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同时还要留意对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智慧和激情。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预设——留有空间
设计预案时,教师应有资源生成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联结的方法和途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的空间就越大。
1 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多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特点,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 备课应备“轮廓”。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是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 备课要备活动“空间”。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中留心——捕捉信息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直面学情信息,及时筛选,为我所用。
1 捕捉预设性资源
教学时,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2 捕捉偶发性资源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与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当掌握量角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掌握挺好。突然小冬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弄断了,我还有一个角度没量,怎么办?老师说,哦,大家看,小冬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了,它还能量角吗?
由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最后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3 捕捉差异性资源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常常会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这就是差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避短,将十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之后。提出: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紙上画个圆吗?若你能还画出圆,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去找出半径、直径,还自豪地说这部分知识不要老师教,自己能够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呢。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4 捕捉错误性资源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课堂其实是个充满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个別关键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引导作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时,将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在引导、比较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得实在,教学效果也就更好。
一、课前预设——留有空间
设计预案时,教师应有资源生成的意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联结的方法和途径。理解越深广,预设越丰富,生成的空间就越大。
1 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多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特点,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 备课应备“轮廓”。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是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 备课要备活动“空间”。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中留心——捕捉信息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直面学情信息,及时筛选,为我所用。
1 捕捉预设性资源
教学时,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2 捕捉偶发性资源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冷静地对待,灵活地处理。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与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当掌握量角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练习量角,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掌握挺好。突然小冬举手说:老师,我的量角器弄断了,我还有一个角度没量,怎么办?老师说,哦,大家看,小冬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了,它还能量角吗?
由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教学资源,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巧妙地进行引导,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最后产生了许多有创意的方法。
3 捕捉差异性资源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常常会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这就是差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感悟、见解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避短,将十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之后。提出: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紙上画个圆吗?若你能还画出圆,大家再找一找半径与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去找出半径、直径,还自豪地说这部分知识不要老师教,自己能够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呢。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4 捕捉错误性资源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课堂其实是个充满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个別关键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引导作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时,将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在引导、比较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显得实在,教学效果也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