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引起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方面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自主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12-01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也由之前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甚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无工作可做的尴尬,这也引起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方面问题的讨论,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培养显得愈加的重要。
1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因素上的分析
在巨大社会惯性的作用下,我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侧重于培养“听话”的孩子,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是以被动的姿态进行的,孩子自身的自由意识不准参与或者准许参与的程度非常少,以至于孩子所学到的仅仅只是关于事物的知识,而对自身的认识却少得可怜,孩子的自主意识很难培养出来。这种自主性不高的群体主要集中于我国1990年以前出生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自主性不高也反映在各个层面,大学毕业后的就业自主性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很多家长按照自己意愿解决孩子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身就业自主性的削弱,长远来看这种削弱会影响到孩子对自身事业发展的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需要做的事情仅剩下了“服从”,一旦家庭不能解决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势必会导致孩子的无所适从,并将引起可预见的失败。
1.2 学校因素上的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都认定学校是为国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经过漫长的封建年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在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从而培养出的多是知识丰富、思想贫乏的治国“人才”,这种长达千年的培养模式也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如“师德”教育,应该说这种理念是很好的,尊敬老师是应该的,这种礼仪非常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但很多人却将这种尊敬误认为是绝对的权威和不可争辩的服从并且用在了教育的过程中,一旦这种教育理念被放在了教育中,就能轻松扼杀掉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空间被完全挤占,并且紧张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也促使学生不去过多考虑自身自主性的发展。
同时,我国各个大中小学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方面的资源不足,中小学面临沉重升学压力,除考试的主干课程之外,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非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并且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各个中小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了解到高校中的大学生学习状态相比中小学未出现大的变化,尽管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教学过程仍属“填鸭”式,专业水平的培养主要通过给定明确目标的实验以及比赛进行。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不平衡,少数名牌高校占用了大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相比之下占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占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不多,这种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认同感的缺乏和自主性培养上的欠缺。
1.3 个人因素上的分析
家庭或者学校施加的影响都是外因,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普遍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自身,个人自主性的强弱归结到底还是由本人决定。对所处社会环境的不正确认识应该说是自主性不高的关键原因。目前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一直在变化,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盲目跟风随大流(如现在流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等都是其表现),严重依赖高校推荐(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仅仅关注高校就业网上的招聘信息或者等待学校举行的专场招聘会。
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的重要性
以上对我国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外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个方面的欠缺,内因为大学毕业生自身过高的依赖心理。这些分析对我们如何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讨论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思路和策略之前,我们还需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的重要意义。
2.1 就业自主性的体现
自主性即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具体到大学生就业自主性即为大学毕业生能根据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和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素质,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积极主动把握机会,进入理想工作岗位;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主动出击”,极力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
2.2 就业自主性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是一个很热点的社会问题,国家也相继出台多种措施保障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包括政策优惠倾斜、财政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确实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种推动手段,并不能深层次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首先,就业自主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在就业活动全部过程的主动出击能力,能更快让毕业生明确自身的求职目标。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提高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就业自主性的提高使得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并以此充实自己,充实自己的方式还是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
再者,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毕业生整个职业过程的科学发展。
3 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自主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自主性不高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升。
3.1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
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自主性有积极意义。通过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大学生能在大学入学初建立基本的就业意识、了解社会基本需求。
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一对一”就业指导等。
3.2 切实推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1]。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步骤如下:对自身和社会进行测量评估—确定目标(初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实现策略— 目标检验及调整—实现目标。
3.3 各种具体形式就业活动的举办。
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具体形式的就业活动来锻炼大学生们的就业能力,这些就业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大赛交流会等等。
4 结语
中小学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强大惯性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主性的强大制约,用大学期间的短短三四年时间去完全消除掉大学生“被动就业”的习惯是异常困难的,但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困难,主动性的提升在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带动社会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桂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5(1).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自主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12-01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也由之前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甚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无工作可做的尴尬,这也引起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方面问题的讨论,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培养显得愈加的重要。
1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因素上的分析
在巨大社会惯性的作用下,我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侧重于培养“听话”的孩子,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是以被动的姿态进行的,孩子自身的自由意识不准参与或者准许参与的程度非常少,以至于孩子所学到的仅仅只是关于事物的知识,而对自身的认识却少得可怜,孩子的自主意识很难培养出来。这种自主性不高的群体主要集中于我国1990年以前出生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自主性不高也反映在各个层面,大学毕业后的就业自主性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很多家长按照自己意愿解决孩子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身就业自主性的削弱,长远来看这种削弱会影响到孩子对自身事业发展的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需要做的事情仅剩下了“服从”,一旦家庭不能解决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势必会导致孩子的无所适从,并将引起可预见的失败。
1.2 学校因素上的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都认定学校是为国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经过漫长的封建年代,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在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进行了过多的干预,从而培养出的多是知识丰富、思想贫乏的治国“人才”,这种长达千年的培养模式也影响到现在的中国,如“师德”教育,应该说这种理念是很好的,尊敬老师是应该的,这种礼仪非常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但很多人却将这种尊敬误认为是绝对的权威和不可争辩的服从并且用在了教育的过程中,一旦这种教育理念被放在了教育中,就能轻松扼杀掉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空间被完全挤占,并且紧张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也促使学生不去过多考虑自身自主性的发展。
同时,我国各个大中小学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方面的资源不足,中小学面临沉重升学压力,除考试的主干课程之外,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非主干课程教学系统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并且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各个中小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目前了解到高校中的大学生学习状态相比中小学未出现大的变化,尽管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教学过程仍属“填鸭”式,专业水平的培养主要通过给定明确目标的实验以及比赛进行。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不平衡,少数名牌高校占用了大部分优质的教学资源,相比之下占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占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不多,这种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认同感的缺乏和自主性培养上的欠缺。
1.3 个人因素上的分析
家庭或者学校施加的影响都是外因,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普遍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自身,个人自主性的强弱归结到底还是由本人决定。对所处社会环境的不正确认识应该说是自主性不高的关键原因。目前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一直在变化,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盲目跟风随大流(如现在流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等都是其表现),严重依赖高校推荐(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仅仅关注高校就业网上的招聘信息或者等待学校举行的专场招聘会。
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的重要性
以上对我国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外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个方面的欠缺,内因为大学毕业生自身过高的依赖心理。这些分析对我们如何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讨论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思路和策略之前,我们还需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性的重要意义。
2.1 就业自主性的体现
自主性即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具体到大学生就业自主性即为大学毕业生能根据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和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素质,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积极主动把握机会,进入理想工作岗位;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主动出击”,极力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
2.2 就业自主性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是一个很热点的社会问题,国家也相继出台多种措施保障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包括政策优惠倾斜、财政支持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确实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种推动手段,并不能深层次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首先,就业自主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在就业活动全部过程的主动出击能力,能更快让毕业生明确自身的求职目标。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提高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就业自主性的提高使得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并以此充实自己,充实自己的方式还是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
再者,大学毕业生就业自主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毕业生整个职业过程的科学发展。
3 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自主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自主性不高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升。
3.1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
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自主性有积极意义。通过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大学生能在大学入学初建立基本的就业意识、了解社会基本需求。
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一对一”就业指导等。
3.2 切实推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1]。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步骤如下:对自身和社会进行测量评估—确定目标(初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实现策略— 目标检验及调整—实现目标。
3.3 各种具体形式就业活动的举办。
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具体形式的就业活动来锻炼大学生们的就业能力,这些就业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大赛交流会等等。
4 结语
中小学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强大惯性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主性的强大制约,用大学期间的短短三四年时间去完全消除掉大学生“被动就业”的习惯是异常困难的,但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困难,主动性的提升在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带动社会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桂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