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只猴子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相信艺术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我知道它已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是我对艺术的野心比其他人更为强烈。我认为它会对相当多的人产生影响,以至它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历程。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幼稚,但是艺术技能已深深融入了人类生存机制。艺术训练是我们为社会和谐与发展而长期使用的工具。在艺术的殿堂里,人们必然会有种种向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自我发展及人类发展的向往,对寻求更多的理解的向往,对完善自身及改造世界的向往——这就像植物总是向着太阳生长一样无可争辩,艺术是这种向性的最佳生长环境。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进入了这一殿堂,那么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我对此充满希望是由于“第100只猴子”的故事。“第100只猴子”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动物行为的研究。随后发生的事情对其各方面科学根据提出了质疑,因此我也无法保证这个令人吃惊的发现毫无瑕疵。但由此而产生的合理的怀疑并未使我感到不安,因为故事无论从所隐含的意义上还是从严格的字面上都让人不得不信。不管它是否经得住科学的考验,它都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真理。
  一小队灵长类生物学家在距日本海域不远的科西玛岛上做试验,他们以一群特定种类的猕猴为研究对象。为了在研究过程中喂养这些猴子,研究人员特意将成批的甘薯运到海滩上。猴子们很喜欢吃甘薯,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它们:甘薯皮上有层泥土,很难弄掉,这看起来很影响口感。
  经过一段时间,一只正在青春期的母猴子——研究人员称它为爱默——无意中把甘薯掉进了海水中,并且激动地发现:海水不仅洗掉了甘薯外面的泥土,同时它还使得甘薯的味道更加鲜美。爱默喜欢上了这种吃法,并很热心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一组的其它猴子。起先,它家族的成员一个个地尝试这种办法,随后,更多的猴子也采用了这奇怪的办法。随着个体间的来往,浸食爱好者的数量慢慢地增加。研究人员一边记录这一系列的变化,一边继续观察。他们发现当大概是第100只猴子养成了这种在海水中浸泡后吃甘薯的习惯后,令人费解的事情发生了,小组中每只猴子都自发地采用了这种吃法。在早上,浸食甘薯还是个很稀奇的现象,到了晚上,这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不知什么缘故,只要行为一致的参与者达到了某一数量,突破了一道由某个关键量构成的临界线,整个小组就突然间全都采用了这种有益的新方法。正确的习惯、恰当的时机、适量的数字就构成了这个关键量。
  但是不仅仅如此。研究人员在其他岛上发现他们的猴子群也自发地开始使用爱默的浸泡洗净的方法了。这些岛屿之间完全隔绝,甚至连看都看不见。但就连塔卡萨克雅码大陆的猴子们与此同时也开始使用这种浸食方法。以前,这些独立的群体从未采用过浸食方法。但当一个地方中的一定群体一旦采用了某种有益的新习惯,整个群体便都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它们的历史进程从而永远地改变了。正确的习惯、恰当的时机、适量的数字突破了一个关键量的临界,调整了所有以各种方式相连的生命的未来,而其相连的方式有很多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
  自然,我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类人猿没有电子邮件,没有扬声器,没有烟火信号系统。任何试图解释此现象的说法,像是巧合啦或沼气的结果啦,用马克·吐温的话说,都是“有点夸张的味道”。
  在各种解释中,我认为鲁铂特·舍尔德瑞克的“莫菲克反应”理论很令人信服。作为证明他复杂理论的一部分,他指出,类似“第100只猴子”的现象时刻发生着,甚至在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也发生着。当科学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发明出一种新晶体时,在全世界的实验室中生产同种晶体突然间变得相当容易,进展也相当快。当老鼠在英国肆意繁殖,令人头痛时,它们在加州的发展甚至更为猖獗。这些现象无法按逻辑从因果关系方面解释(到处巡游的化学家的浓眉上并没有挂着任何细微的籽苗晶体),然而这种令人费解的事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由“莫菲克反应”引起的晶体现象和“第100只猴子”现象,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某种形式仍在继续。它们就像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一样令人困惑。我们可能会指责或不再研究它们,因为我们无法按正常的逻辑揭示这些微妙的事实。要想弄清这些事情,需要我们把最好的技巧运用于我们钟爱的那部分事业上,寻找自己的方式来使我们具有更复杂的理解力和丰富的逻辑推理能力。艺术帮我们解开了难题。它让我们了解世界,从而寻找能够解释“第100只猴子”现象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习惯?艺术,尽管有时会有很多束缚,却充满活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身上。艺术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在被提的问题里,还是在我们所关注和庆贺的时刻里。
  什么才是恰当的时间?一旦个体就像文中所描述的猴子那样,十分渴求吃到甘薯的时候,就会尝试去做一些传统性小一些的事情,把对那些有艺术创造性的带头浸食者的误解放在一边,而接纳新的方法。
  什么是特殊的群体?我希望真有100个业余爱好者,但愿我知道究竟有多少。但是,“浸食者”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时间会继续,习惯会继续,练习也同样会继续。而由此所得的收获会是巨大的,从而又使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艺术的这种古老习性和它贯穿生活的强劲而又谦恭的表现形式,为你,为更多的人,带来一个满意的未来。拒绝是过去的黑夜,接受是初升的太阳。
  (选自《选自《经历艺术:生活的第二张面孔》,[美]艾里克·普斯著,知识出版杜出版》)
其他文献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②无数。春且住。见说道③、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④飞絮。  长门事⑤,准拟佳期⑥又误,蛾眉⑦曾有人妒。千金⑧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⑨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更能:还能够。消:经受。  ②落红:落花。  ③见说道:听说、据说。  ④惹:招引
期刊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生活的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灵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在心田里产生了一种普及到万物的爱,简直想抱住太阳吻它一下。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
期刊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①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请乎,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②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③。  一去心知更④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⑤莫相忆。  君不见咫只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⑥  [注释]  ①春风:本喻女子容貌之美,这里指昭君初出汉宫时的丰润美艳容貌。  ②意态:指女子的容
期刊
诸神处罚西西弗刁;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①被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亮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一幅画面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无论岁月怎样改变,这“背影”永远不会褪色。同样是父子题材,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则另具特色。  这又是一篇写父子亲情的散文。  文章的标题不同凡响,这是引用了父亲的话,耐人寻味,能激发读者探知究竟的强烈愿望。  文章以“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先写父亲对“我”的慈爱,接着写“我”和儿子的亲密
期刊
所有的蝴蝶都是祖先的化身。庄周梦蝶,醒后弄不清是自己化为蝴蝶了,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同是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不太一样。我觉得形体是怎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能像蝴蝶一样自由地飞舞,不为形所役,逍遥自在。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诗人周梦蝶说:我是一只小蝴蝶,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先小。  后来不知为什么蝴蝶会演绎出一段十八相送,这个曾经感染过多少代人的长亭更短亭,所谓爱的路上
期刊
邮递员在罗莎·桑多瓦尔夫人房子前下了自行车,走向门口,轻轻敲了敲门。他立即意识到屋内有人。他听不到什么,但是肯定他的敲门声正把一个人引到门口来,而他非常渴望看看这人将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即将听到世上的杀戮并会在内心感受其痛苦的名叫罗莎·桑多瓦尔的女人。时间不长,门打开了。但它却在铰链上缓慢地转动,似乎在告诉他,无论她是什么人,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可以使她害怕的。接着,门全开了,她就站在那儿。 
期刊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话题作文不限文体,很多考生选择写记叙文,而且在文中借鉴微型小说的写作技巧大获成功者甚多。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聪明的考生发现,微型小说篇幅与高考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相近,多为千字文,小说作者们融高超艺术性、深刻思想性于千字之内的创作探索正可为考场作文作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成功经验应引起更多面对高考的中学生的重视。  那么,微型小说有哪些
期刊
闫红的这篇散文,从平常人的角度揭示了现代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渗透到生活各个层面的是交际应酬,是灯红酒绿,是沽酒买醉,谁还会有这份闲情逸致来读几首小诗,检点一下自己的思想?读完此文,掩卷深思,我似乎听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久违的声音。  作者以特有的视角和感悟,生动地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与无奈。在我们为追求所谓的房子、车子、票子而身心交瘁时,当远离菜市般杂乱的白天,夜深人静时,
期刊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古往今来,歌咏杭州西湖的诗词不计其数。而在诗词中化用前人词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