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找方向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2008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一找问题生教育的方向
  
  不难发现木娟子老师有明显的牧师情结。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多半是母性的“抚育情怀”所致,所以,木娟子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看看她为了转化这个孩子付出的努力就知道了。牧师情结的好处是能激发出老师的爱心、责任心,不好的地方是会忽略孩子的需要,转而满足于自己内心抚育情怀的需要,不断巩固牧师情结,增长不了教育问题生的智慧,注意力都被问题生呈现出的现象所迷惑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建议木娟子老师先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转化孩子,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还是老师的需要?
  如果是孩子的需要,那老师的角色就应该定位于孩子人生之旅的导游,可以提供路线参考,路还得自己走,风光要自己欣赏,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交流;如果是老师自己的需要,那就是抚育情怀滋生出的牧师情结,老师可能就会把注意力太集中于学生的问题,就会做很多无用功。
  2,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不知道木娟子老师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有问题吗?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吗?他希望实现一个怎样的自我呢……心理学家荣格在论述个性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总是与集体标准相冲突,因为个性化即意味着从一般性中分离和分化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特殊性一一不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特殊性,而是一种业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心理构造中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只有在“上帝”或“自然”那里去获得承认,却很难从社会集体标准中获得应有的尊重。
  原来,个性是不能刻意追求的,所谓的“不能”有那么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性,它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心理构造中了:二是不刻意,因为个性化不是“后天获得”的。如果我们老师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只去思考我想把班级建设成什么样,只去思考这个学生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就会产生误差——和“自然”较劲。最后的结果不是大败而归(转化失败,甚至认为学生无可救药),就是培养了两面人(老师或家长面前迎合您的需要,一回头就恢复原形)。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在转变学生时更有把握呢?也许就需要老师首先能找到学生从“自然”那里到底得到了一个怎样的“胚胎”(学生的潜在需要),这个“胚胎”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学生发展史、情结的形成)?现在成了什么样子(学生的问题表现)?照现在这样发展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个未来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现在的现实需要)?如果不合理,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怎么改变才能符合原有“胚胎”的正常发展(学生潜在需要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点)?
  问题生教育其实是两难的科学,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面对问题生的教育远没有学科教学这么单一和有专业性,感觉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加以指导一般。所以我的感受常常是任何人(教师、领导、家长)都能说上几句自己的“真知灼见”,无论内行外行,都在争先恐后,指手画脚,最后扭成一团,越理越乱。木娟子老师的反思性提问——“找不到方向”值得我们所有老师思考。如果失去了方向感,那才是“狼烟四起,战火不断,发言盈庭,点评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
  (梁 岗 四川宜宾第三中学校)
  
  让孩子的心灵归位
  
  木娟子老师的故事,我细细读了多遍,每读一遍,我的心就多增加了一份沉重。
  对于这样的孩子,仅仅有爱和怜悯是不够的。爱只能缓解他一时的病情,并不能彻底祛除病根,时间久了,还会产生抗药性。木娟子老师并不缺乏爱心,可是为什么她“很多次,我留他,在下课,他都会哭,满脸都是泪,然后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大声喧闹。似乎,一会是他,一会又不是他。”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和发自肺腑的信任。
  为什么他会感到自己不正常?其实许多时候是我们老师的爱心、好心使然。我无意针对木娟子老师,可有时事实却恰恰如此。为什么单单给他五分钟时间表演的特殊关照?老实说,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耍猴表演。这个五分钟为他专有,这恰恰是在告诉大家“他跟我们不一样!”敏感的孩子会感觉出来,品味出来的,其实他很聪明,很快就明白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是另类,既然如此,何不更加夸张地表现自己?于是“但不久,他开始‘越界’,讲鬼怪故事,讲的笑话也慢慢接近成人笑话”。出现这样的情况倒在我的意料之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木娟子老师是否可以这样淡化教育的痕迹,既然要展现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才能,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参与,在一起参与中凸显他的才能,强化他的优势?这样既让其他同学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又会让他在与同学们的角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是请老师们“忽视”他,不要让特别的“优待”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吧。心理疾病需要我们慢慢引导,但医治疾病的良药首先是要相信他是个正常人,因为“他跟我们是一样的”!
  (纪继兰 安徽安庆怀宁县独秀小学)
  
  重症还需猛药
  
  看了木鹃子老师的案例《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追问自己:方向到底在哪里?
  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判断老师是真生气,还是假愤怒,如果老师真的生气了,他会正襟危坐,如果老师是假愤怒,他就会继续胡作非为,公然扰乱课堂。老师对他的一味迁就、容忍,恰恰是对其他孩子的不负责任,毕竟班上不止他一个学生。老师专门留出5分钟让他给全班同学表演,那其他孩子呢?当看客吗?其他的孩子会不会想:他表现那么差,老师却拿他当个宝,我是不是也可以“坏”一点,这样老师就会注意到我了。何况他珍惜这样的机会吗?他不断越界,讲鬼怪故事,讲成人笑话,当老师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时,他就会流泪,但谁又可以保证这泪不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洒下的“鳄鱼眼泪”呢?虽然他还是一个小学生,但已经是根“老油条”,“毒”已经侵蚀了他的五脏六腑。对于这个“中毒”很深的孩子,我认为重症还需猛药医。
  据说中药治病有一招叫“以毒攻毒”,对于某些恶性疾病,医生会在病人的药方里加上一味猛药,病人服用了后不但没死,反而奇迹般地康复了。
  教育讲究温情,讲究爱,难道医生以毒攻毒就不是一种爱吗?治疗讲究对症下药,胖大海没有毒,但一味给病人服用胖大海,那就有可能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贻误了病人的病情。
  对于这样一个不相信爱,或者说暂时不相信爱的孩子,给他再多的爱也是没作用的,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我认为木鹃子老师也可以尝试给他下一味猛药,暂时冷落他,“摔打”他,就如地上的一只篮球,你用眼神去捂热它,你狂奔过去抚摸它,你用炽热的语言 去安慰它,他能“蹦踺”一下跳起来吗?它需要的是摔打,摔打得越厉害,它就会弹跳得越高,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摔打”又何尝不是教育温情的一种体现。当然“摔打”时,不能谩骂他,不能动武力,更不要侮辱他的人格,要保持教育的底线。
  (冯华荣 浙江宁波镇海区獬浦中学)
  
  如何让孩子干涸的心田长出绿洲
  
  我们来分析这个小孩的情况以及木娟子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木娟子老师说,这个孩子“所有的跋扈,都真的不是与你作对,他只是要不守纪律,为了不守纪律而不守纪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孩子不是不守纪律,而是他不懂得纪律为何物,他没有纪律意识。也就是说,他的那些行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由此不难明白,这个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能力,之所以他每次被老师留下来,都要难过得流下眼泪,或者是躲在角落里,并不是他惭愧自己违纪,而是害怕和害羞,他担心老师不喜欢他了,小朋友小看他了。
  惯常情况来看,小孩子一般在三到四岁开始形成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认知能力,他开始知道什么行为可以讨得别人喜欢,什么行为会招来厌恶。到了学龄阶段,只要老师稍加规范,便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张扬,什么行为应该收敛,说话、做事基本上能分清场合。
  文中的捣蛋小孩好像根本分不清场合,也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自己没个准则。唯一能控制住他的,就是利用他的畏惧心理迫使他压抑自己,但他并不知道为何要压抑自己。
  “该说的话,我已经和他说过无数次了,我自己都厌倦了,也疲惫了,什么都不想说了。”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行为问题并非品质问题,所以道德说教毫无作用。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小组挣得荣誉,他努力地压制自己,表现得非常好。这说明,孩子是有上进心的,也是愿意做好的,所以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
  “他所在的小组背唱不出歌,无分可得,他就大为不满,在别的小组唱时,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学猫叫,以此来影响别组得分,整个教室乱作一团。”其实,这个时候不止这个孩子不满,小组落败,其他孩子也同样不满,不满心理在这个时候纯属正常,只是有的孩子心中不满,但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他,则用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木娟子老师和这个孩子接触了很长时间,应该了解他的脾性,所以,应该事先有针对性地定出规则,并且随时掌控着孩子的变化,然后用规则去约束他,想来后面的学狗叫学猫叫就不会发生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孩的行为认知能力形成时,应该是家庭教育出现了断层。所以,真正的根源还是在家庭。这需要木娟子老师作出进一步的努力,那就是走进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收集孩子的行为资料(从幼儿园开始,也可以更早一点,只要能收集到,都可以),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看孩子在何时形成了错误的行为认知方式。与孩子的抚养人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只有知道这一切,才能确定孩子身上的问题之源究竟来自哪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步,木娟子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必须别无选择地去接纳这个孩子,并且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然后返身回来爱自己的老师。师生之间只有形成真正的“互爱”关系,教育才会有用。只有老师获得了孩子的充分信任,这个孩子才会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也才能自然而然地将正确的行为认知理念渗透到孩子的心田,慢慢地。孩子干涸的心田就会长出绿洲。
  第三步,木娟子老师可以设法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比如写小纸条、聊QQ、写信。不说孩子在课堂上的情况,就说一些闲话,比如喜欢什么小动物啊,喜欢哪些运动啊,喜欢穿什么牌子的鞋啊等等。当孩子愿意与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就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前的种种疑惑都可以得到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第四步,木娟子老师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合起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最好由班主任扮黑脸,班主任老师出面做通其他孩子的工作,使用孤立的方法将这个捣蛋鬼冷冻起来。然后,木娟子老师出面当救世主。孩子,尤其是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当众人都对他冷眼以对的时候,谁对他热情一点,他便觉得那个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就会对那个人产生信任和依恋之情。有了这份感情基础,老师要渗透正确的东西给孩子,就比较容易了。
  不过,我始终认为,要想让孩子干涸的心田长出绿洲,就必须找出使心田干涸的根源,这就要从孩子的家庭入手。不论怎么说,父母改变,孩子才有可能改变。不论老师在学校做多大的努力,或者说老师的努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孩子一回到家,家长没有任何改变,那么老师的正面教育马上就会土崩瓦解。因此,改变这个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他的父母同行。
  (钟 杰 四川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其他文献
秦例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刚出教学楼,值周老师向我招手,告诉我班里有位女生放学排队不守纪律,大队辅导员批评她时,她还不服从管理……值周老师讲述的同时,我脑海中飞速闪过班里女生的影子,最后定格在小c身上。  小C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能说会道,工作能力强,我聘她为中队长。可是她优点很多,缺点也明显。家庭原因造成她性格倔强,缺乏自信,遇事就像一只小刺猬,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往往把别人刺伤。每
期刊
一    年近不惑的她,已在三尺讲台上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应算是一个老教师了。也许是因为时常和孩子们打交道,让她有着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按孩子们的说法,周老师的这双眼睛是会说话的。  这双眼睛也有流泪的时候。  那是1998年秋季的一个学期,她教五年级。学校转进来一个学生晓,因智力问题,同年级老师都怕影响班级成绩而不肯接收。校长找到她,说明了用意,她平静地说,那就到我班吧!晓文文静静的,不太会说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虽在“文革”中度过童年,却最懂得尊敬师长。我们的尊敬,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礼貌谦卑,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敬重。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敬”,有时恰恰是以“不敬”来表现的。我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老师的小动作,模仿老师的口头禅,给老师起外号,所有这些,使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有血有肉,能歌能哭,使老师成为我们一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哈三中的老师大多德才兼备,远近闻名。越有本事的人,往往越有性格。我在
期刊
在负笈苦读的寒窗岁月,是否有这样的一位或几位老师,他们可亲、可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你的前行点起一盏路灯,照亮曾经混沌青涩的时光,成为一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怀着饶有兴味的心情,为您精心搜集和整理了几位名人与老师的真实故事,以期唤起我们共同的温馨记忆,让尊师重教的传统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彩。    我和姓王的老师有缘,从小到大,遇到一批。  上学,第一个老师就姓王,女老师。那时全家被疏散到农
期刊
女儿的袜子    早上给女儿穿了一双黑色新丝袜,晚上回家她问我:“妈妈你买的啥袜子?你看看!”我看到她脚腕处的袜子破了一个大洞。后来女儿洗脚,我忽然看到脚腕处黑了一块,吓得我赶紧凑到跟前,问女儿:“是碰破的吗?碰到哪了?”女儿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怕别人看出我的袜子破了,就用黑笔把破的地方的肉给涂黑了。”  (一路有你 摘自班主任之友论坛)    抢饭碗    有一次和儿子在餐厅吃饭,我们坐在那里等
期刊
有句话说得真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的“本钱”是蛮不错的,将来会怎样咱不晓得,但三十多年来除了生娃娃住过院,还真没怎么跟医院打交道。  这要归功于运动——我的最爱!  小时候的我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记得在上学前班时参加全镇的60米跑步比赛荣获第一名,还奖了一件汗衫呢!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获得的奖励。可惜的是,那汗衫质量有限,洗了两水就破得不成样子,母亲只好把它当了抹布。  小学四年
期刊
酷老师的经典口误    1,数学老师招牌动作  数学老师招牌动作,举起两根手指,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学好数学关键就是三个字:‘多做练习’!”    2,不要肃静  记得当时在排练大合唱,总有同学交头接耳,气得班主任大吼一声:“不要肃静!”大家狂笑。    3,请大家把书翻到120块钱  我们语文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20块钱。”全班皆晕,后这位老师得绰号“财迷”,呵呵。    4,怪我翻脸不是
期刊
  
期刊
我一直弄不明白,工作多年的我,成家多年的我,做了多年父亲的我,居然和自己的父亲难以沟通。  八月十五,我特意从大商场买回月饼送给父母,心想: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尝尝好月饼也是应该的。饭桌上,父亲一边品尝月饼,一边问:“哪儿买的?”  “城里。”我用余光偷偷瞄了父亲一眼,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多少钱一斤?”  “嗯——三十块钱一斤,还——不算贵。”  “还不算贵?”父亲停住了,用筷子指着剩下的月饼,
期刊
曾问园艺师朋友:“究竟哪种植物最美?”他的回答耐人寻味: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以合适的位置,所有植物都是美丽的!”  我们的学生不就像大自然中的生命——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吗?有的像小树,正抽枝发芽;有的像小花,亭亭玉立:有的像小革,探头打量世界;还有的像荆棘,浑身带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凶势利导,引领他们成为最美的自己。因为,不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