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他的父亲是个有名望的律师,但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便去世了。随后,小贝尔就托付给他的家庭教师,一位神甫照管。家庭教师对他进行非常死板的宗教教育: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唱赞美诗、学拉丁文、背宗教诗歌。完全剥夺了他童年的欢乐。唯一与他亲近、使他快乐的就是他的外祖父。外祖父给他讲动人的故事,还指引他阅读了伏尔泰、卢梭和莎士比亚等大师的作品。那些书籍成了他的良师益友,使他早早便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
  贝尔中学毕业后来到巴黎,去寻找人生的理想。但这里却没有他的立足之地。父亲介绍的几位朋友都对他冷眼相看,把他当做一个可怜的“乡巴佬”。他显得彷徨失措。后来,他发现法国的最高统治者拿破仑才是自己心中的榜样和偶像。他成为了一名士兵,渴望自己能建功立业,飞黄腾达。他随军去征战俄国,想不到遭到了惨败,拿破仑倒台了,他又成了无路可去、无家可归的人!
  幸运的是,贝尔酷爱文学,文学成了他忠实的伴侣和唯一的寄托。即使身在军营,他的行囊中也总是装着所喜爱的文学名著。他梦想自己能成为当代的莫里哀。
  于是,他离开巴黎,去了意大利的米兰。开始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写作。他相继发表了音乐家传记、美术评论、游记和一系列文艺论文,同时还着手为自己的偶像拿破仑写传记。
  初登文坛的司汤达是以浪漫主义者自居的,但他一直对社会现实比较关注。1827年,法国的一座小城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刑事案件:一个名叫菲尔特的家庭教师与自己学生的母亲相爱,后来事情败露,出于绝望,他跑进教堂去枪杀她。最后,他没有杀死对方,自己反被处以死刑。这件事登载在当时的《司法公报》上。他一口气读完报道,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他拿起笔,文思如泉涌,就这样,《红与黑》诞生了。这部作品是司汤达由“浪漫”过渡到现实的转折点,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除《红与黑》外,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末还发表了几部重要的作品,其中有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以及以意大利革命者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等。
  可是,上述这些作品,却无一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包括《红与黑》——当时只印了750册,还没有卖完。生活困顿不已,作品又一再遭到冷遇,司汤达既伤感,又绝望。他曾不止一次地想要自杀——遗书都写了十几封,可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他相信,自己的作品现在不被人理解,可是,总有一天,会拥有无数读者的!自己是为20世纪写作的,所以,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在寂寞的岁月里,唯有写作能够给他那颗孤独忧郁的心以慰藉,写作已成为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致力于写作,相继发表了《回忆拿破仑》、《一个旅游者的见闻录》等纪实著作,又创作了《巴马修道院》和《红与白》两部小说。
  1842年,司汤达因中风在巴黎街头突然去世。为其送葬的只有妹妹、堂兄和他的朋友作家梅里美三人。墓碑上刻的是他死前早已拟好的碑文:“米兰人,亨利·贝尔,他活过、写过、爱过。”在孤独和寂寞中行吟的司汤达,虽然生前潦倒穷困,落魄无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世界文学的星空,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他文献
☆当风言风语从背后袭来时,把自己当做帆吧。  (山东省临沂市临沐一中高05级15班 张绵虹)    ☆人不该像可悲的陀螺,没有鞭挞,便不能自立。  (寿县瓦埠中学高二班 张林利)    ☆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在努力耕耘中不奢望,不贪欲。  (霍邱三中高一班 付 松)    ☆只要抬起头走路,就不会被地上的阴影所迷惑。  (湖南省汝城一中0511班 胡文夏)    ☆别人的帮助只是一时的,唯有自
期刊
人物简介:胡晓倩,安徽砀山第二中学2007届理科班毕业生,小学四年级时曾跳级直升初中,在第二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2007年高考,她又以664分的优异成绩摘得砀山县理科第一名的桂冠,被复旦大学录取。    武老师 你取得今天的成绩,支持你的一定有一种力量吧?  胡晓倩 我想说,高手过招,比拼的是心态,支持着我一路走来,永不言败,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往往决定
期刊
冬是穿着素服的白衣天使,它优雅恬静,让您感悟到它圣洁又亲切。  初冬,绿树慢慢变成灰褐色,风也变得尖啸而寒冷刺骨,花谢果落了,只有菊花还在寒风中摇曳。沿路的树叶变得枯黄而纷纷落地,冬天便这样来了,而且愈来愈寒冷。  一棵棵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吹着口哨,周围是一片寒冷,一片静寂,你是否感悟到在那枯叶覆盖的大地之下又蕴藏着深厚的新的生命。树枝虽是光秃秃的,但树的根却深深地扎在土层中,汲取养料,在静寂
期刊
☆如果你去爬山,就会发现艰难与喜悦总是成正比。  (蚌埠五中高二〈4〉班 冯春莲)    ☆有作为的人,并非具备了比一般人更优越的条件;相反,他们要经过更多的磨炼,走更艰辛的路。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张集中学梦飞文学社 赵立环)    ☆弱者等待机遇,强者争取机遇,智者创造机遇。  (砀山中学高二〈1〉班 李 元)    ☆在前进与后退之间犹豫是动摇者的秉性;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是怯弱者的特征。
期刊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在安徽省已实施了一年。新课程在结构上改变了过去的学科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是科目的基本构成。那么,在新的课程结构下,同学们应如何顺应模块课程的特点,转变学习方式呢?    一、认识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多样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模块是整个新课程结构中最为灵活、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
期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乃司马迁的名言。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式,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比如.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以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式。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令人惊奇是,那杯子端得极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的一如雕塑。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
期刊
作者用清新雅致、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幽静的诗意空间,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此文增添了独特的意蕴。  首先是此文的标题,“染色的声音”运用了通感手法。声音是转瞬即逝的,诉诸听觉的,作者巧妙地赋予它视觉形象,而且以“染绿的声音”贯穿全文,让全文弥漫了浓浓的绿意。其次是行文中也大量使用通感。如:“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水,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
期刊
动词have是中学英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普通单词。它既可以作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助动词,其基本意义是“有、拿、受、取、吃、喝、让……”。大多数同学对have表示某人或某物拥有某物的用法比较熟悉。例如:  I have a new pencil-box.  He has two coats.  A desk has four lezs.  但对have的使役用法却知之甚少,或者说对这种用法掌握
期刊
题目:    如图1所示,闭合电路的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外电路的电阻Rl与R2并联,且R1>R2,电流表的内阻为R。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A点,最(即串联于干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为I;将电流表接入电路的B点(即与电阻R1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I1将电流表接在c点(即与电阻尺2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I2。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I>I1+I2  B.I
期刊
根据现行教材的改动,高考中的几何部分考题也在变动。近几年来,高考中的立体几何题目一般都可以从几个角度解决:一个是从传统的欧氏几何的角度解决,一个是从向量的角度处理。相比传统的欧氏几何,用向量解决问题显得添加辅助线少(几乎不用添加辅助线),解题思路简单,可以弥补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差的缺陷。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注意向量在空间形式上的应用,特别是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例如在有关“面”的问题——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