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
实施素质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改变观念、更新方法已如箭在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生进行。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和赞赏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乐趣。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发展能力,体现自我,把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这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力课堂的基础
(一)调动兴趣
很多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想动,主要是因为觉得没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要精选学习内容
(1)阅读课要找准课文的学习点。阅读课要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只是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中心思想,而是首先要针对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学习点。其次要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侧重点。
(2)综合性学习活動要切实地搞好。学生对新奇的、未知的、生活化的事物往往感兴趣,而综合性学习恰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动,就不能放弃或淡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要落实每一个活动主题,让丰富的生活内容进入学生视野。
2.要创新学习形式
要让学生愿意动起来,我们教师就要改变一问一答的学习形式,而要有所创新,引入讨论等能体现其主体性的学习形式,还可以加入表演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形式。
(二)改变观念
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其兴趣有关,而且受其观念指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怕“出风头”,怕暴露缺点,所以不愿意“动”。那么如何让他们想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1.突出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害怕表现,害怕“动”的观念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我们要改变它,最好也是用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2.突出适时正面地引导
有些同学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往往在其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想替代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就显得有些无力。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好适当的时机,面对整个集体或个人,做正面思想工作,引导其认识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益处,不“动”起来的弊端,从而主动地尝试转变观念。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课堂的保障
(一)优化置疑
最好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疑惑,提出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的置疑仍占主导位置。即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很强了,他们的学习仍是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本节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优化置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语言应简练而形象
(1)提问语言应让学生迅速把握住问题核心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一定要简练而明确,指向清楚,要学生回答什么?几个问题?一目了然!不要使用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不要出现病句。能使用单句的就不用复句,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迅速而及时的反应。
(2)提问语言应能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语文学科的阅读课,学习过程大多是化抽象为形象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提问应引领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形象的景物或事件等,让学生能通过思考问题对文本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样学生也会感觉不是太难做到,才能“动”起来。
2.教师的提问应有梯度,照顾学生的水平与接受特点
(1)缩减简单是非问答。教师应让学生说出答案背后的为什么。针对问题,不能让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选好提问的切入口。学生能不能“动”起来,还在于教师提问的切入是否巧妙,是否接近或处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区域。让学生既觉得有兴趣,又能跳一跳就可以够到。
(3)安排好问题的层次。学习一篇文章,完成一次活动,应把握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阅读到写作,从感知到表达的顺序。
(二)授之以法
授之鱼不若授之渔。教给学生问题答案,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答案的方法。学生有了方法,有了能力,才能学得轻松,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为此,需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解疑过程的点拨与启发
学生解疑的方法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困惑,一次次的明朗后一点点获得的。问题解决不了,也就得不到解疑的方法,形成不了能力。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打开思路,启发其思考。
2.重视解答思路的展示、交流与应用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展示其解答思路,鼓励学生们多多交流,并引导其在新的解疑中求证思路的可行性,强化“动”起来的能力。
三、灵活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的方法支持
(一)改变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个“可动”的机制——灵活的课堂模式。
1.避免“一言堂”
我们应变集中讨论为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小的语言交流圈,给更多人以表达的机会。学生们有了“动”的舞台,自然才能“动”得精彩。
2.体现精讲多练
一堂课的时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同时还要保证他们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讲”,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来“精讲”,而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用于提高能力。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集体讲,不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小组内讲,不需要讲的干脆就不讲,不必浪费时间。这样,活动的时间充足了,参与活动的挑战性增强了,学生“动”的空间就变大了。
(二)丰富课型
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特长又千差万别。所以寥寥二三个课型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类型尽量丰富,让更多学生有展现自我独特一面的机会。
1.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课型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整体上看分为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型。
2.不同课型要充分表现学生特点
我们采用不同课型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起来的可能,所以采用什么课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能我们老师说了算。我们有时候觉得不错的课型也许并不适合学生。
综合以上论述,如果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从这三个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风采,积极踊跃地“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
实施素质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改变观念、更新方法已如箭在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生进行。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和赞赏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乐趣。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发展能力,体现自我,把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这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力课堂的基础
(一)调动兴趣
很多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想动,主要是因为觉得没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要精选学习内容
(1)阅读课要找准课文的学习点。阅读课要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只是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中心思想,而是首先要针对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学习点。其次要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侧重点。
(2)综合性学习活動要切实地搞好。学生对新奇的、未知的、生活化的事物往往感兴趣,而综合性学习恰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动,就不能放弃或淡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要落实每一个活动主题,让丰富的生活内容进入学生视野。
2.要创新学习形式
要让学生愿意动起来,我们教师就要改变一问一答的学习形式,而要有所创新,引入讨论等能体现其主体性的学习形式,还可以加入表演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形式。
(二)改变观念
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其兴趣有关,而且受其观念指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怕“出风头”,怕暴露缺点,所以不愿意“动”。那么如何让他们想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
1.突出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害怕表现,害怕“动”的观念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我们要改变它,最好也是用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2.突出适时正面地引导
有些同学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往往在其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想替代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就显得有些无力。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好适当的时机,面对整个集体或个人,做正面思想工作,引导其认识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益处,不“动”起来的弊端,从而主动地尝试转变观念。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课堂的保障
(一)优化置疑
最好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疑惑,提出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的置疑仍占主导位置。即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很强了,他们的学习仍是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本节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优化置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语言应简练而形象
(1)提问语言应让学生迅速把握住问题核心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一定要简练而明确,指向清楚,要学生回答什么?几个问题?一目了然!不要使用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不要出现病句。能使用单句的就不用复句,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迅速而及时的反应。
(2)提问语言应能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语文学科的阅读课,学习过程大多是化抽象为形象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提问应引领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形象的景物或事件等,让学生能通过思考问题对文本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样学生也会感觉不是太难做到,才能“动”起来。
2.教师的提问应有梯度,照顾学生的水平与接受特点
(1)缩减简单是非问答。教师应让学生说出答案背后的为什么。针对问题,不能让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选好提问的切入口。学生能不能“动”起来,还在于教师提问的切入是否巧妙,是否接近或处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区域。让学生既觉得有兴趣,又能跳一跳就可以够到。
(3)安排好问题的层次。学习一篇文章,完成一次活动,应把握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阅读到写作,从感知到表达的顺序。
(二)授之以法
授之鱼不若授之渔。教给学生问题答案,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答案的方法。学生有了方法,有了能力,才能学得轻松,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为此,需注意以下两点:
1.重视解疑过程的点拨与启发
学生解疑的方法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困惑,一次次的明朗后一点点获得的。问题解决不了,也就得不到解疑的方法,形成不了能力。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打开思路,启发其思考。
2.重视解答思路的展示、交流与应用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展示其解答思路,鼓励学生们多多交流,并引导其在新的解疑中求证思路的可行性,强化“动”起来的能力。
三、灵活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的方法支持
(一)改变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个“可动”的机制——灵活的课堂模式。
1.避免“一言堂”
我们应变集中讨论为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小的语言交流圈,给更多人以表达的机会。学生们有了“动”的舞台,自然才能“动”得精彩。
2.体现精讲多练
一堂课的时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同时还要保证他们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讲”,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来“精讲”,而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用于提高能力。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集体讲,不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小组内讲,不需要讲的干脆就不讲,不必浪费时间。这样,活动的时间充足了,参与活动的挑战性增强了,学生“动”的空间就变大了。
(二)丰富课型
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特长又千差万别。所以寥寥二三个课型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类型尽量丰富,让更多学生有展现自我独特一面的机会。
1.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课型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整体上看分为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型。
2.不同课型要充分表现学生特点
我们采用不同课型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起来的可能,所以采用什么课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能我们老师说了算。我们有时候觉得不错的课型也许并不适合学生。
综合以上论述,如果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从这三个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风采,积极踊跃地“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