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内审带来了全新挑战。本文从高校内审信息化现状出发,浅析加快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策略,旨在全面推进内审信息化发展,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内审;信息化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促使高校内审机构便捷、高效地整合审计数据,提升审计效率;促使内审人员更加全面地把握审计对象,规避样本数量较少、以偏概全的审计风险;促使审计监督前移,对高校经济业务开展与管理实现全程监控;转型审计职能定位,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寻求在技术和手段上的新突破,搭建内审信息化一站式平台成为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内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内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高,意识淡薄
审计信息化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高校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内审工作相较于财务、人事、组织等其他管理工作来说起步较晚、发展也慢。以Z省为例,笔者了解到省内部分高校内审机构人员编制较少,新生力量严重不足,有的高校审计处尚未独立成处。部分高校的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层没有形到内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的观念。
2.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然而我国现有法律中关于这方面的条文比较少,相关制度很不健全。内审人员没有清晰的权责界限,如何做到系统定期维护、如何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都缺乏制度依据。审计人员在使用大数据时,不仅要验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还需要承担未能正确运用计算机审计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财务、人事等信息与内审信息不对称,使得内部审计信息收集、处理及其质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内审审计评价更加复杂。
3.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建立一站式信息化集成系统,无法实现智慧审计
现阶段高校财务部门、学工部门、采购部门、人事管理部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各系统也较为完备。但是无法实现数据协同与整合,内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取数和数据转换,还存在错误或者丢失的风险,无法实现智慧化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加工,更不能对风险问题进行智慧预警。以Z省S学校为例,在2020年年末对全校财务、科研、招生就业、采购、继续教育、基建等19个系统进行全面摸排,发现存在极个别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
4.高校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高校内审工作开展较晚,内审人员通常采用比较单一的审计方式开展工作,缺乏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内审人员對计算机技术方面并没有深入的学习。在S校,专职审计人员中均具备财务相关背景,但是没有计算机专业,鲜有接受信息化培训的机会,人事处也未建立审计信息化考核机制、审计信息化激励机制等,高校内审人员缺乏提升综合素质的渠道和源动力。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缺失,造成很多审计人员无法运用多维分析、交叉比对等技术及时发现隐藏在财务数据背后的问题和线索,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5.内部审计数据分析不全面
从现实情况来看,Z省S校现阶段的内部审计侧重对各部门学院的经济效益、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业务合规性等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账务、采购、会议记录、党的政策路线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此来确定部门学院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并以此作为依据开展审计业务,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所获得数据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也没有进行后续的分析与预测,对于所获得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无法使数据价值最大化。
二、加快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信息收集与整理耗时明显缩短,提高数据利用率,更好地监控高校经济活动,提升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与审计评价的严谨性。现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高校管理层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优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优先对内审信息化建设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内审人员也要主动地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由财务审计逐步向业务全流程审计的转变。
2.完善审计制度,保障内审信息化发展
加快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首要条件是制度支持,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关于计算机审计政策法规,再根据高校内审的工作实际,打造高校版的计算机审计相关制度。在201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直属高校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20年Z省要求建立公办高校审计数据报送机制。内审信息化建设一直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高校各部门在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提升审计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能力,从而建立起属于高校自己的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任重而道远。
3.科学规划内审系统,建立和优化信息化基础平台
高校需要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信息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让实时审计和全过程审计成为可能。首先,高校网络信息办公室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确保实现内审人员便捷、完整地获取审计对象相关信息这一目标。各系统对接时可采取唯一字段检索等方式,确保各系统至少有一个相同字段。其次,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标准要统一。各子系统根据工作需要适当新增新的功能模块,对于关键词段必须采集,个性化的字段给予保留,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快数据互通;最后,需要定期对数据集成系统进行维护,数据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
4.加强内部综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审信息化的完善,核心在人。内审人员需要掌握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各高校开设的审计专业着眼于综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补充审计队伍后备力量。高校内审部门应不断提升内审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培训与考核机制,尤其要注重内审人员在信息化技能上的培训与考核。围绕内审信息化定制各类业务培训,结合实际案例,加强保密教育工作。
5.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信息化分析团队,有效开展数据分析
现阶段,高校内审分析工作主要是在审计项目开始后,由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完成的。这种做法效率较低,缺少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关联分析。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专业的分析团队,获取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基础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的前沿理念和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政策和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皓.浅析“大数据”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影响.审计,2016(9)
[2]刘敏.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经营者,2020第34卷第22期
[3]刘子萱.浅谈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第23卷16期
作者简介:徐丽(1984.10-),女,汉,湖北黄梅人,浙江师范大学审计处,科员,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审计处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4)
关键词:高校;内审;信息化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促使高校内审机构便捷、高效地整合审计数据,提升审计效率;促使内审人员更加全面地把握审计对象,规避样本数量较少、以偏概全的审计风险;促使审计监督前移,对高校经济业务开展与管理实现全程监控;转型审计职能定位,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寻求在技术和手段上的新突破,搭建内审信息化一站式平台成为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内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内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高,意识淡薄
审计信息化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高校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内审工作相较于财务、人事、组织等其他管理工作来说起步较晚、发展也慢。以Z省为例,笔者了解到省内部分高校内审机构人员编制较少,新生力量严重不足,有的高校审计处尚未独立成处。部分高校的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层没有形到内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的观念。
2.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然而我国现有法律中关于这方面的条文比较少,相关制度很不健全。内审人员没有清晰的权责界限,如何做到系统定期维护、如何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都缺乏制度依据。审计人员在使用大数据时,不仅要验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还需要承担未能正确运用计算机审计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财务、人事等信息与内审信息不对称,使得内部审计信息收集、处理及其质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内审审计评价更加复杂。
3.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建立一站式信息化集成系统,无法实现智慧审计
现阶段高校财务部门、学工部门、采购部门、人事管理部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各系统也较为完备。但是无法实现数据协同与整合,内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取数和数据转换,还存在错误或者丢失的风险,无法实现智慧化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加工,更不能对风险问题进行智慧预警。以Z省S学校为例,在2020年年末对全校财务、科研、招生就业、采购、继续教育、基建等19个系统进行全面摸排,发现存在极个别系统尚未建立的情况。
4.高校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高校内审工作开展较晚,内审人员通常采用比较单一的审计方式开展工作,缺乏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内审人员對计算机技术方面并没有深入的学习。在S校,专职审计人员中均具备财务相关背景,但是没有计算机专业,鲜有接受信息化培训的机会,人事处也未建立审计信息化考核机制、审计信息化激励机制等,高校内审人员缺乏提升综合素质的渠道和源动力。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缺失,造成很多审计人员无法运用多维分析、交叉比对等技术及时发现隐藏在财务数据背后的问题和线索,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5.内部审计数据分析不全面
从现实情况来看,Z省S校现阶段的内部审计侧重对各部门学院的经济效益、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业务合规性等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账务、采购、会议记录、党的政策路线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此来确定部门学院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并以此作为依据开展审计业务,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所获得数据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也没有进行后续的分析与预测,对于所获得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无法使数据价值最大化。
二、加快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信息收集与整理耗时明显缩短,提高数据利用率,更好地监控高校经济活动,提升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与审计评价的严谨性。现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高校管理层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优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优先对内审信息化建设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内审人员也要主动地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由财务审计逐步向业务全流程审计的转变。
2.完善审计制度,保障内审信息化发展
加快推进内审信息化建设首要条件是制度支持,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关于计算机审计政策法规,再根据高校内审的工作实际,打造高校版的计算机审计相关制度。在2017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直属高校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20年Z省要求建立公办高校审计数据报送机制。内审信息化建设一直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高校各部门在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提升审计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能力,从而建立起属于高校自己的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任重而道远。
3.科学规划内审系统,建立和优化信息化基础平台
高校需要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信息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让实时审计和全过程审计成为可能。首先,高校网络信息办公室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确保实现内审人员便捷、完整地获取审计对象相关信息这一目标。各系统对接时可采取唯一字段检索等方式,确保各系统至少有一个相同字段。其次,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标准要统一。各子系统根据工作需要适当新增新的功能模块,对于关键词段必须采集,个性化的字段给予保留,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快数据互通;最后,需要定期对数据集成系统进行维护,数据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
4.加强内部综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智力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审信息化的完善,核心在人。内审人员需要掌握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各高校开设的审计专业着眼于综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补充审计队伍后备力量。高校内审部门应不断提升内审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培训与考核机制,尤其要注重内审人员在信息化技能上的培训与考核。围绕内审信息化定制各类业务培训,结合实际案例,加强保密教育工作。
5.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信息化分析团队,有效开展数据分析
现阶段,高校内审分析工作主要是在审计项目开始后,由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时完成的。这种做法效率较低,缺少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关联分析。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同时应该建立起专业的分析团队,获取尽可能全面、详尽的基础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的前沿理念和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开展数据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政策和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皓.浅析“大数据”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影响.审计,2016(9)
[2]刘敏.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经营者,2020第34卷第22期
[3]刘子萱.浅谈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第23卷16期
作者简介:徐丽(1984.10-),女,汉,湖北黄梅人,浙江师范大学审计处,科员,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审计处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