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脊髓性肌萎缩(SMA)患儿睡眠呼吸紊乱的有效性和长期作用。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就诊,有中重度睡眠呼吸紊乱的17例SMA患儿的夜间无创通气的治疗效果。患儿分为治疗组(使用无创通气)9例和对照组(未使用无创通气),8例拟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患儿需完成睡眠呼吸压力滴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均随访1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完成睡眠呼吸压力滴定的SMA患儿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多道睡眠描记术中各参数的变化。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频率的差异。
结果17例SMA患儿男10例、女7例,就诊时年龄(5.1±2.9)岁。8例患儿完成睡眠呼吸压力滴定后,多道睡眠描记术结果显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3.8±2.5)次/h,与滴定前(16.6±9.7)次/h相比显著减低(t=4.086,P=0.005),滴定后低通气指数为(2.4±1.2)次/h,与滴定前(7.2±4.7)次/h相比显著减低(t=2.779,P=0.027),滴定后平均血氧饱和度为0.966±0.007,与滴定前0.946±0.015相比有显著改善(t=-5.292,P=0.001),滴定后最低血氧饱和度为0.906±0.023,与滴定前0.786±0.092相比有显著改善(t=-3.938,P=0.006)。治疗组9例长期家庭夜间无创通气患儿呼吸机模式均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S/T模式,吸气相气道正压8~14 cmH2O(1 cmH2O=0.098 kPa),呼气相气道正压4~6 cmH2O,1年后患上呼吸道感染1.0(0,3.0)次/年,明显低于8例对照组未使用无创通气患儿的3.0(2.3,7.0)次/年(Z=-2.245,P=0.023),治疗后下呼吸道感染0(0,0)次/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3,4.5)次/年(Z=-3.189,P=0.001),治疗后住院频率0(0,0)次/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0,4.3)次/年(Z=-3.420,P<0.01),治疗后重症监护室住院频率0(0,0)次/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0,1.0)次/年(Z=-3.353,P=0.029)。
结论无创通气可以有效治疗SMA患儿睡眠呼吸紊乱,且长期进行夜间无创通气治疗可减少SMA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