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死士救襄阳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庸小说中,郭靖黄蓉夫妇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之典范,他们以布衣之身帮助宋軍守护襄阳十余年。历史上的襄阳之战中,并无郭靖黄蓉,但有一对平民兄弟张顺、张贵,他们当年上演了一幕气壮山河的真实传奇,绝不亚于虚构人物郭靖黄蓉。

一、组建敢死队


  1272年,襄阳城已被元军围困了整整5年。襄阳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清代大学者顾祖禹就曾这么形容:“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也。”
  对于南宋来说,襄阳是战略要地,堪称“国之西门”,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而长江天险一旦被突破,江南一马平川,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元军铁骑?

  自从襄阳被围后,南宋朝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救援。襄阳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塞,“城高而池深,兵精而粮足”,元军骑兵天下无敌,但并不擅长攻坚,只能采取筑壁建垒的方式,长期围困。
  如果当年能够从高空俯瞰,可以看到,南北夹汉水而建的襄阳、樊城中旌旗猎猎,城墙上堆满了各式守城武器,而在两城外围,是一个环状的长达数十里的堑壕棚壁,内有元军重兵驻扎;再往外,纵深数十里,是元军一个又一个要塞,连珠扎寨,星罗棋布,要断绝襄阳跟外界的一切联系。
  当时宋军增援,只能驾船冲破元军相对弱小的水军,沿汉水进入襄阳。
  张顺、张贵兄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登场亮相的。他们带领着三千人,在夜色中乘百艘船沿汉水顺流而下,直奔襄阳,堪称十三世纪最强悍的一次敢死队突击。当时,仅在襄阳城下长期围困的元军就多达十万人,张氏兄弟知道此行凶险,便在起航前对众人说:“这次行动恐怕凶多吉少,你们要是有不想去的,就尽管开口,不然到时候只会拖累大家。”但三千勇士慷慨激昂,无一人退出。
  他们把三艘船三艘船并排联结,每船30名战士,配备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当中一船装载盐一袋、布二百匹,还有其他城内紧缺物资,而将左右两船中间船舱的船底去掉,舱面掩盖草席。
  船队呼啸而下,旋即与元军水军相遇,展开激战,且战且进,拼死向前。船队越靠近襄阳,元军船队越密集,离城不远处,元军战船已布满江面,并用铁索联成一排,封锁江口,无隙可入。三千勇士呐喊冲杀,一边抵抗围拢上来的元军水师,一边用巨斧砍断横贯江面的铁索,一连砍断几百道。
  元军舰队靠近,士兵纷纷跳上宋船,却纷纷双脚踏空,掉入水中,稀里糊涂就给淹死了—张氏兄弟把左右两船船舱底板去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遥想当年这个时刻,汉水江面在燃烧,犹如一个巨型舞台,演出着铁与火的战争大片。宋军船队势如破竹,向死而生,元军虽然凶悍,却也不敢硬撼,纷纷避其锋芒。当晨曦初露时,这支船队成功抵达襄阳城下。
  《宋史》记载,这一夜,他们转战一百二十里!

二、侠义传奇


  但是,当被围困已久的襄阳守军为援军欢呼雀跃时,张顺却不见了。
  数日之后,有一具遗体浮浪溯流而上,直抵襄阳城下的浮桥边。《宋史》上这么写道:“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这是张顺的遗体,仍然披着甲胄,手执硬弓,伤痕累累,却“怒气勃勃如生”。
  他应该是殿后时被元军困住,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守军见到,惊以为神,将张顺殓葬江边,并立庙祭祀。
  张贵进了襄阳城,受到英雄礼遇。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他共同守城。跟《射雕英雄传》中那个被敌人吓得躲到桌子底下的胆小鬼不同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吕文焕,是一员悍将,此时正缺人手,见到悍勇无比的张贵,自然喜欢得不得了。但张贵却婉拒了,他另有打算:想再杀出一条血路,与驻郢州的宋将范文虎联络,约定南北夹击元军,打通进出襄阳的通道。
  那真是一个传奇年代,张贵找了两个能够潜伏水下数日不食的高手,让他俩执蜡书泅水潜出赴郢州求援。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元军严密封锁水道,用大木桩在江中打下“撒星桩”,号称“虽鱼鳖不得渡”。但是这两个高手居然成功泅水潜出,在途中遇到锁江木桩,就一一锯断。
  出去了,过几天又从水路潜回了襄阳,并带来了范文虎的蜡书:范部发兵五千人,与张贵一起在龙尾洲夹击元军。
  按照事先约定的日期,张贵带着勇士们整装待发,意外却发生了:他的一名帐前亲随不见了,此人数天前因为犯了过错被鞭打处分,一怒之下,投了元军。张贵知道坏事了!他不得不改变计划,由偷袭改为明攻,乘着夜色,又一次砍断元军锁江铁索,勇往直前,直奔约定地点—龙尾洲。
  事先得知消息的元军布下重重包围,两岸点燃火把,“火光烛天如白昼”,勇士们拼死杀出,仍然有不少元军想跳舷夺船,结果又双脚踏空,没入冰凉水中。
  龙尾洲在望,但见战船林立,军旗飘扬,张贵军大喜,发出信号示意,那些船见到信号,疾驰过来,但,它们是元军水师—得知宋军计划的元军已抢先占据了龙尾洲。
  经过一夜血战的宋军,已经筋疲力尽,不料此刻又遭元军突袭,纷纷倒下,张贵也身中数十枪,力竭被俘。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被元军杀害。
  元军主帅刘整命令四名宋军降卒将张贵的尸体运到襄阳城下,转告守军说:“认识矮张乎?此即是也。”
  守军见到张贵尸体,纷纷跪倒痛哭,他们知道,外援已彻底断绝了……
  吕文焕把四名降卒全部杀掉,将张贵合葬于张顺之墓,立双庙祭祀。这对英勇兄弟,又在一起了。
  史书上没有过多交代张氏兄弟的背景,只是说他们是襄阳西北均、房两州人。这两州属于山区,历史上就以民风强悍著称,因屡遭元军杀掠,纷纷结寨聚兵,保卫家园,张顺、张贵因为作战勇猛,“智勇素为诸军所服”,因而成为头领。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南宋正规军,是民兵。
  张顺、张贵率三千死士救援襄阳的传奇,堪称南宋军事史上一次史诗般的极具悲剧冲击力的壮行,影响深远,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侠义传奇。
  选自《山海经》2017.9
其他文献
清末名臣李鸿章虽位高权重,为人却谦恭有礼。  有一次,他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一贯尊师重道的他,决定抽空去拜望一下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當李鸿章和一名随从匆匆忙忙赶到徐府大门口时,门人看清他的花翎顶戴和官服后,吓得赶紧跑着去禀报。看到门人着急忙慌的样子,李鸿章突然“哎呀”一声,并立刻叫停门人,对他说道:“你不要急于通报,能否先借我一套衣服呢?”一头雾水的门人连忙去找衣服。  一
期刊
李泌做过宰相,也是个隐士。这真的有点怪。  少年时,李泌便独自一人,去嵩山、衡山寻访道士,希望得道成仙。衣道服,戴葛巾,持斋食素,修炼道术,这便是李泌生活的全部(当然也读书)。相传他能隔着屏风,引指发功,将屏风后的数十根蜡烛一气吹灭。这时的李泌,身手矫健,面色红润,思维敏捷,眉宇之间,尽显仙风道骨。  隐士李泌,其实只能称作半隐士。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国家危难,李亨派人
期刊
据《警世通言》记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秀才吴洪到临安府求取功名,无奈名落孙山,他便在桥下开了一个学堂挣点银两,等待三年后的科考。  这日,吴洪听到帘外铃声响,扭头一看,只见走进一个老妪,正是以前的邻居—以做媒为生的王婆。王婆笑呵呵地寒暄一番后,问吴洪今年多大了。吴洪说自己22岁了。王婆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22岁的人,看着却像三十多岁的人,可见平时操心操得很呢,依我看,不如寻一个小娘子
期刊
光州城古玩行里有个能人,叫杨大眼。他天生一副异相,刮刀脸上生着一对鸽蛋大的眼。远远地见俩小灯泡打人群里忽闪着就过来了,那一准是杨大眼无疑,别人没这号的。  杨大眼这一双眼可不是白长的,那可是一宝,赛过照妖镜。经这俩眼珠子瞧过的玩意儿,不管是硬片(瓷器)软片(字画)、铜铁木石,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要说杨大眼有这能耐,该发财了不是?可他有个原则:光看不买。他就靠给人掌眼看货吃饭,瞧一眼,十块大洋。
期刊
唐顺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太子李纯找一个侍读,也就是找一个读书的同桌。很多朝廷显贵一听,纷纷推荐自己的亲戚。可是,唐顺宗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确定人选了,这个人就是崔枢。  在进士考试的前一年,崔枢千里迢迢来到汴州,租下房子一住就是半年。其间,他与一个海外商人住在一起,空闲时,他们常常摇着折扇去陌上踏青,去水边看柳,吟诗作对,日子过得潇洒雅致。  不久,商人卧病在床,崔枢忙着去药铺找大夫,给商人煎
期刊
1  机会总是留给具有超凡判断力的人。是的,杜如晦就是一个具有超凡判断力的人。  当他看到隋朝贵族李渊从太原一路攻城略地拿下长安的时候,他知道机会来了。他毫不犹豫地投到了李渊的阵营。  要建大业,必得人才。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虽然年轻,但深谙此道。所以他将杜如晦召到了自己帐下,给他安排了一个军队文职。  一段时间过后,杜如晦的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顶头上司李世民的肯定。  但是,此时的杜如晦在李世民阵营中
期刊
三国时期,曹魏名士灿若群星,钟繇堪称其中的重量级人物,他曾任职太尉,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合称三公。  论仕途,钟繇官至百官之首的太傅,被曹操比作西汉初的重臣萧何,《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其“开达理干”;论艺术,钟繇是曹魏最著名的书法家,还是楷书的创造者,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虽然形象近乎完美,但钟繇也不是没有“污点”,这“污点”也和书法有关。  东汉末年的大书法
期刊
1、奇药  河间知府王民最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急得他夜不能寐,几天下来,竟是头疼欲裂,欲死欲活。找遍了府内的名医和郎中,竟无人能够医治,气得他赏了这些人好一通板子。  这天下午,他的头疼病又犯了,他急忙喊叫管家陈忠,想让他再给自己去找个郎中,先扎两针,止住疼再说。可连叫了几声,竟不见陈忠回应,他冲到院子里,怒声问道:“陈忠,陈忠死到哪里去了?”  几个家佣听到了,忙着去找,却见陈忠正在自己的房里呼
期刊
当明珠埋于尘埃、英雄匿于风尘,最先识货的人最是难能可贵。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能识货的却寥寥无几。比如曹操,看好他的人有太尉桥玄、许邵。虽然桥玄说过曹操日后必成大器,自己愿意以妻子儿女相托,但是桥玄和曹操的老爸都是汉朝高级官僚,互相照顾提携对方的子孙是当时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虽然许邵给曹操打了广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这种个人宣传很有可能是量身定做的收费广告。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看
期刊
1  宋朝真宗年间的一天中午,宰相王旦下朝后走在回府的路上,正为国事深深地担忧着。最近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皇上突然迷上了神灵,并自认为真龙天子会得到天神的庇佑。因此,一些投机钻营的官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说皇上是神仙化身,能保佑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就在皇上飘飘然时,富饶的江淮大地上却出现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当地官员怕搅扰了皇上神灵相助的美梦,竟迟迟不肯上报。丞相王旦秉公直言,但遭到当朝太师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