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学生不上学的问题引人深思。根据日本教育部的调查,日本学生不上学的人数在逐年的增加。根据日本教育部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方面和经济方面独立,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帮助他们独立的面对社会才是解决不上学问题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不上学 定义 原因 对策
日本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是近年“不登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日本教育部的调查,平成20年小学不上学人数达22652名,中学为104153名,分别占日本学生总数的0.32%、2.89%。不上学有许多类型、以及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现状。
一、不上学及其背景
(一)定义
根据日本教育部的定义,所谓不上学,就是由于心理上、情绪上、身体上或者是社会原因造成不上学或者是即使想上学但又不能去,一年缺席30天以上,生病和经济原因除外的情况即为“不登校”。
(二)背景
日本从明治5年开始颁布第一部教育制度法令以来这百年,提高了学校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不去上学的孩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昭和30年,在日本开始了对于“不去上学”这一现象的研究。1992年,当时的教育部发布,“不能上学”的这种情况是“谁都可能发生”的。自此,“不上学”孩子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每年都创新高。
二、不上学的类型
不上学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教育部将不上学孩子分为如下几种。
(一)学校生活起因型
1、学习不好
由于不能很好理解上课所学内容,在学习上不自信或悲观,由此导致的长期缺席。
2、学校生活方面
受欺负或被同学伙伴等排挤,或者是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或误解导致的长期缺席。
(二)贪玩型
由于孩子本身不喜欢上学,请假到处玩,经常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最终导致不去上学。
(三)情绪混乱型
一边想着必须去上学,但一到真的要去上学的时间,就会出现身体不适,但去医院检查后又无异常,这种情况为不安、紧张导致的不去上学。
(四)没有精力型
没有学习热情,对任何事都比较消极、提不起精神。以不知为何就是不想上学为由经常缺席。
(五)讨厌学校型
对学校的教学方法、培养方案产生强烈的抵触感,认为学校生活没有意义。认为自己的将来由自己掌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六)复合型
以上所述的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例子比较多。
三、不上学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中学校因素占很大比重。包括处理不好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以及升学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学习不好等问题。
1、人际关系
(1)关于朋友的问题
在学校被欺负、被排挤、没有可以相信的朋友,或者是与好朋友发生矛盾都能导致孩子不上学。
(2)关于跟老师关系的问题
即使在学校里是好老师,但是作为人,就存在是否合得来的问题。许多孩子存在讨厌老师、老师只考虑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想法。
2、学习成绩不好
因为学习不好,所以觉得上课特别煎熬,进而不想学、觉得上课没意思,最后导致不去上学,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3、其他
有的孩子在学校时,不能参与到周围人中,与班级氛围不相融合,最后导致不去上学。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由于父母离婚或者是父亲下岗而使家庭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孩子不去上学。
2、孩子同父母的关系
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习,没有达到要求时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是否定孩子的人格。父母的要求过高,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压力过大。另外,家长只顾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与孩子交流过少。
3、家庭内部不和
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精神上难以忍受,进而对将来不抱希望,对任何事物都态度消极。
四、应对措施
(一)学校方面
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不上学。另外,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发展性的教育评价才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
(二)家庭方面的三项建议
1、营造充满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家是安全的港湾、是让人休息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以微笑来对待孩子,让家庭充满笑声。
2、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要保证睡眠,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3、“我家”特有的乐趣
比如说,小学生要学乘法口诀。有的孩子就是在和爸爸一起洗澡的时候记住的,有的孩子是在跟姐姐发牢骚的时候记住的。同样是背乘法口诀,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法,这比在课后辅导班记得要牢许多。尽量让孩子跟家长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
解决孩子不上学问题,要以孩子自身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加强沟通交流,多关心孩子,共同找到解决方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田一宏.登校拒否を考える[M].青木書店,1989年.
[2]星野仁彦·熊代永.登校拒否の治療と教育[M].日本文化科学社,1990年.
[3]森田洋司.不登校.現象の社会学[M].学文社,1991年.
[4]学校不適応対策調査研究協力者会議登校拒否(不登校)問題について.
―児童生徒の「心の居場所」づくりを目指して―1992年.
[5]吉田修二.不登校その心理と学校の病理[M].高文研,1993年.
关键词:不上学 定义 原因 对策
日本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是近年“不登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根据日本教育部的调查,平成20年小学不上学人数达22652名,中学为104153名,分别占日本学生总数的0.32%、2.89%。不上学有许多类型、以及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现状。
一、不上学及其背景
(一)定义
根据日本教育部的定义,所谓不上学,就是由于心理上、情绪上、身体上或者是社会原因造成不上学或者是即使想上学但又不能去,一年缺席30天以上,生病和经济原因除外的情况即为“不登校”。
(二)背景
日本从明治5年开始颁布第一部教育制度法令以来这百年,提高了学校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不去上学的孩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昭和30年,在日本开始了对于“不去上学”这一现象的研究。1992年,当时的教育部发布,“不能上学”的这种情况是“谁都可能发生”的。自此,“不上学”孩子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每年都创新高。
二、不上学的类型
不上学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教育部将不上学孩子分为如下几种。
(一)学校生活起因型
1、学习不好
由于不能很好理解上课所学内容,在学习上不自信或悲观,由此导致的长期缺席。
2、学校生活方面
受欺负或被同学伙伴等排挤,或者是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或误解导致的长期缺席。
(二)贪玩型
由于孩子本身不喜欢上学,请假到处玩,经常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最终导致不去上学。
(三)情绪混乱型
一边想着必须去上学,但一到真的要去上学的时间,就会出现身体不适,但去医院检查后又无异常,这种情况为不安、紧张导致的不去上学。
(四)没有精力型
没有学习热情,对任何事都比较消极、提不起精神。以不知为何就是不想上学为由经常缺席。
(五)讨厌学校型
对学校的教学方法、培养方案产生强烈的抵触感,认为学校生活没有意义。认为自己的将来由自己掌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六)复合型
以上所述的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例子比较多。
三、不上学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中学校因素占很大比重。包括处理不好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以及升学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学习不好等问题。
1、人际关系
(1)关于朋友的问题
在学校被欺负、被排挤、没有可以相信的朋友,或者是与好朋友发生矛盾都能导致孩子不上学。
(2)关于跟老师关系的问题
即使在学校里是好老师,但是作为人,就存在是否合得来的问题。许多孩子存在讨厌老师、老师只考虑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想法。
2、学习成绩不好
因为学习不好,所以觉得上课特别煎熬,进而不想学、觉得上课没意思,最后导致不去上学,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3、其他
有的孩子在学校时,不能参与到周围人中,与班级氛围不相融合,最后导致不去上学。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由于父母离婚或者是父亲下岗而使家庭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孩子不去上学。
2、孩子同父母的关系
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习,没有达到要求时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是否定孩子的人格。父母的要求过高,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压力过大。另外,家长只顾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里,与孩子交流过少。
3、家庭内部不和
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精神上难以忍受,进而对将来不抱希望,对任何事物都态度消极。
四、应对措施
(一)学校方面
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不上学。另外,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发展性的教育评价才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
(二)家庭方面的三项建议
1、营造充满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家是安全的港湾、是让人休息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以微笑来对待孩子,让家庭充满笑声。
2、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要保证睡眠,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3、“我家”特有的乐趣
比如说,小学生要学乘法口诀。有的孩子就是在和爸爸一起洗澡的时候记住的,有的孩子是在跟姐姐发牢骚的时候记住的。同样是背乘法口诀,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法,这比在课后辅导班记得要牢许多。尽量让孩子跟家长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
解决孩子不上学问题,要以孩子自身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加强沟通交流,多关心孩子,共同找到解决方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田一宏.登校拒否を考える[M].青木書店,1989年.
[2]星野仁彦·熊代永.登校拒否の治療と教育[M].日本文化科学社,1990年.
[3]森田洋司.不登校.現象の社会学[M].学文社,1991年.
[4]学校不適応対策調査研究協力者会議登校拒否(不登校)問題について.
―児童生徒の「心の居場所」づくりを目指して―1992年.
[5]吉田修二.不登校その心理と学校の病理[M].高文研,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