知识迁移和运用、联系想象等思维能力,意图使其借助这些能力对邮票的设计理念作出判断,并得出正确选项。
  例5涉及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在古代、近现代丰富适切的历史材料和关联的设问中,除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提炼概括、知识再现、知识迁移等基础能力之外,还突出考查了特定历史情境下对时空概念的界定。例如试题情境给出的1980年诞生第一个特区——深圳,1990年启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浦东的开发,新世纪以来启动的北方经济增长的引擎——天津滨海新区,时间上几乎涵盖了我国对外开放、开发的整个历程,空间上纵跨珠江流域、长江口岸和海河之滨,时空跨度非常大。考生只有依据清晰的时空意识,对试题涉及的历史事物进行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分析,并灵活调动相关知识,才能作出准确的解答。尤其是最后一问中“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只有准确理清空间概念、时序变化,才能比较和判别不同时空背景下,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的“经济运行环境(指社会环境条件)”,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例6除对天津地方史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之外,更主要的是从多方面集中考查了若干学科能力。包括综合或整体阅读、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含空间方位概念)、图文信息整合运用能力、知识再现迁移运用能力、运用适当的史观综合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等等。据阅卷教师反映,第一小题中“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一问,相当一部分考生丢分严重,除了基础不扎实之外,主要反映了考生“整体阅读、提炼归纳”能力的欠缺,即只读材料一、二,忽略材料三,导致答题信息的丢失。第二小题中的“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第三小题中“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两问,除了考查阅读概括等基础能力外,则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对具体史实材料进行理性提升,用有历史学科色彩的语言规范表述的能力。
  四、渗透天津乡情 感受爱乡爱国
  分省自主命题测试地方史内容,最具积极意义的考试目标之一就在于通过鲜活生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试题,渗透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考生在亲切、熟悉的地方史“情化信息”①下,认识了解家乡历史,感悟家乡历史,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的整体的历史,从考试的环节,实现历史学科深厚的教育功能。这既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与要求,也是历史新课程理念之一。天津卷地方史试题大多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和意图。
  例1、2两题,均涉及天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及其在国内的地位与影响,例1民国初年天津“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和例2“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抵羊牌”产品在国内首屈一指、名冠东亚,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天津民族工业的辉煌历史,考查的点虽是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但可令考生直观感受在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中,家乡天津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并体验到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例4中,作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天津在中国邮政史上写下了包括第一套邮票在内的众多的第一。考生从识读诞生于天津的第一套邮票——大龙票的情境之中,在审题、解题的思考过程中,于一枚小小邮票的“方寸之间”,可直观品悟到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脚步,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更能感受家乡天津在近代开放过程中、于洋务运动期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从而感悟到浓浓的乡情。
  例5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一题,从近代天津被迫开埠,到新时期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格局中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规划,在鲜明的时代对比中,使考生感悟新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更深切感受到就在当前、就在天津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发展的时代脉动,从而引领考生关注天津发展的状况,体验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例9:2008高考天津卷第18题: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理解。试题没有按一般意义设置题干和选项,就概念考概念,而是将其放在天津地方史上人所共知的“三不管”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来考查,除了体现能力立意、考查理解之外,包含着引领考生感悟与体验半殖民地半封建背景下天津近代历史和社会具体状态的目标,这是情感方面的渗透。曾有教师认为该题在选材和考点上有“负面”之嫌(因为“三不管”曾是旧天津最下层社会的聚居区及黑社会势力猖獗之地),笔者认为该题在选材和考点的结合上很巧妙,看似“负面”的情境,恰恰可以引领考生感悟近代天津乃至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曲折与艰辛,从而渗透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揭示的内涵和本质是正面的、积极的。
  例5、例8,均涉及天津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特点,特别是2012年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综合题,测试的主要着眼点之一即定位于情感的渗透。试题将天津历史自然地融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在考查涉及天津的相关知识和有关学科素养的同时,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天津所处重要地理位置及影响、近代较早开埠通商、较早开启城市化进程及其作用影响的理解和认识,使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天津城市化、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感受近代以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历史及其时代变迁,从而很好地渗透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综上,历史试题强调学科素养,目前教材中涉及地方史的显性知识点不多,因而地方史的命题,更加强调考查基本学科能力及素养。地方史试题考查特点的明晰,对教学无疑具有指引作用,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举一反三,明确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光裕,男,1955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论等教学和研究。
  郑晓峰,男,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和平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多志静,女,1966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北京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2011版》)的第一个知识点,各种版本的教材也经常把它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课。笔者认为,本课应发挥历史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即在探究“北京人的特征”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体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在“先行组织者”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中国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
[关键词]教学,阅读,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5-10  编者按: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中的成功群体,一直是我刊的关注对象,从2013年起,我刊将不定期刊发“特级教师访谈”,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历史特级教师,希望从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特色和其对目前教学的思考。刊载内容力求实效并具有思想
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天津卷)第12题,是一道全球史观下的中外政治史内容的宏观比较探究试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全球史观下对中外历史长时段、大范围历史现象、历史特征的宏观比较探究,立意深厚,构思巧妙,视野开阔,学术韵味浓厚,历史学科特色突出,也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学科能力目标特点与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如下: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
[关键词]演文艺复兴,宗教神学,继承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核心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头猛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折腾;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能事;不能只关注课堂与教材,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然而,经过
知道张瀚,首先源于史学界一则耳熟能详的史料,大凡研究明清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都会用到张瀚在《松窗梦语》一书中的一段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布,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后四祖继业,各富至数万金。[1
[摘要]1861年10月31日,英、法和西班牙在伦敦召开会议,以墨西哥无法支付外债利息为名,决定三国采取一致行动。1861年底,三国舰队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登陆。1862年4月,英国和西班牙从入侵墨西哥的行动中撤退。1863年,法国占领墨西哥。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最终迫使法国支持的马克西米连政权垮台,1867年2月,法国从墨西哥撤退,入侵结束。  [关键词]拿破仑三
[摘 要]李清凌教授《秦亭与秦文化》一书认为,人类族源和来源地是两个概念,族源是世系渊源。该书通过大量考辨后指出,秦嬴的得姓之祖是伯翳,远祖是少昊,族源是远古炎黄集团的黄帝一支。秦人在农耕、水利、手工业、文学与文化诸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书中还强调指出,在史料运用方面不能过度相信出土文献,在没有考古资料直接证明的情况下,自古以来的传说与纸上文献所载史料,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关键词]
[关键词]演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29-04  执教《明治维新》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在第3课时安排一个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所得,说说本课的“学习印象”。一是想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印象”有什么差异,二是想看看这些“印象”在本课的知识分布,三是想分析一下这些“印象”的表现特征,以便于今
摘 要 “疍”为族群名称,经历了诞→蜑→蛋→疍多次演变和俗化的过程,从形声字角度去解读它是欠妥的。宋代以前的诞、蜑,指称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少数民族。蜑在宋代被用来指称岭南水上族群,是今天水上居民意义上称呼的源头。其中,“诞”变“蜑”是大汉族观念的体现,“蜑”变“蛋”是省体的结果,“蜑(蛋)”改“疍”体现了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头脑中扎根。文字的更改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变化,疍民的解放有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