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校的特殊群体,办学的主客观环境都具有独特性,民族地区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民族心理、宗教意识、宗族观念、浓厚的乡土性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认知方式等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如何在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加强实践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以提高针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 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注重过程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形成有关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难望。
  二 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 、党章学习小组、 伦理学学习小组等,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他们充满了好奇,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了贺龙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 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 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圩场赶集,了解民意社情,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拥护党的领导,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帮助他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进行教育宣传,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 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祭拜悼念红军先烈、民族先烈,使学生身临其境,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红军做报告,让学生体验穿红军衣,扛红军抢,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 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提高认识,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坚持长期义务支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以人名校”的校训,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将学生热爱吉大,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 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红军路” “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让大学生到乡镇(街道)、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工程。对于贫困生,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进而反思、判断、选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三)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行动有组织,过程有监控,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 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策略,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分级设立指标,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对照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在此基础上,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秦红岭.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2010(10).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识类选修课作为本科学院开展的常规课程,它的进展直接影响到学生通识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吕梁学院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开设的数量、类别、学分设置以及评价的方式进行现状的剖析,指出通识选修课有待完善的内容以及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识选修课;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64-0
期刊
[摘 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地理师范生逃课现象却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地方本科院校地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教育的质量。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了社会及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只有全面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地理师范生逃课的现状,综合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各方面形成合力,对症下药,才能彻底杜绝逃课现象的发生。  [关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出国留学或交流的学生比例逐步增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也逐渐引发研究者思考。在中国学生出国前往的国家中,以英国和美国比例最多,其中以上海商学院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对中英两国本科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两国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两校的本科教
期刊
“如果说本世纪头十年政府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较好解决了老百姓上大学难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地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需求日显突出。”对于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今天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总结。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当前高等教
期刊
[摘 要] 现今社会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更加独立、有个性、有主见的“90后”学生对于“填鸭式”教育越来越不满,在这双重压力之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课题工作”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应对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关键辅助措施逐一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调查问卷对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 小组;课题;改革
期刊
一 高校不合格学生党员增多的原因  大学生党员绝大部分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向上,但也有个别大学生由于党性修养不够,思想涣散,沦为不合格党员。笔者认为不合格党员增多的原因有:党组织原因——发展时追求数量,不注重党员质量;党员自身原因——党员不加强理论学习与党性修养、入党动机利益最大化思维影响;社会原因——由于大学生就业单位极大部分是民营、私企,这些企业大多不能接收党组织关系,学生只能把户口和档案挂靠到
期刊
[摘 要] “概论”课程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这门课在美术院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剖析了影响美术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院校不仅包括公立高校,还包括民办高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明确肯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部公布了30所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为方便阐述,以下简称教师发展中心)。有学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积极培育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并刊发了有关指导意见,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做到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充满活力,同时也强烈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困惑与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