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切共性。其二,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艺术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影响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其三,艺术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处在于,以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社会。
一、艺术创作的目的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对于艺术创作为什么人,列宁同志已给出了答案,他说:“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利贪欲、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从原始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在的经验(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 可见,我们的艺术创作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他们都是无产阶级,他们都需要进一步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的科学。所以我们进行艺术创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艺术创作的本质与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艺术创作是一种实践
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艺术产生的那一天起,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是脱离实践的。
2.艺术创作中蕴含着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这一点在艺术创作之中也有着明显体现。艺术和哲学、宗教、道德以及科技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同时,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具有继承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艺术创作符合客观规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4.艺术创作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术创作的首阶段是艺术体验,比如,郑板桥画竹,其胸有成竹的前提是眼中之竹,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是认识的过程,从胸中之竹转化成手中之竹的过程则是实践。所以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三、艺术创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 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艺术家有很多,更有一些革命工作者也进行艺术创作,这之中就不乏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家们也创作了很多相关艺术作品,如人物传记类电影《列宁在1918》、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歌》、李大钊的《庶民的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理论,也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着必然联系。如鲁迅的文章,虽然没有明显的宣扬马克思理论,或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但他的许多理论主张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的。
中国有许多艺术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如文学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音乐家聂耳、麦新等等。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当代艺术创作价值取向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进一步深入,自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85新潮”)之后,在中国的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创作思潮与艺术创作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1.回归现实,反映时代风貌
艺术家要用社会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重构社会主义艺术创作体系。艺术家要深入社会现实中去,表达对弱者的关怀,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家应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为天职,用真情与爱心来反映客观真实的生活现状,表达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譬如,国画家刘文西历时40多年,先后60多次深入陕北生活基地,画了2万多张农村速写,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创立了“黄土画派”,成绩卓著,为现实主义创作塑造了一个典范。
2.以民为本,倡导民本主义价值观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美术创作中积极倡导民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作题材,反映民众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构建和谐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民本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之后,受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观念的影响,乡土现实主义绘画开始裂变,一些画家将乡土题材的某些精神因素与形式追求融为一体,画面不再如实记录现实场景,而是在形式中展现人初的本性。例如油画家尚扬的作品《爷爷的河》《老辈》。
3.关注民生,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艺术家理当体察民生,表现人民的历史生存处境与生活状态,讴歌天下劳苦大众。上世纪70年代,杨之光创作的现实主义国画《矿山新兵》,在经历“文革”洗礼之后,表现了一个雄姿风发的矿山女工从农村生活走向工业化生活的喜悦心情,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乐观精神。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肖像《父亲》以近焦写实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90年代初的“新生代”美术作品采用典型的写实技巧,描绘身边的事物与日常感受,真实感人,最接近现实主义的本义。与过去相比,画家们开始了更加独立和深入的社会文化思考,作品中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王宏剑作品《阳关三叠》是表现当代农民工生存处境的佳作,描绘了一群疲惫不堪的农民工整夜露宿于天寒地冻、拥挤不堪的露天候车场候车的情景,反映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艰辛生活场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下层贫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结束语
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新中国艺术领域的生力军,我们要理清马克主义哲学同艺术创作的关系,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
[4]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艺术创作的目的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对于艺术创作为什么人,列宁同志已给出了答案,他说:“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利贪欲、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从原始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在的经验(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 可见,我们的艺术创作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他们都是无产阶级,他们都需要进一步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的科学。所以我们进行艺术创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艺术创作的本质与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艺术创作是一种实践
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艺术产生的那一天起,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是脱离实践的。
2.艺术创作中蕴含着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这一点在艺术创作之中也有着明显体现。艺术和哲学、宗教、道德以及科技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同时,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具有继承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艺术创作符合客观规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4.艺术创作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术创作的首阶段是艺术体验,比如,郑板桥画竹,其胸有成竹的前提是眼中之竹,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是认识的过程,从胸中之竹转化成手中之竹的过程则是实践。所以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三、艺术创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 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艺术家有很多,更有一些革命工作者也进行艺术创作,这之中就不乏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艺术家们也创作了很多相关艺术作品,如人物传记类电影《列宁在1918》、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歌》、李大钊的《庶民的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理论,也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着必然联系。如鲁迅的文章,虽然没有明显的宣扬马克思理论,或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但他的许多理论主张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的。
中国有许多艺术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如文学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音乐家聂耳、麦新等等。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当代艺术创作价值取向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进一步深入,自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85新潮”)之后,在中国的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创作思潮与艺术创作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1.回归现实,反映时代风貌
艺术家要用社会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重构社会主义艺术创作体系。艺术家要深入社会现实中去,表达对弱者的关怀,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家应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为天职,用真情与爱心来反映客观真实的生活现状,表达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譬如,国画家刘文西历时40多年,先后60多次深入陕北生活基地,画了2万多张农村速写,创作了大量的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创立了“黄土画派”,成绩卓著,为现实主义创作塑造了一个典范。
2.以民为本,倡导民本主义价值观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美术创作中积极倡导民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作题材,反映民众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构建和谐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民本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之后,受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观念的影响,乡土现实主义绘画开始裂变,一些画家将乡土题材的某些精神因素与形式追求融为一体,画面不再如实记录现实场景,而是在形式中展现人初的本性。例如油画家尚扬的作品《爷爷的河》《老辈》。
3.关注民生,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艺术家理当体察民生,表现人民的历史生存处境与生活状态,讴歌天下劳苦大众。上世纪70年代,杨之光创作的现实主义国画《矿山新兵》,在经历“文革”洗礼之后,表现了一个雄姿风发的矿山女工从农村生活走向工业化生活的喜悦心情,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乐观精神。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肖像《父亲》以近焦写实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形象。90年代初的“新生代”美术作品采用典型的写实技巧,描绘身边的事物与日常感受,真实感人,最接近现实主义的本义。与过去相比,画家们开始了更加独立和深入的社会文化思考,作品中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王宏剑作品《阳关三叠》是表现当代农民工生存处境的佳作,描绘了一群疲惫不堪的农民工整夜露宿于天寒地冻、拥挤不堪的露天候车场候车的情景,反映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艰辛生活场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下层贫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结束语
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新中国艺术领域的生力军,我们要理清马克主义哲学同艺术创作的关系,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
[4]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