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合作探究,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主动探究 交流情境 想象情境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在创造教育的背景影响下,教师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如下探讨:
1.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高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fn]。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也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高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I司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项拓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从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的来说教育的功能是训练人的大脑,让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抛弃重知识传授,轻脑力训练的应试教育,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猜测、推理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各人的潜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主动探究 交流情境 想象情境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在创造教育的背景影响下,教师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如下探讨:
1.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高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fn]。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也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高中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I司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更有丰富内容的思想。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项拓展”。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从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的来说教育的功能是训练人的大脑,让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抛弃重知识传授,轻脑力训练的应试教育,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猜测、推理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各人的潜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