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悲愤之情,作豪放之语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土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为汉乐府旧题,是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九。《古今乐录》云:“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元人萧士贇说:“《将进酒》者,汉短铙歌二十二曲之一也。……太白填之以伸己意耳。”
  李白是擅长写乐府诗的,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旧题,他几乎都用过。不过他沿用乐府旧题,是用旧瓶装新酒,用的虽是旧题,写的却完全是新意。他这首《将进酒》就是沿用了“饮酒放歌”的旧意,而对旧乐府中“以濡首荒志为戒”的主题完全改变,而变成了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及表达愤世嫉俗之感情的“劝酒歌”。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前后。开元二十三年前后,唐玄宗驻跸东都洛阳,李白到洛阳去寻找政治出路,向朝廷献诗赋,结果为小人所谮,失败而归。他北游太原后,到好友元丹丘嵩山附近的住所与好友岑勋相遇,一起喝酒,一倾失意之愤懣,就作了这首《将进酒》。诗中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豪迈自信的壮语,但仍盖不住诗中忧愤深广的悲慨情绪。
  这首诗的开头非常有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起势如黄河落天,万马奔腾,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威慑力量,使读者在诗的开始,就被诗人强劲的感情风暴所席卷,下面就不得不随着诗人激越的诗情顺流而下了。当然,前面四句的妙处还不仅是在情感上的威势,更妙的是这四句中的两个譬喻。这开头几句的气势正是这两个譬喻造成的。黄河之水从秦晋高原流向华北大平原,其落差有数千米,尤其是在山西的壶口和河南的三门峡,可以看到黄河由高原流向平原的从天而降、顺流而下、波浪混腾、吼声如雷的壮观场面。那气势,那情景,真是令人惊心吊胆,壮人心魄。李白到没到过山西壶口和河南三门峡,因没有具体考证过,不得而知,但他这两句诗却激起了读者诸多想象,产生了重如干钧的情感冲击力,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强。李白写黄河的美妙诗句很多,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黄河从西来,窈窕人远山”等。但我还是觉得本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最好。因为这两句写得最自然朴实,最得黄河之神。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是李白的创造,但黄河上与天通的传说是早就有的。晋人张华《博物志》上载有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从黄河的源头直通到天上的银河,见到了牵牛织女星的故事。由此可见,李白“黃河之水天上来”的奇想,也许是得到了这个神话传说的启发。正因为黄河之水是从“天上来”,所以它才“奔流到海不复回”。“奔流”二字写出流水的气势,而“不复回”写的是水不可能从低处向高处倒流,更不能从地下回流到天上的必然之理。
  下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有“高堂”二字,有人解释为父母,这样一来,明镜中的白发当然也是指父母的了。但这样解释是不对的。这里的“高堂”,就是指高大的堂屋,正因为诗人在高堂里所悬挂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头上已长出了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夸张而不是写实。这二句是极写其愁,愁得不到一天工夫头发全白了。这与诗人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一个意思,这是一层。还有一层的意思是说,时间流失得太快了,如朝去暮至,转眼间人就青春已失,很快就老了,真是时不我与,岁月不饶人啊。
  所以从后两句诗的意思来看,头两句的目的,并不在于诗人赞美黄河的源远流长、气势非凡,而是在譬喻岁月就像是黃河赴海一般,一去就再也不回头了,即“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归来”的意思。而自己事业无成,年已老大,早年的满头青丝,很快就成了一头白雪,遥望前程,依然是遥遥无期,对于一个立志于“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安社稷,济苍生”的仁人志士来说,能无悲乎?
  由人生之短暂、事业之无成,使诗人感慨万端,非常忧愁。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无限的忧愁唯有饮酒可解,一醉方休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貌似旷达的话,其实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在无限的失意烦恼和忧愁之中,才显得得意之时欢乐的难能可贵。可惜,生活中的得意时刻太少了,而不得意的日子居多,故只能以痛饮一醉以求得片时的欢乐。因此,下面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二句,虽有着太白式的自信和自傲,但是里面却包含着现今有才而不被所用,千金已散而未复来的困窘和酸楚。天生我材是应该有用的,但现在却为朝廷所弃,不能为用;千金散去可能还会复来,但现实却是自己身上不名一文,要想尽情一醉,还必须把心爱的“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去换酒。所以这两句虽可以认为是太白的旷达之语,也实是对现实的抗议和发牢骚。这是在控诉腐朽的政治对人才的压制和迫害,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人才解放的呼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四个急促的三字短句,忽然加快了节奏,与举杯频频劝酒的内容非常适应。岑夫子是指岑勋,丹丘生是指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朋友。“夫子”是对年纪较大些人的尊称,“生”则是指年轻人。大约岑勋岁数较大,而元丹丘较年轻,故称岑勋为夫子,元丹丘为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下面就从上面“一饮三百杯”的纵酒,转入狂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古代达官贵族饮宴常有音樂伴奏,钟鼓泛指乐器,“馔玉”,指食品精美如玉。这两句是说,对钟鸣鼎食琼浆玉液这样富贵人家的高级享受,我倒不稀罕,我只希望能够有酒喝而且能喝个烂醉如泥,进入醉乡。后两句说,我现在才明白了为什么古来的圣贤是寂寞孤独的了,为什么只有当了酒徒才能留得下他们的美名。这是因为那些正道直行的圣贤如孔夫子不是被围于匡,就是困于陈、蔡,终日奔走,而无人用其才、识其道。又如楚国大诗人屈原,虽对国家和君主有一颗耿耿忠心,但是得不到楚王的信用,被放逐江湖,行吟泽畔。而那些泯其光和其尘,啜其糟而饮其醨的酒徒,才得以留其性命和姓名。许多忧国忧民的贤士,有国难报,有志难伸,也只得敛翅收羽,以酒浇愁来打发日子。下面他举了一个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指曹植,曾被封为陈王。他有一篇《名都篇》的诗歌,写一群少年游侠,在京都洛阳走马射猎的情景。诗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句子。“平乐”是宫殿名,“斗十千”极言美酒每斗酒价钱的昂贵。像陈王曹植这样的古之贤才竟如何呢?不也是倍受其兄魏文帝曹丕的猜忌而不得重用,只能走马打猎和醉人愁城之中去寻找精神解脱吗?李白在这里自比曹植,对曹植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诗写到这里,自然就转到最后一段:“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既然连才高八斗的陈王曹植也是高才难展,只好加入饮者的行列,以酒浇愁,更何况是我辈呢!那就更应该以痛饮度日了。喝吧,喝吧!怎么,怕没钱买酒?不要怕,“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古人以宝剑赊酒,当今有太子宾客贺知章解金龟换酒,只管尽情地饮吧,钱不够我还有五花马、千金裘呢!一定要喝个一醉方休!
  “五花馬”是指一种毛色呈现五种花斑的很名贵的马,“千金裘”是指价值千金的皮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儿”字,并非真是李白的儿子,而是指手下的侍从。“万古愁”是心中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忧愁。
  这首诗的内容和乐府旧题《将进酒》紧密扣合,是一首劝酒歌。诗的首尾呼应,章法虽是起伏跌宕,但句句与饮酒消愁有关。开首二句说时间如黄河水注东海,一去不回,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一含义。是说时间不能倒转,其愁一也。“高堂”二句是写时光流逝之速,人生转眼已是百年,如白驹过隙,其愁二也。人生光阴一去不归,青春难再,不尽情欢乐而待何时?于是引出了纵酒行乐举杯消愁的主题。“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句可见上天是公正的,但现实是有才而不见用的不公正遭遇,其愁三也。“千金散去”本应“复来”,但现实中却应来而未来,如今连饮酒的钱也没有,还得要用“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其愁四也。有其四愁,何以消之,只用饮酒。于是诗就转到劝酒上来。干杯,干杯!要一连干它三百杯,干嘛不举酒杯?不要停杯嘛!几杯酒下肚,开始面红耳热,不但话多起来,竟禁不住要唱上一曲了。唱什么?唱支饮酒歌。钟鸣鼎食、富贵荣华都是过眼烟云,不如饮酒来得实在。就是古代的圣贤不也是怀才不遇靠饮酒度日吗?且不说阮籍、陶渊明,就是陈王曹植这样的大才,不也得靠饮酒来打发时日?此宴本是东道主元丹丘请客,但李白却喧宾夺主,力劝大家畅饮,有宝马名裘做抵押,不怕无钱买酒,不这样就消不了这积压聚集胸中的万古忧愁啊!这诗的后六句正是对诗的前半首言愁的呼应,以及提出解愁的办法——饮酒!此诗能荡得开,也能收得住。这是诗人的本领,也是本诗的特色之一。此诗另一个特点,意随情转,跟着诗人的感情走。宋人严羽指出:“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此诗以气势胜,就是诗人的感情以黄河之水波涛起伏,几经转折,顺流东下,有一种浩荡非凡的气势,故此诗虽写的是以酒消愁的愤语,但读起来却觉得情感跌宕,气势豪壮,反而诗的悲愤之情被掩盖了。这是诗人的性格所致,也是诗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致,虽是悲愤之情,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豪壮之语和将宝马名裘换酒的豪举来表达,故使得这首诗增添了几分明亮的色彩和激昂的音调。
其他文献
“文学”或许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词语,相比之下,“作品”在表义上要清晰得多。当我们在试图议论某部“作品”时,显然相比议论“文学”来得更令人轻松。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形形色色的“作品”所围绕的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形下,仿佛“文学”也从未离我们而去。事实上,斯坦纳始终在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他反复从大量“作品”中去搜索“文学”的痕迹。在斯坦纳的眼里,现代语言已经如同一堆巴别塔的残垣断壁,从中折射出人类灵魂的晦
期刊
摘要:《续夷坚志》中几乎每篇故事都会交代其发生地,论文根据其中所体现出的地理信息因素,利用QG15软件,制作出故事发生地点分布图、区域分布图以及元好问的行迹路线图,通过将文本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分析故事发生地在中原地区呈现出的集中分布状况,以及元好问行迹与故事发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元好问 《续夷坚志》文学地图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晚年继洪迈《夷坚志》之后的續作,是一部具有史料性质的文言
期刊
罗强烈(以下简称罗):到了宋朝,我觉得程朱理学要比董仲舒真诚一些,(鲍插话:真诚这个词,你讲得非常好)但是走到极端的也是程朱理学吧,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朱熹提出“三纲”。  鲍鹏山(以下简称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源于《论语·颜渊》,是孔子回答齐景公关于政治问题时说的。你看这八个字的排列,实际上有两种理解:一种就字面来说,意思是:国君要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
期刊
像北大中文系这样的老校老系,自然是很重师门传统的。不过,至少在我所在的现当代文学专业,师门之间没有什么“门户规矩”。弟子们经常“串门”,跟哪个老师好,主要取决于性情是否相投。如此兼容并包,其乐融融,大概得益于几位“泰斗”各具魅力,而且,他们之间关系特别好。  在众师门间,数“谢门”最热闹。谢冕老师本就是开门立派最早的“大长老”,门下弟子如云,名人无数。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谢老师爱热闹,他
期刊
摘要:李煜词以南唐亡国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反映他笙歌曼舞、花酒绮艳的宫廷生活;经历亡国之后,他将家国变故之感寄于词中,借词抒写亡国之恨,并上升至对人生悲剧的叩问,提升了传统诗词的审美境界,进入了哲学的、纯美的层面。  关键词:李煜 亡国之音 人生本相 悲剧性 审美境界  清人沈谦说:“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填词杂说》)作为一国之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是失败的政治人生造就了他在
期刊
摘要:元好问正大八年七月前后进入汴京,天兴二年五月初北渡黄河。这21个月是元好问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金王朝急速衰亡,很多亲友陆续去世。崔立兵变投降蒙古,元好问被迫参与撰写崔立功德碑;蒙古兵入城后,他又主动上书耶律楚材,请求保护人才,加之两度职务升迁,引发纷纷议论。汴京期间,元好问写下了30首左右的丧乱诗,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元好问 崔立 耶律楚材 丧乱诗  正大八年(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具有淑世情怀和人类关怀的思想家,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最为优良、高效、可大可久的治平之道。这些思考和探索,涉及东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方方面面,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司:四书 治平之道 “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礼治” “刑政”  所谓“治平之道”,其实就是《大学》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亦可称为“为政之道”。《庄子.天下篇》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期刊
摘要:《老子》的学说源于史官系统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对前代中国人生活智慧的总结,其类似格言的文本形态,正是史官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老子所言的“道”,是对自然规律的概括;所言的“德”,是对天地运行的理解,从而要求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天地秩序,才能无为无不为地生产生活,刚柔并济,进退得当。  关键词:《老子》史官经验 道、德之义 无为无不为 人生进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前行的路并不
期刊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史通·内篇摸拟第二十八》)这些年我一直想把工作之余搜集的张瑞玑佚文佚诗,还有南北和议期间北京政府总代表朱启钤保存的张瑞玑赴陕划界电文(收入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政府公报》《申报》登载的张瑞玑电文,与陕博本(1983年陕西博物馆《谁园集》)、王注本(1988年王作露编注《张瑞玑诗文集》)、北岳本(1998年北岳文艺出
期刊
摘要:《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个“潜在的自我”形象。他的“狂举”与才学是元代关汉卿、王实甫之辈在现实中的反映,他的美好婚姻、状元及第、翰林院修史是封建社会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  关键词:《西厢记》张生 潜在形象  金圣叹评《西厢记》时说:“《西厢记》所以写此一个人者,为有一个人要写此一个人也。有一个人者,张生是也。若使张生不要写双文,又何故写双文?”金圣叹所说的“此一个人”是莺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