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不容小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而无论在什么阶段,词语教学同样重要。词语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平面化”教学,而应是多元的“立体化”教学。笔者通过两位教师对《巨人的花园》中“洋溢”一词的教学对比,浅析“立体化”教学策略。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这句话中有个生字,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溢”,“洋溢”的“溢”。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生字。
  (师范写,生书空,然后描红,临摹。)
  师:现在谁来说说“洋溢”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老师,“洋溢”就是充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充满着笑声。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夸夸他。
  (生做夸奖的动作)
  汉语博大精深,往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因而对于理解词语来说,最好的方式则是倡导“立体化”教学,联系上下文,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却缺乏语境意识,或者说生活意识,往往把词语孤立起来,单独教学,其实这属于词语“平面化”教学。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对于“洋溢”一词的教学就是如此。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词语来说,往往形而上学,或者说机械理解,不知变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词语进行“立体化”教学,注重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关注词语与段落、文本乃至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把词语教学与相应语境联系起来,其效果自然不同。
  第二位教師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孩子的表现?
  生:(读)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不错。不过这里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说说?
  生:溢。
  师:“溢”是水满了溢出来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理解“洋溢”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充满。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把这一句话读一读,感受一下充满笑声的花园。
  (生集体诵读)
  师:这就是充满的意思,同学们一起朗读,读书声不仅把教室充满了,而且还“溢”到教室外面。因而这里的“洋溢”与“充满”一词相比——
  生:更精彩。
  生:意思更到位。
  师:是的,花园里充满了笑声。那你们说说,这笑声是偶尔一次还是常年如此?
  生:是常年都充满着笑声。
  师:是的,只有常年都有笑声,花园里才会充满,才会“洋溢”到外面。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师:春天里鲜花盛开——
  生: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
  师:夏天里绿树成荫——
  生: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
  ……
  案例中,教师没有单独讲解词语“洋溢”的意思,而是先讲解“溢”的意思,接着进行引申,通过语境引导学生理解“洋溢”一词的意思,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明白,在句子中“洋溢”一词比“充满”一词表达得更到位、更妙。当然这里更妙的是教师的引导,通过“洋溢”笑声过渡到“洋溢”读书声,不仅让学生明白其引申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最后教师再一次从时间上进行延伸,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常年”充满笑声才会“洋溢”。
  以上词语教学,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语境运用,并联系一年四季,不仅意义丰满,而且内涵深刻。既有纵向的剖析,也有横向的运用, 这样不仅让词语教学与语境相融,呈现一种“立体化”,还能推促学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该词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当然,教师在词语教学上下足了功夫,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句子,乃至读懂课文便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利用好微课资源呢?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植入微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沿着文本生发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在执教语文课前,要先潜心研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
尽管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精心预设,但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意外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利用意外狀况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巧妙引导,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说理文,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在遇到压力时,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妥协。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却遇到了“意外”——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朗读指导,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知晓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得法,学生往往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阶段,无法真正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笔者以《春联》一课为例,通过对朗读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真正达到“抑扬顿挫”,继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层次:在朗读中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怎样朗读才算“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先请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和表达规律,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让他们通过语用实践来使自己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说明文,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存在偏离“语用”的现象。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诗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我国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编的统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的总数就增加了多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文的特点,找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以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自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等。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审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借助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感知力一般可以分为信息获取、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评价等多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能力的原点出发,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笔者打破常规性的线性结构,借助板块状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准人物、体验人物、学写小传等环节,让他们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信息的提
游戏目标:  发展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游戏的手势之间的比较关系的掌握;游戏中穿插跳、爬等动作,发展幼儿的上下肢协调和全身运动能力:建立亲子之间友好的相处关系,促进亲子间更加和谐、快乐。  游戏准备:  游戏双方明确石头、剪刀、布的示意方式和输赢判断。  基本玩法:  两个玩家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其中一人或者两人共同念出口令(石头、剪刀、布),在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出手势。
对于课题,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板书,学生读题;也有少数教师借助课题设计主问题,步步深入,揭示课堂教学主题。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实用,适合开门见山导入课文。但有的课题,教师可以在读题中探索创新,尝试变换方法,往往会带来别样的精彩。  一、借助标点读题,通过调整语气,拨动学生心弦  标点符号作用很大,不同的标点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朗读语气,赋予文字不同的内涵。大多数课题是没有标点的,在读题过程中,往往是默认句
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用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其中所收录的课文篇幅相对短小,并且篇目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如果仅仅“用教材教”,那么,学生的语用体验肯定是不丰富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基于课文中的语言、内容及主题对阅读资源进行拓展,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拓展阅读。  一、基于课文语言,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