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研究食品里的科学道理及学习如何解决食品工业技术难题的专业。但就因为“食品”二字,它便成了父母眼里的“厨师专业”和一些同学口中的“吃货专业”。但其实这个专业没那么简单,我们做美食,是为了开发产品;我们吃美食,是为了进行感官评价。而且“做”和“吃”绝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断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方式,帮助人们吃得更健康、更放心。
学习“食”光
我们的专业课程以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以工程学为桥梁,融合机械、农学及环境学,还涉及计算机科学,可谓是“全能专业”。大一、大二的我们遨游在化学的海洋,看到了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喝酒容易脸红;我们与微生物做伴,发现了豆豉发酵离不开霉菌;我们学会用AutoCAD,将点、线、面变成工厂的设计图……我们总有背不完的反应式,记不完的专有名词。再回首,才突然发现,其实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点滴中。
大三时,我们开始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战中。学习如何将面粉做成酥点、面包、蛋糕;如何将猪肉做成香肠、午餐肉;如何將水果制成糖水罐头、果干;等等。通过操作,我们会发现食品加工过程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如奶粉结块难溶,面团发黏以及罐头胀气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我们不只要制作食品,更要赋予食品美感,促进食品进步,传承食品文化。
食品也有情怀
为了拓展视野,更好地了解食品工业化生产,我们必然要深入食品生产线去历练。当然这不像课堂上制作美食那么简单快乐了,我们需要转身到食品制作的背后,去研究食品的营养价值、生产模式、改良配方等。比如我们要使用设计软件(如Minitab、Design-Expert等)对食品进行科学复配,高效、快捷地开发出食品改良配方;将产品的感官评定参数与理化指标结合,建立科学的数据预测模型,从而简化工艺流程、节约运作成本等。这些工作周而复始,难免枯燥,而对食品的情怀正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说课堂和工厂的实践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那么食品创意大赛便是我们小试牛刀的机会。以江南大学为例,我们学校每年举办的食品创意大赛非常多,比如“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光明杯”乳品创意大赛以及一些国际性食品创意大赛,等等。我曾经通过组建团队、撰写方案并设计产品,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产品定位到分工问题,再到成果署名顺序,我们团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发生过很多分歧,但从没有人说过放弃。我想这也是因为我们对食品的情怀吧。
造福大家的味蕾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专业,它创造的产品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如冷冻面团技术实现了连锁面包店现烤现卖的经营模式;给酸奶添加功能性乳酸菌,可使其具有排泄重金属的作用;成熟的保鲜技术打破了瓜果蔬菜生产的地域和季节限制……总之,食品科学与工程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饮食方式。
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了诸多成熟的大型食品企业,再加上创新型小企业异军突起(尤其是网红食品企业),众多跨国企业也逐步将研发重心转移至我国,食品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国内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优秀院校寥寥无几。因此,我们专业就业范围虽然比较窄,但专业对口的岗位也不在少数。本科毕业后,很多人选择进入食品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品控、产品供应链管理及销售等工作。而部分人也会选择进入机关单位,如食药局、海关检疫局等,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贡献力量。此外,学生深造比例也比较高,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科研所等就业的可能性较大。
作为基础民生行业,食品行业反而往往是薄利的,因而,从事食品行业注定是一个需要坚守与积累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美食、体味生活、感知社会,也能拥有一份旁人难以体会到的幸福感。在这个味蕾驱动消费的时代,我们有幸成为美食的研究者,愿大家都能享受美好的“食”光。
学习“食”光
我们的专业课程以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以工程学为桥梁,融合机械、农学及环境学,还涉及计算机科学,可谓是“全能专业”。大一、大二的我们遨游在化学的海洋,看到了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喝酒容易脸红;我们与微生物做伴,发现了豆豉发酵离不开霉菌;我们学会用AutoCAD,将点、线、面变成工厂的设计图……我们总有背不完的反应式,记不完的专有名词。再回首,才突然发现,其实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点滴中。
大三时,我们开始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战中。学习如何将面粉做成酥点、面包、蛋糕;如何将猪肉做成香肠、午餐肉;如何將水果制成糖水罐头、果干;等等。通过操作,我们会发现食品加工过程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如奶粉结块难溶,面团发黏以及罐头胀气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我们不只要制作食品,更要赋予食品美感,促进食品进步,传承食品文化。
食品也有情怀
为了拓展视野,更好地了解食品工业化生产,我们必然要深入食品生产线去历练。当然这不像课堂上制作美食那么简单快乐了,我们需要转身到食品制作的背后,去研究食品的营养价值、生产模式、改良配方等。比如我们要使用设计软件(如Minitab、Design-Expert等)对食品进行科学复配,高效、快捷地开发出食品改良配方;将产品的感官评定参数与理化指标结合,建立科学的数据预测模型,从而简化工艺流程、节约运作成本等。这些工作周而复始,难免枯燥,而对食品的情怀正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说课堂和工厂的实践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那么食品创意大赛便是我们小试牛刀的机会。以江南大学为例,我们学校每年举办的食品创意大赛非常多,比如“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光明杯”乳品创意大赛以及一些国际性食品创意大赛,等等。我曾经通过组建团队、撰写方案并设计产品,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产品定位到分工问题,再到成果署名顺序,我们团队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发生过很多分歧,但从没有人说过放弃。我想这也是因为我们对食品的情怀吧。
造福大家的味蕾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专业,它创造的产品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如冷冻面团技术实现了连锁面包店现烤现卖的经营模式;给酸奶添加功能性乳酸菌,可使其具有排泄重金属的作用;成熟的保鲜技术打破了瓜果蔬菜生产的地域和季节限制……总之,食品科学与工程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饮食方式。
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了诸多成熟的大型食品企业,再加上创新型小企业异军突起(尤其是网红食品企业),众多跨国企业也逐步将研发重心转移至我国,食品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国内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优秀院校寥寥无几。因此,我们专业就业范围虽然比较窄,但专业对口的岗位也不在少数。本科毕业后,很多人选择进入食品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品控、产品供应链管理及销售等工作。而部分人也会选择进入机关单位,如食药局、海关检疫局等,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贡献力量。此外,学生深造比例也比较高,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科研所等就业的可能性较大。
作为基础民生行业,食品行业反而往往是薄利的,因而,从事食品行业注定是一个需要坚守与积累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美食、体味生活、感知社会,也能拥有一份旁人难以体会到的幸福感。在这个味蕾驱动消费的时代,我们有幸成为美食的研究者,愿大家都能享受美好的“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