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尔迪厄理论的布克奖声誉建构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一方面从文学场角度分析身份因素、评审制度、颁奖规格等文化资本对于布克奖建立经典化形象的作用,并结合经济场、政治场角度分析各场域所占资本对布克奖声誉建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媒介传播的视角出发,研究布克奖的宣传策略在其声誉建构中的作用,探讨英国如何通过布克奖再次确立英国文学的核心地位,以期对中国的文学奖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声誉建构;场域理论;布克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131-02
  一、布克奖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布克奖于1969年始创于英国,每年颁发给以英语写作并在英国和爱尔兰出版的年度最佳小说。在如今的英国,读者能在绝大多数连锁书店的畅销书区域看到带有布克奖标识的书籍,独立书店、二手书店也将入围布克奖的书作为销售主力。
  本文将布克奖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相结合,着眼于考察文学互动语境下的奖项文化。布尔迪厄于1966年首次提出“场域”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网络,或者是一个构型,在这个网络或构型当中有着不同位置的客观关系。这些位置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它们的占有者、行动者以及机构的决定性,都是通过他们在权利与资本的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目前的或者潜在的情景客观决定的”[1]。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符号资本。
  场域理论离不开“惯习”和“资本”这两个概念。“惯习”即配置系统,是一定社会历史经济条件下行动者的“位性”,是场域内部的一种社会轨迹和位置的产物[1]。例如,一个生长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学系的人,会形成英国精英阶级的惯习,当其进入文学场域时,其既会受惯习的限制和影响,又将强化文学场域原有的风格或作出改变。
  二、基于场域理论视角分析布克奖的声誉建构
  (一)从文学场角度分析布克奖的声誉建构
  1950年以来,英国鲜有可与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相提并论的作家。但大众媒体发生的转向,使电视、电影带走了文学市场的受众,美国文学的兴起也加剧了英国文学读者的流失,布克奖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选最佳严肃小说促进英国文学市场的复兴。
  文学奖的身份标识是声誉构建直观的影响因素之一。布克奖自2015年开始启用目前的标识,标识由简约现代的字体和线条勾勒而出的立体书籍图案组成,富有设计感的视觉图像令布克奖在众多文学奖标识中脱颖而出。
  评审制度方面,布克奖评审委员会由具备英美文学背景的文学家、学者和具有编辑背景的5人组成,其由布克奖基金会的顾问委员会推选而出,评审采取每年更换的制度,以保证文学奖评选的相对客观和公正。
  然而,许多迹象显示,布克奖的评审和入围作者有较强的同源性,自奖项成立以来,评审和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有牛津、剑桥等名校背景[2];同时,入围作家也有联系网内的教育背景。20世纪80年代,上述群体中出现了与东安格里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课程有联系的人,该课程由1981年布克奖的主席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开设,获得1989年布克奖的石黑一雄就是该课程的硕士生,当年的评委主席大卫·洛奇曾是该创意写作课的研究员[3]。
  颁奖规格方面,2005年,布克基金会推出布克国际奖,从此非英语作家也可参与其中;2014年,布克奖打破地域壁垒,规定所有英文写作者皆可参赛。文学奖的授奖范围与奖项声誉呈正相关[4],布克奖之所以能跃升为当代英语小说中声誉最高的文学奖之一,与其不限参赛作家国籍的奖项制度变革不无关系。
  (二)从经济场角度分析布克奖的声誉建构
  布克奖目前由Crankstart(克兰达)基金会赞助,奖金为5万英镑(约合45万元),目前是英国13个文学奖中奖金金额最高的奖项。但和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文学奖相比,布克奖的奖金不算丰厚,例如,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98万元),国际易卜生奖的奖金为250万挪威克朗(约合196万元)。但布克奖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是奖金。
  2019年獲布克奖的英籍非裔作家伯娜丁·艾瓦里斯托在采访中表示,获奖为她的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曝光,已有来自立陶宛、韩国、格鲁吉亚的翻译邀请,而在此之前她已出版8本书,但鲜为人知。不仅如此,2019年英国由黑人女性出版的书籍数量只有两本[5]。
  布克奖带来的出版、周边经济也十分可观,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的作品《狼厅》更是凭借在英国销量超50万成为销量最多的布克奖作品[6]。《狼厅》和其续集《提堂》于2015年被改编为电视剧,并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多项提名。仅统计2000年以来的布克奖获奖作品,目前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的真实历史》、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8部作品,接近获奖作品总数的一半。即便最为冷门的作品,获奖后的销售额较获奖前也有了成倍增长。
  布尔迪厄认为,随着纯艺术的现代艺术(如文学)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增强,经济上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距愈来愈大,最终结果将是形成反经济的经济领域[7]。文学奖正是市场与创作者之间的补偿机制,其在为作者、出版社带来经济回报的同时,引导了市场风向,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
  (三)从政治场角度分析布克奖的声誉建构
  二战后,前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失去“日不落”帝国地位,英国文学亟待变革,英国文化界也将关注转向本土之外[8]。由于二战后的劳动力短缺,英国对移民采取宽容政策,在20世纪40至60年代迎来了一轮移民潮,并逐渐形成了少数族裔社区,成长于英国社会的移民后代又带来了对新文化模式的需求。在种种政治浪潮影响下,布克奖把目光转向了后殖民主义文学,这一阶段以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的小说集《自由国度》获1971年布克奖为标志[8]。从这届布克奖开始,后殖民主义文学进入英国文学场的主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为已经显现衰态英国文学场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其不再局限于本土的中产阶级小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布克奖的争议愈演愈烈,针对1991年布克奖的入围短名单全为男性,凯特·莫斯于1996年创办女性小说奖,该奖每年颁给不限国籍的用英语写作的女性作家。尽管布克奖方面表示,作者的民族、种族和性别不是评委的考虑因素,但从2000年后,布克奖入围短名单、获奖作者都有了一定的规律——这个时期的入围短名单中,每年都会囊括少数族裔或女性作家。这种对无名作家、女性作家和后殖民小说的偏向,也成为评论家和媒体针对布克奖的争议焦点之一。
  三、作为媒介的布克奖
  正如布克基金会主席乔纳森·泰勒所说:“媒体报道一直是布克奖成功的关键因素。”[6]1981年布克奖与BBC(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在黄金时段向观众进行颁奖典礼直播,电视直播让布克奖成为媒介事件,这与奥斯卡和格莱美等较为成熟的电视颁奖典礼模式类似。布克奖通过纸媒、电台和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大力宣传,迅速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声誉。进入新媒体时代,布克奖积极利用播客、视频等媒体形式丰富内涵,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更新的、年轻的、国际化的受众。
  有评论认为,让媒体报道争议新闻是布克奖的营销策略,目的在于吸引读者关注。然而,正如布克奖作为一个文学再生产的场域具备自主性,作为媒介的布克奖也需要建构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奖项声誉构建的一部分。布克奖的审美偏向恰巧映射了英国社会所关注的议题,并树立了新时代英国文学的面貌。但布克奖需要警惕媒介的负功能麻醉作用,避免让对女性作家、少数族裔作家的关注成为一种与现实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的拟态环境,让受众活在媒介编制的自由主义泡沫中。
  毫无疑问,布克奖做到了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媒体很少劝说人怎么想,却能成功劝说人想什么”。恰如杰森·考利在《泰晤士报》(1996)中所写的:“关于布克奖你可以说很多不认可的话,但如果你关心文学,就无法忽视它。”
  四、结语
  从文化场角度看,布克奖具备独特的奖项标志、具有文化资本优势的评审和顾问以及无地域壁垒的颁奖规格。从经济场角度看,布克奖是英国范围内獎金最高的文学奖,入围和获奖作品潜在的出版经济、周边经济都可以转化为布克奖的象征资本。从政治场角度看,在二战后英国移民潮、世界各地的去殖民运动和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布克奖延伸了英国小说的边界,如今布克奖入围名单中直接体现着这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布克奖的审美偏向与所处社会惯习不可分割,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从媒介角度分析,布克奖早期宣传不局限思维,重视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
  布克奖作为认可机构,起着再生产的作用,是文学场中的一环,有一定的自主性,呈现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媒体博弈的结果。在批判分析后,我们需清楚文学奖的本质是符号支配的资本与工具,当文学奖的声誉影响力足够大时,谈论文学审美和商业价值的平衡才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芮小河.英国曼布克文学奖的“声誉经济”管理及其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9):58-63.
  [3] [英]诺里斯.布克奖:布尔迪厄学派视角[J].文化研究杂志,2006,10(02):139-158.
  [4] 刘江.文学奖声誉影响力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5] [英]利希蒂希.伯娜丁·艾瓦里斯托谈性别、族裔与小说写作[EB/OL].澎湃新闻,http://m.thepaper. cn/renmin_prom.jsp?contid=8436124&from=renmin,2021-03-04.
  [6] [英]肯尼迪.布克基金会2018年布克奖日记:庆祝优秀小说50年[M].档案图书出版社,2017:2-3.
  [7] [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4-65.
  [8] 芮小河.曼布克文学奖的文化生产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作者简介:娄方宁(1996—),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王京山(197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出版、数字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长为媒介大军,对媒介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也给媒体工作者带来无限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下,高校校园新闻产品若想实现“大卖”,就必须深化宣传队伍改革,加强宣传队伍建设。这要求宣传人员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媒体,顺应媒体发展规律与时代需求。为此,高校应惜人才,强管理,新机制,重创新,抓培训,努力培育一支专业精干的教师和学生宣传队伍,有效提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进入了现代化信息社会,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相辅相成,做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抖音和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环境和媒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能够帮助社会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而且能为社会成员探索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有力的载体。本文主要分析抖音为非遗传播提供的新契机,进而论述抖音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抖音;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媒体的逐渐普及,高校多次遭遇舆情危机.校园舆情呈现出爆发力强、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选取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
摘要:建設性新闻以“积极”“参与”为核心,呈现为方案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和恢复性叙事。本文立足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案例,展示建设性新闻的实践特征,提炼建设性新闻的时代价值,旨在为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095-03 
摘要: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对新闻教育改革的影响,说明新媒介环境下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以新闻专业教学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为例,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优化调整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阐述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新闻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推进,自媒体深刻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格局。多数自媒体能够充当积极因子,理性培育舆论环境,使积极因素不断发酵。然而也有少数自媒体平台传播虚假消息,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消解社会共识,主要原因是其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因此,要构建政府监管、媒体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多级协同机制。  关键词:自媒体;重大公共事件;社会责任;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当今体育场域中女性武术运动员身影十分普遍,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大主流媒体图文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女性武术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呈现方式、运动员形象异化的影响因素及重塑路径,旨在为促进女性体育的健康传播提供新路径。研究发现,在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中折射出了潜在的男权价值和性别意识,倒逼人们思考在中国社会语境下如何呈现客观真实的女性武术运动员媒介形象。  关键词:女性武术运动
要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共筑“同心圆”,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描绘“新画卷”,创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打好“组合拳”,营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一方面,女性拥有了发表言论、表达愿望的平台,话语权不再集中在男性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媒介报道和社交媒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