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理论的江南古镇保护策略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江南古镇的实地调研,利用已有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古镇整体布局,内部空间进行了分析,提出两种基本布局,后总结归纳出目前江南古镇典型的3种开发模式,即周庄模式、南浔模式和乌镇模式,并通过对城市更新理论的详细阐述,提出3点对策建议,将其运用于江南古镇,为古镇更新寻求理论依据。
  关键词江南古镇;城市更新;保护;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519-03
  Abstract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town in Jiangnan and us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search data, the overall layout and internal space of ancient towns were analyzed. Two basic layout were put forward, and three typical development modes of the current ancient towns in Jiangnan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Zhouzhuang mode, Nanxun mode, Wuzhen mode.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theory of city renewal in detail,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them in ancient towns of Jiangnan, so as to fi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cient town renewal.
  Key words Ancient towns in Jiangnan; Urban renew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mode
  目前江南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已有多种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出现了许多共同的问题,比如是应该连同古镇人一起保护,还是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应以保护还是发展为前提,这些都没有理论依据。城市更新理论是从20世纪提出并发展至今的较为完善的理论,古镇更新与城市更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因此,能否以城市更新理论为基础,为江南古镇更新找到理论依据,为以后江南古镇的保护模式找到更好的方式,成为该研究探讨的重点。
  1城市更新理论
  1.1 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更新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字面上讲,城市更新就是对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进行改造、更新,目的是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城市退化现象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1]。这种改造措施从城市全局考虑,解决城市在物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是建立在有计划的规划基础上的可持续更新。
  1.2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形体规划的改造思想出发的非理性阶段和在可持续思想及“人本主义”影响下,主张中、小规模,包容多种功能,渐进式更新城市的理性阶段,即从形体主义转向人本主义[2]。非理性更新阶段从“二战”前期至西方后工业前夕,主要方式就是清理贫民窟,大量拆除市中心的老建筑,大规模重建现代建筑[3]。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城市更新的理论有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这些思想有些是形而上的,有其片面性,希望完全借助形体规划解决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随着问题的增多,许多学者开始反思,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批判了城市在改造过程中追求规模,缺少针对性,磨灭了城市的特点,还有文丘里、芒福德等都提出了小规模的渐进式改造,指出城市改造要注重人的需求[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更新的认识趋于理性,理性更新阶段主要是后工业化时期,由于受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人们从前期对规模与数量的形体追求中意识到不足,开始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逐步转向人人可参与的“社区规划”,这种“自下而上”式的更新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修复邻里关系,而且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3国内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历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更新时间较短,经历了许多坎坷,从建国初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水平,一直单纯地追求功能主义和“朴素”的形体,另外对依然能使用的建筑坚持“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5]。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大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更新进入高速、大规模、简单化的建设中。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更新。吴良镛教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即采取适当规模,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对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例如多方参与的渐进式更新,更新要以保护城市原有特色为前提,注重城市更新的综合性与完整性等,虽然现阶段这些理论不能大面积地落实到实践,但是公众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更新方式日益受到关注,综合化、整合性的城市发展理念得到人们的认同,我国的城市更新道路必将在曲折中前进。
  2江南古镇的概念与内部空间
  2.1江南古镇的概念界定城镇是介于县与村之间的行政实体,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环节,通常指由部分从事非农业的劳动人员聚居形成的一定服务功能的社区[6]。其中历史古迹、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城镇即为古镇,古镇的形态是未经规划自然形成的,从形成到稳定是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江南”的概念历代屡有变化,广义上指长江以南,近代通常指苏南和浙北一带,即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和杭州、湖州、嘉兴地区[7]。它们有同一的文化渊源,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粉墙黛瓦的民居老宅和古朴的城镇风貌。江南古镇数量众多,但保存完好的数量有限,周庄、西塘古镇风貌保存完整,基本未遭到破坏;乌镇、木渎古镇遭受一定的破坏,但基本风貌仍在;盛泽、光福等古镇则几乎完全破坏,仅剩下几条老街或几处古建筑。   2.2江南古镇内部空间布局模式江南古镇的内部空间也就是古镇内建筑的外部空间,街巷、河埠、广场等都是空间的组成元素,其中街、巷的布局又最能体现古镇空间的特色。沿着主要河流分布,联系古镇与外界的主要通道为街,较为宽敞;与街垂直,伸向街坊内部,联系各建筑或院落的为巷;再往内部,联系更小的单位,通往更私密空间也更窄的即为弄,有些仅能容一人通过。
  古镇街巷平面布局总体来说是建筑、街道、河流的位置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组合,其基本是由两种模式组合而来,第一种是河-街-建筑,即街道沿河道而走,建筑紧邻街道,这是古镇中常见的布局,在街道上架起屋檐,即形成廊棚空间,是古镇人们喜爱的“灰空间”,不仅可以遮阳挡雨,闲暇时光也可在此休憩长谈。第二种是河-建筑-街,即建筑一侧紧邻河道,另一侧临街。建筑直接亲水,人家“枕河而居”,这是人们对传统江南人家的居住形态的印象,也是江南古镇诗意之所在,建筑沿河处有时会有台阶深入水中,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图1)[8]。
  江南古镇街巷平面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基本模式可以组合出许多平面布局,第一种为建筑-街-河-街-建筑,在现阶段江南古镇的开发中,街的一侧多已成为商业建筑,另一侧与河道的连接则有许多方式,空间布局也更加活泼,比如街道处设置入水台阶,或者以桥连接河道另一侧的街道,又或在街道与河道间处设置亲水平台。第二种为街-建筑-河-建筑-街,这种模式下的河道一般较窄,是两侧居民淘米洗菜,进行日常生活的地方,在河道中摇橹而过,能感觉到古镇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三种为河-建筑-街-建筑-河,一般古镇中主要街道的两侧均为建筑,建筑多作商业用途,街道也较宽,是古镇中商业繁华的地段(图2)。
  3江南古镇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3.1民居建筑特色古镇建筑可分为民居与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中,普通民居由于用地局促,平面非常紧凑,窄面宽大进深,多为一到两层单体建筑,一层多做商业用途,二层居住即为下店上宅,有些单体以天井为中心围合出一进或两进院落,沿街单体进行商业活动,后面为居住部分形成前店后宅。外观粉墙黛瓦,砖木结构,屋顶以硬山顶为主,少量出现悬山顶,单体之间有风火墙相隔。
  在一些大宅民居中,平面常为合院形式,多进院落,序列感更强,等级制度也更严明,如周庄的沈厅,南浔的张石铭旧宅等。张石铭旧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年间,不仅保留着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还结合了西方建筑文明,是非常独特的豪门大宅。
  轿厅顾名思义是停轿子的地方,轿夫在此休息并等待轿主人。懿德堂为正厅,面阔三间,宽敞高大。二进里的内厅又称“女厅”,是宅内女眷居住、处理事务所用,内厅里的雕刻非常精美独特,著名的“四雕”砖雕、石雕、玻璃雕、木雕闻名遐迩。三进院内的芭蕉厅为主人一家休闲喝茶的场所,四进的大厅是西洋风格浓郁的舞厅,装修豪华,里面由两根克林斯铁柱支撑,地砖、油画都是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皆为红砖瓦筑成,舞厅外观是一座西洋楼,拱券上雕刻着精美石雕,罗马柱支撑的阳台为路易时期风格,其铁栏杆、玻璃、百叶均为国外进口,融合了西欧各时期建筑风格。五进院落为后花园和碑廊。张氏旧宅遵循中国传统住宅礼制,又结合了西方建筑文化,是江南古镇中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极高的历史遗产[9]。寺观建筑成轴线对称布局,观前一般有广场,寺庙一般为歇山顶,如周庄的全福寺,有着鲜明的水乡特色。其因建于水上,被誉为“水中佛国”,是一座园林寺庙建筑,东西两侧为花园,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沿轴线排布。
  观演建筑在古镇中其实是戏台,一般位于主要街巷处,还有一些戏台挑出水面而建,如乌镇的花鼓戏台位于东大街上,分前台表演与后场化妆两部分,形成凸字布局,建筑立面的色彩、尺度都与周围民居相似。过去古镇居民非常喜爱的娱乐活动就是看戏曲表演,逢年过节还会有特殊的曲目,因此戏台更是人们的精神场所,是古镇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4.1江南古镇现有保护模式江南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有许多模式:①周庄模式。其成功离不开周庄在保护前期由阮仪三教授等人进行了详尽的规划。1985年的周庄保护规划中,将周庄分为老区、新区和急水港以北3个区域,老区完好地保存历史风貌,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新区为行政中心,急水港以北为工业区。随后对保护区又做了更详细的规划,划定等级,对沈厅、张厅等深院大宅进行修复,对街道、路面、沿河沿街民居等重要地段进行修复,以恢复古镇历史风貌,发展旅游业[10]。周庄自古就是商业重镇,其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也维护了居民的利益,当然,周庄模式也是存在许多弊端,正是由于全民皆商,周庄开始过度商业化,也使古镇古朴的氛围受到影响。②南浔模式。南浔古镇专门成立了南浔旅游发展公司,在开发前期对古镇风貌进行了相当力度的修复,包括修复文物保护单位及一些清末民初宅第,修复沿河建筑及能反映古镇风貌的区域,来保护古镇历史空间形态,整治周边环境等,为日后旅游业打下了基础。南浔的名宅大院数量多,且融入了传统民居礼制与西方建筑风格,较其他江南古镇的小巧玲珑,多了几分大气,有利于其塑造“江南大宅门”的旅游品牌[11]。③乌镇模式。乌镇的保护是打造博物馆式的古镇,以及原汁原味的保存[12]。为了保护历史整体风貌,从一开始就禁止居民经商,收回了店铺产权,像住在居民家,吃在居民家都是不允许的。但这种做法损害了居民利益,致使居民外迁,因此乌镇少了江南古镇的生活气息。
  4.2江南古镇更新的对策城市更新理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古镇更新与城市更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从全局考虑,规划先行,以人为本,对城市或古镇进行有机的更新与保护,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和日后发展。因此以城市更新理论为基础,为江南古镇更新找到理论依据,让古镇保护有据可依,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江南古镇更新的对策:①避免大规模拆建,提倡渐进式保护、改造,任何大范围的拆建,都是对古镇旧有风貌的破坏,应分区域有目的地维修或改建,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设施;②要把古镇人一起保护起来,以人为本,对一些还可以使用的老住宅,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继续合理使用而非当成文物一样保护,这样既保护了老住宅,又保护了古镇里的邻里关系;③一切改造与利用以不破坏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为前提,保护江南古镇历史文脉。
  5总结
  江南古镇拥有独特的环境风貌与内部空间,历史建筑极具特色,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产。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非理性拆建到理性更新的阶段,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笔者主张把城市更新理论运用到江南古镇的保护中,使古镇保护有据可依,更可以借鉴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积极探索更好的江南古镇开发模式,不但要适应今天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古镇的将来,将江南古镇的特色永远传承下去。
  42卷2期孙明等基于城市更新理论的江南古镇保护策略研究参考文献
  [1] 刘磊,杨学伦.中西方城市更新对比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7):66-69.
  [2] 董玛力,陈田,王丽艳.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J].人文地理,2009(5):42-46.
  [3] 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5):68-71.
  [4] 方可.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8(1):59-61.
  [5] 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2):75-82.
  [6] 蒋春泉.江南水乡古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初探[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7] 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8] 金轶.江南水乡古镇(浙北)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9] 蔡燕歆.古镇西风——清末民初西洋文化影响下的南浔建筑[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32-135.
  [10] 阮仪三,邵勇.精益求精返璞归真——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99(23):54-57.
  [11] 卞显红.江浙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比较[J].城市问题,2010(12):50-55.
  [12] 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40):104-10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筛选出对麦田猪殃殃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方法]几种药剂稀释后,采用喷雾法对麦田猪殃殃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药后15 d,处理施尔隆750 ml/hm2、施尔隆1 500 ml/hm2的防效较好,分别为14.15%、16.32%;药后30 d,处理施尔隆15 00 ml/hm2、使它隆750 ml/hm2、施尔隆750 ml/hm2的防效分别92.84%、89.44%、88.79%。[
期刊
摘要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涉及养殖、加工、流通、管理及消费观念等环节的一项综合性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等对策,以供生产、经营、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443-03  AbstractThe quality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获得有效抑制大豆疫霉菌的植物源杀菌剂研制使用。[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的水提液和乙醇提液在浓度为0.01、0.05和0.10 g/ml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5种供试植物的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均优于水提取物;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大麻和苏子,蒲公英和艾草抑菌作用效果甚微。[结论]供试植物苍耳和大麻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有明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施肥对核桃楸床播育苗的影响,达到培育优质壮苗的目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对核桃楸苗木的茎干、根系生长等特性的影响。[结果]当施尿素15 g/m2+磷酸二氢钾15 g/m2时,苗木在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等指标均高于不施肥和其他施肥处理,有利于优质壮苗的培育。[结论]在生长季以施尿素15 g/m2+磷酸二氢钾15 g/m2或磷钾复合肥时,苗木的整体质量最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摸清广西丝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田间悬挂昆虫物理诱黏剂的方法,明确了广西丝瓜瓜实蝇的方法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提出了包括农业防治、性诱杀、药剂防治以及套袋保果等防治丝瓜瓜实蝇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瓜实蝇;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436-01  AbstractIn order t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蔬菜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方法的准确性。[方法]使用酶抑制率法对胜利农场的本地温室大棚、露地常用蔬菜及南方韭菜等蔬菜的毒死蜱、敌百虫、氧化乐果和呋喃丹(克百威)4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了残留检测。并用该法在实验室内对这4种农药灵敏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易产生假阳性的蔬菜如韭菜、生姜进行加热处理,并把抑制率35%以上的蔬菜用色谱法检测验证。[结果]本地夏季的小白菜和冬季超市的南方
期刊
摘要春播玉米新品种唐科82是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海南组配的杂交组合,母本H98具有旅大红股血缘,父本H25具有瑞德血缘。2007、2008年参加河北省春播玉米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河北省春播玉米生产试验,2007年比对照种三北六增产8.6%,2008、2009年比对照种农大108增产7.8%。2010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玉2010003号。  关键
期刊
摘要通过近5年6类主要气象灾害对比分析评估,揭示2012年湖北省气象灾害整体为中等偏弱年景,有利于农业丰收。冬季雨雪天气弱;夏季以过程性降雨为主;高温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偏弱,鄂北局地持续少雨,旱情较重;强对流天气较少,雾霾突袭影响较大。在对近5年暴雨及其灾害对比分析中,揭示出暴雨过程持续时间(平均持续时间)、暴雨影响范围(暴雨总站数)、暴雨强度(特大暴雨日数及大暴雨以上站点平均雨量)是年度
期刊
摘要从河北省农村就业人员结构、劳动力情况、农机拥有量、增长率、农机化作业程度5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机化现状;现存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650-02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期刊
摘要总结了湖南省创意农庄的特点和规划设计的背景,提出发展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创意型农庄的原则及对策,以促进湖南省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湖南;农耕文化; 创意农庄;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647-03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farms in Hunan 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