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高管亲属频繁交易自家股票 均未发布公告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高管减持手中的限售股实属正常,但频繁交易该公司股票,且不发公告予以披露,就不正常了。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2日,今年共有601家公司股东减持公司股票,合计达573亿元,其中创业板股东减持意愿最强。
  不少操作者在减持的同时,还有增持,上半年双向交易的情况涉及126家公司,有9位高管亲属双向交易达两次以上,如果没有内幕消息,此类行为并不违规,但需要上市公司事后发布公告,而实际多家上市公司并未发布公告。
  
  创业板股东减持意愿最强
  
  今年以来的减持名单中,沪深两市主板减持量最大,合计达322亿元,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只有178亿元和71亿元,但与今年以来各自股票已解禁市值对比,可发现创业板股东减持比例最大,减持意愿最强。
  《投资者报》用减持市值占已解禁市值比例来衡量减持意愿,发现创业板、中小板、沪深主板各自占比分别是8%、4%、2%,创业板股东减持意愿是沪深主板股东的4倍,这也验证了市场的普遍认知。主板股票的股东多是国企等大公司,所持股票即使解禁,也没有卖出动机。而创业板公司股东,当所持股票过了限售期,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数倍于原始投入时,往往急于脱身撤离。
  创业板中,天龙光电(300029.SZ)减持金额最大,合计达9.1亿元,绝大部分都是公司股东汤国强所减持。10次减持中,汤国强占了9次,另外一次一股东仅减持2.53万元,相对于汤国强的减持金额,可谓九牛一毛。
  
  高管及亲属减持未发公告
  
  《投资者报》统计减持数据,一部分是来自上市公司公告,另一部分来自交易所公布的高管(董事、监事、高管及亲属)的交易数据,将交易所数据与上市公司公告核对,应该两者吻合,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减持数据只见交易所公布,找不到上市公司所发布的公告。
  上市公司高管的股票来得正当,卖出盈利也很正常,按规定披露减持信息即可。实际情况是多家高管减持后没有公告,违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业务指引》第17条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
   在深交所上市的报喜鸟(002154.SZ)减持次数最多,共有75次减持,涉及高管50人,其中曾担任公司副董事长的吴真生减持市值达4870万元,占今年以来报喜鸟全部减持数量的一半。第二名减持大户是现任董事长周信忠,减持市值也达到了1096万元,分别在今年6月27日、28日减持。吴真生减持后,公司发布了公告。而周信忠交易后的多个工作日内,都没见到公司发布公告。
  独一味(002219.SZ)交易共计27次,涉及金额2016万元,参与者既有董事,也有董事秘书、监事,更有董事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所有这些交易,在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深交所网站、巨潮网上,都找不到相应的公告。
   《投资者报》记者试图联系独一味,想确认找不到其公告的原因,但独一味在深交所登记的证券事务代表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独一味史晓黎交易频繁
  
  重要股东6个月内双向交易算违规,交易所并未规定高管亲属的双向交易。今年以来140只股票高管亲属出现双向交易,更有9只出现两次以上的双向交易。
  两次双向交易中,以独一味的董事史晓明的弟弟史晓黎最为频繁,买入4次,卖出6次。
  史晓黎的所持独一味的股票是发起人股份,在今年3月份刚刚解禁。6月16日、20日、21日三天,其合计卖出60万股。6月23日却玩起了“T+0”,当天卖出2万股同时,还买入了2万股,按照成交均价计算,卖出价格比买入价低0.17元。后续24日、27日两天又是连续买入,6月28日当天,买3万股、卖3万股,这回卖出价比买入价高0.19元。
  上市公司高管家属在没有内幕消息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交易公司股票,但交易所规定,要在交易完成后两个交易日内,做好信息披露。独一味的公告中,找不到史晓黎的操作记录。
  此外,董事段志平交易金额最大。从5月5日至24日,段志平一共减持了6次,每次卖出股票都在5000股以上。
  最早一次卖出5000股,金额达10万元。此后卖出更加频繁,卖出数量也急速增加。5月19日一天卖出8.25万股,这一天正是独一味每10股送2.5股派送之日,减持量也达到顶峰。此后的5月23日、24日各卖出4万股。至此断断续续卖掉了27.25万股,金额共计500万元。
  黄蕊是公司的董事、董事会秘书,也是减持主力之一。黄蕊的减持从5月17日至6月24日,从K线图看,卖出时点比段志平稍差,大部分集中在5月19日派送红股之后,合计减持14万股,共计250万元。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职责中,其应负责处理公司信息披露事务,促使公司和相关当事人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独一味相关股东减持,信息披露缺失,其应负主要职责。
  此外,公司监事潘宇减持数量较少,金额只有98万元,早在5月份便已经开始减持。
其他文献
一桩重组案历时两年多尚未给出日程表,期间一次也未登上券商研报的中汇医药(000809.SZ),9月15日发布资产重组进展公告,公司定向发行股份收购铁岭财京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资产重组方案于9月14日获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股份数量约2.52亿股。  此次重组一旦完成,中汇医药的主业将实现由中药企业向地产业的转身。中汇医药前身是四川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一路亏损戴
期刊
上市公司实现高利润的秘诀之一在于有效的成本管理。收入规模相同的两家公司,谁的盈利能力强?毫无疑问,成本管控能力强的公司利润会更高。  今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不少公司业绩下滑,这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此环境下,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和费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成本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观察其营业成本的管理,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看它对人力成本的控制。  因此,从营业
期刊
一面是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同比增长,一面却是上市公司高管们的大手笔减持。  《投资者报》对今年以来全部A股公司的高管减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排行,结果显示,截至9月8日,总共有450家上市公司遭到高管减持,减持股数达到7.5亿股,参与减持高管人数多达1434名,减持次数多达2070次,套现总金额为115.8亿元。  而今年上半年全部A股市场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和为9980.13亿元,这意味着,高管套现金额
期刊
“公司本次定向增发6个项目中有4个指向五金物流项目,在募投项目建设完成后,除了少部分自用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向五金业内提供自动化立体仓储和货运等物流服务。”晋亿实业(601002.SH)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9月14日对《投资者报》表示。  曾经辉煌一时的“高铁第一股”晋亿实业9月6日公布了不超过15亿元的定向增发预案。预案包括浙江嘉善、辽宁沈阳、福建泉州和湖北武汉晋亿五金销售物流体系建设项目;收购
期刊
9月15日,紫鑫药业(002118.SZ)公告称,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以核实媒体报道。此前,该公司因此已经停牌整整一个月了。  8月16日,一篇标题为《自导自演上下游客户 紫鑫药业炮制惊天骗局》的媒体报道,质疑紫鑫药业涉嫌“空买空卖”和虚假交易。第二天,该公司股票开始停牌。但在停牌的一个月内,紫鑫药业始终未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被举报“空买空卖”    根据举报,“紫鑫药业分别在吉林省通化
期刊
弱市常见的是高管套现抽身,长江润发(002435.SZ)却成为了逆市增持的“少数派”。  9月2日和5日,长江润发大股东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润发集团),分别两次共增持19.68万股,交易市值约252.7万元。事实上,自6月29日至今,其已先后9次增持约102.68万股,增持市值约1385万元。  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9月份以来,A股高管减持股份市值约2.66亿元,相对应的增持股份市值尚不
期刊
说起最冒进的城商行,大连银行可谓首当其冲。  2007年以来,大连银行已经开设8家异地分行,4家都在直辖市,是率先在直辖市布局的城商行。  由于资本消耗过快,大连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在上市困难的情况下,业务发展压力较大。  此外,当城商行纷纷开设分行后,“短兵相接”的竞争场面在所难免,再加上业绩增长的压力,业务同质化情况将会普遍存在,银行很难坚持自己的特色。    4年设8家异地分行    大
期刊
偏安东北一隅的盛京银行正在加速扩张。  今年以来就有5家分行相继成立;此前3年,盛京银行分行的数量也不过5家。  这仅是盛京银行布局全国野心的前奏。它的目标是上市,被称为“东北版宁波银行”的盛京银行,被认为最有可能在城商行上市重启后第一批登陆A股。    分行密集开业    盛京银行前身是沈阳市商业银行,于1997年9月在沈阳市33家城市信用社和信用联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注册资本2.16亿元。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知不觉间,人们或许能发现,身边突然“冒出”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银行,大连银行、重庆银行、锦州银行、天津银行……  这些银行都是城商行。   《投资者报》记者梳理发现,2010年,城商行全年新增分行116家,占自2006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以来总数的30%,在147家城商行中,有36家未上市城商行已经冲向全国,开始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北京、上海、深圳是首
期刊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深夜赶科场。  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来说,一面是众多中小券商加大扩容进度,一面是部分券商因资本市场低迷,产品陷入清盘危机。  9月14日,中银国际正式公布了旗下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的清算报告,成为最快清盘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产品规模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软肋”。在资本市场持续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投资者大量赎回,导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不能满足存续要求而清盘。  这已经是今年券商资产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