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学习爱的表达,你急需的沟通技能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暴力沟通》由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所著,被誉为“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为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这本书的魔力在于,看书之后我开始由衷地相信,这本书可以如它提到的那样: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而且,在读完《非暴力沟通》之后,脑海中关于怎样去表达、聆听有了更清晰的操作方法。
  这本书案例多,读起来并不枯燥,每次看书中的例子,我都要仔细分析,将里面的对话表达在嘴里多咀嚼几次,体会深刻。每章之后有一个小结,回顾总结书里的知识,加固读者记忆;一些章节之后会有一个比较详实的案例,结合理论案例更能理解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什么、怎么做;甚至在讲述非暴力沟通几个要素的章节里,还有相应的习题。对于这种符合读者记忆规律、实例和测试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大爱了!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简单来说,是一种沟通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那么怎样做到非暴力沟通呢?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可以理解为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要进行判断或评估,而是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

怎样做到观察?


  作者将“观察”与“评论”放在一起比较说明,并不是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真的太容易将两者混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难以沟通。于是作者问了老师们一句话“校长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注意:此处作者的要求是观察校长行为)然而老师们却给出以下回答:他是个大嘴巴。大嘴巴,是对校长的评价;校长的话太多。(何为话多话少?这也是评价);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这只是对校长的推测);他希望所有人都一直听他的话(这也是猜测)。
  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一个类似的问题,你的回答是否与老师们类似?思考一下,或许可以明白什么叫感受、什么叫评价。后来在作者的引导下,老师们回答出了这个问题:“在全员会议中,校长喜欢回忆过去,长篇大论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校长喜欢插话。”
  将观察变为评价,换位思考一下,听到别人的评价,你是否会觉得生气、会反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想象后面的谈话一定不友好。知道了什么是“观察”,你就知道了怎样说话,让人容易接受。比如,以前会说:“他是一个差劲的前锋。”现在会说:“他在过去几场比赛中没有进过一个球。”
  课后习题:
  区分观察和评论?(答案在文后)
  1.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2.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怎样体会感受?


  生活中大家似乎很少关心自己的感受,原因很多,认为无关紧要,各种权威思想的灌输……久而久之,我们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再体会自己的感受。比如,同事在休息时间里外放音乐,你是怎样的感受?
  ——我觉得在休息时间不该这么大声。
  ——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的休息。
  你是否会这样回答?如果是,那么以上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看法。你情绪不满说明有强烈的感受,但是你却体会不到,更不要说表达它们了。这是何等的无奈且无力啊!
  在作者的归纳中,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表达感受更为艰难。因为他们被要求客观、权威,有固定的表达方式、标准的行为规范。那么怎样区分感受和想法呢?“我觉得”这个词值得注意一下,它表达的便是一种想法。
  ——我觉得我唱歌不好(这是我在评价自己唱歌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作为一个歌手,我很失落(这才是表达感受。)
  由此可见,感受只是忠于自己的准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是做出的评价、判断。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关于感受的词语,例如,興奋、喜悦、担心、沮丧……对比着看,相信你对于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习题:
  下列表达感受的句子?(答案在文后)
  1.我想打你。
  2.我很伤心。


怎样分辨需求——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言行可能会刺激我们,但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因为别人大声喧哗,你有XX的感受?——你需要安静的环境。
  因为评价你长得不好看,你有XX的感受?——你渴望别人的认同。
  非暴力沟通就是需要了解感受的根源,才能在沟通中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症下药。对于感受和需要的关系,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式来理解。
  看到儿子的语文作业出现拼写错误,我很生气,因为我希望他的语文成绩可以提升。
  你没有把胡萝卜吃完,我很不满,因为我希望你可以健康成长。
  ……
  表达中,批评往往暗含期待,比如:   你从不理解我——渴望得到理解;
  你总是那么忙——渴望得到陪伴
  但是,往往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例如:
  你从不理解我——哪里没有理解你,怎样才算理解你,我还不理解你呀!
  你总是那么忙——我那么忙还不是为了养家,为了谁呀,这么累?
  非暴力沟通倡导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办法满足双方的需要。因此提出需要,才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书中,作者把个人认清自己需要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们开始明白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情感的奴隶”把他人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义务,活在别人的情绪里;“面目可憎”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很累,牺牲自己满足他人这样的生活太累,太厌恶;“生活的主人”不再因为内疚、惭愧等情绪去帮助他人,而是发自内心的爱;
  课后习题
  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答案在文后)
  1.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2.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

怎样请求帮助?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得到积极回应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1.提出具体的请求,即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
  妻子:请你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希望丈夫多花点时间在家里。
  正确表达:请你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2.明确谈话的目的,不要一味地表达感受,会让人觉得这个话没办法回应。
  丈夫:我從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气冲冲)——想要得到理解。
  妻子不知道丈夫说话是为了什么,很无措、无语。
  丈夫: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气冲冲)——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要得到理解。
  妻子:这趟列车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
  丈夫生气、恼怒,妻子生气、恼怒。
  正确表达: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会耽误我们的行程。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将请求说成了命令。这是沟通中的大忌,怎样避免也很简单,即清楚表达请求,尊重对方,不要强迫对方。明确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
  课后习题:
  哪些是提出明确的请求?(答案在文后)
  1.我希望你理解我。
  2.请你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件?


写在最后


  这次的读书笔记运用了一种新形式,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主动思考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怎么做,可以有所收获。
  书中还有许多非暴力沟通的知识点,比如如何全身心倾听,如何爱自己,如何表达愤怒,如何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如何表达感激……
  等待着大家一一解锁,强烈推荐看看这本书,做做后面的习题,相信你对于沟通会有更深的理解。
  习题答案:
  1.区分观察与评论?
  我儿子经常不刷牙——评论,经常一词是评论,何为经常呢?
  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观察
  2.表达感受的句子?
  我想打你。——表达想法
  我很伤心。——表达感受“伤心”
  3.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即是否明确提出需求?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没有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没有明确提出需求,比如因为什么你希望别人来早一点。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可以坐到前排去。
  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没有对自己感受负责,没有明确提出需求,比如为什么你希望朋友别叫你外号,因为你需要别人的尊重。
  4.哪些是明确提出的请求?
  我希望你理解我。——没有明确提出请求,怎样的行为才算是理解你呢?
  请你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件?——明确提出请求。
其他文献
陈滢竹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并入清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专长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与品牌衍生、插画设计与实践延展)  曾获四川美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四川美院“教学之星”全国设计“大师奖”暨“台州杯”创意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组最佳指导教师  陈滢竹出生于教育世家,受父辈影响,骨子里天生便带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情怀。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投身高等教育事业。20年间,她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坚持
期刊
转眼就进入了秋季,如果出远门,不妨跟着我们这样陪陪孩子。我们的玩法可不局限在房间里,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就在大自然里。秋高气爽,适宜走走。怎么走呢?去有树葉的地方。近呢,小区里面;远点儿,公园里面;再远些,旅行的途中。我们要学习跟随孩子的步伐,去发现各种各样的叶子,此时可以和孩子聊天:这个树叶跟那个不一样呢,有哪里不一样?也可以对各种树木花朵进行科普哦!给孩子时间观察,识别它们的形状、颜色,也可以闻一
期刊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其中一个高赞回答答道:“对他百依百顺”。  看过太多例子之后才知道,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多半都有点“绝情”。孩子,最怕你不吃学习的苦,却要吃生活的苦  初中毕业时,班里有个同学嫌读书太累,干脆辍学去打工。读高中时,大家都在起早贪黑地学习,只有他过上朝九晚六的上班生活,每个月还有花不完的零用钱。同学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得意
期刊
很多中国父母、爷爷奶奶,在教育中都宁可把注意力和焦点放在给孩子上补习班、才艺班上,却完全意识不到,做家务对孩子未来更有“根本性”的影响。  这本来是我纯粹基于个人经历与观察,得出的一个非正式“结论”。但这两天因为写文章特意去查了资料,发现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我的观察结论十分靠谱。  可惜,就我所见,现实中有很多亲戚朋友,因为心疼孩子学业太重,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甚至还干脆陪着孩子一起做作
期刊
这一年来,因为老大的学习困难问题,我做了很多努力。我们找了不少专业人士咨询,有心理医生、神经科医生、口腔医生、耳鼻喉医生、心理咨询师,还有懂教育的老师、校长、专家。当然,我自己也不停地查资料、翻书籍、思考和反省。  一开始,我像大多父母一样翻阅各种“教育类”书籍。如《正面管教》《如何说话孩子才会听》《爱与自由》等。然而那些对别的孩子有效的“技能”对我家老大并不能起什么作用,任凭你再温柔和坚定,再心
期刊
有很多家长留言,让我比较一下公校和私校的区别。其实,早在一年前,就有妈妈跟我提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候憨憨刚从公校转到私校,我想再等等看,用一年的时光考察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状态,这样我才能给你们一个更加客观的参考。  不过在看文章之前先得注意一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所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分享,所以不喜勿喷!公校的快乐  6年前公司要调我到美国总部的时候,当时我身边每个人都
期刊
最近说起刷屏的“Facebook总部华人员工跳楼事件”,大家都有点唏嘘。曾经的高考状元,2003年浙大本科毕业后,又到南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去年成功就职于Face book广告技术部。因为工作上遭遇困境,就从公司顶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唏嘘感叹的同时,不少公众号发文呼吁,家长除了尽力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发展特长,千万不能忽略了培养“抗挫力”。  的确,一个人如果缺失了面对挫折的能力
期刊
所有的爸妈都知道,运动带给孩子的好处数不胜数:运动能让孩子身体更健康;运动能让孩子心智更健全;孩子在运动中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学会爬起来,接受风险,培养出团队协作能力;运动甚至还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提升孩子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可是,最近我不少朋友都经历了同样的困扰:半途而废。  朋友老黄的女儿10岁,已经打了三四年的网球了。老黄也是个特别称职的爸爸,周末没事就带女儿去网球场上练习,一练就是
期刊
科学实验,是当下正火的STEM教育的体现方式之一。(S-Science科学,T-Tech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M-Mathematics数学)  与其叫“实验”,不如说是“游戏”。因为它们实在简单有趣,绝对能吸引娃的注意力。而像魔术一样神奇的变化,往往能引得小孩们连问“为什么”。在玩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还有批判性思维。  好东西不能藏着,这几天我们找了
期刊
我们曾分享过一个题目叫《爱艺术,爱哲学》,其中提到了民国的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作为父母,或者作为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里的人,扪心自问是否觉得艺术其实是用来点缀生活的?在忙完别的事情之后,还会弹个琴、画个画、写个字、唱个歌……这样度过时光,或者说消遣,是一件还蛮好的事。  但其实美育真的不是这样,它远远大于生活的点缀或消遣。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