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们都很爱上美术课,可是实际上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作业的完成度却不高。尤其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作业,每每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开开心心,忙忙碌碌地做着作业,但是到了交作业的时候,交上来的看起来比较像样的作业只有几份。大部分学生交作业的方式,要么随便涂抹两笔就算完成,要么干脆临摹一份算数,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作业做得不好看,一撕了之,干脆不交了。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美术,提高美术修养,是很不利的。问学生:为什么不做作业呢?学生回答:太难啦!老师,我不会!美术课是为什么而上的呢?学生为什么会做不出作业呢?
平常的教学中,虽然也有思考,但是,日常教学中的思考往往因为繁忙的教学任务而流于表面。这次参加乐清市美术优质课评比,让我有机会真正沉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美术作业很难吗?设计·应用的作业很难吗?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呢?非常巧合的是,这次的比赛选题范围限定在设计·应用领域。
在这次的比赛中,我选择了《青春风采》作为上课的选题。服装设计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也是非常陌生的领域。熟悉是因为每天都要穿着衣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么样搭配好衣服,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帅气是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关心的问题;陌生则是因为,虽然怎样搭配衣服是每个人天然就会的本领,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将自己对着装的体会延伸到服装设计中去,上升到理论的水平上去。
教师的教学,不能够理想化。如果盲目地按照教参的教学设计和要求上课,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那么注定会失败的。
上课就是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被总结出来,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能被应用到学习中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形成新的知识、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节课大概也可以算成功了。所以,上课之前,应该确定的是,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美术作业难度相对小学确实加大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美术课的趣味性也大大地减少了,这不仅是美术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同样,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加,学习变得“枯燥”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对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初中阶段,每一学期都有一部分设计·应用方面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阶要求的。作业的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较广的知识面。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恰恰是他们的软肋。农村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资源紧缺,使学生没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而美术作业动辄要求学生这样那样。这使得他们面对美术作业的要求时,变得不知所措。
(1)基础薄弱,导致作业呈现效果不理想。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也相对较少,不像城市中的学生可以参加少年宫等各种培训。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也不能参加昂贵的兴趣班、培训班。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到初中学习阶段时,造型能力普遍偏差,部分学生的能力甚至不如小学低段的学生。而不能够随意指挥自己手中的画笔,也是这些学生发挥创意并将创意较好地呈现出来的障碍。在课堂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口头的创意中,往往非常有新意,极富创意。但是一旦到了落实到纸面或者是实际操作时,作业的效果就差强人意了,原因就是学生所说的:不会画!
(2)缺少体验,导致视野狭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但是通过电脑屏幕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间接体验。更何况许多学生并不能拥有可以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总体而言,农村学生相对城市或者城镇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学习资源是非常少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都是太遥远的东西,各种艺术展览更是学生无缘接触的。即使是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艺术方面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村学生的眼界相对而言变得狭小。他们学习绘画的机会也少,练习的机会也少。不能浸淫在艺术的氛围中,没有广阔的视野,怎么能要求学生的创意富有新意呢?
(3)缺少合作意识,不能有效地扬长补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难免存在落后的现象。教学中,“教”多于“学”,学生往往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什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美术作业中往往要求学生有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农村学生的软肋,思维活跃的学生并不一定是那个最能干的学生。他可能很有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够实践出来,而会画画的学生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想法。在学习中,学习的方法比较单一,使得他们不习惯于互相合作,也不擅长于互相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美术作业不是他们不喜欢做,而是这些对他们而言比较难。作业的难度超过了他们能够完成的这个“度”,自然是打击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大棒。所以,作业的难度一定要适度。
比赛中,我选择的课题是浙美版16册《青春风采》。这一课的学习建议是设计一套服装,可以用各种方法比如用钢笔、彩色铅笔或剪贴的方法操作。
(1)降低作业完成难度。这节课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难点在哪里呢?是色彩搭配?款式设计?恰恰都不是,而是模特的绘制。从课本呈现的学生作业范例来看,很显然也是有模特形象的服装设计的效果更好一点。课堂中教师示范的作品也往往是有模特形象配合的。这就使得学生陷入两难的境地:很多学生画不好模特,哪怕是简单地表现出人体比例。试想,哪一位服装设计师画出来的模特是歪歪扭扭的呢?再好的服装创意,到了奇怪的人体上也会变得黯然失色吧!然而,一节课中,能给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也不过是二十多分钟,学生既要有创意,又要能够及时地把创意在作业中展现出来,这实在是够难的。所以,在备课之初,我就准备了几张人体模特的图,复印好了给学生做作业,这样学生能够直接在模特身上进行创意发挥。这样即使是最不会画画的学生也能顺着人体曲线,描出条裙子来。
(2)提供创意的渠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作为教师就有义务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窗口,有针对性地展示。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够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创意来源,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在课件开头,设置了大量古今服装款式的图片在课间课前准备的时候循环播放,因为这些服装的款式对学生而言比较新奇,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也成了无意识注意力,能够为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灵感来源。在作业的创作手法上,针对学生手绘能力不一的情况,我在教学示范中,给学生展示了利用撕纸、剪纸等手法进行创作的方法。在作业点评、展示的时候,作业最精彩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很不会画的学生。
(3)排排坐变团团坐,创造合作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擅长合作呢?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出现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讨论问题,完成作业的情形。完成情况怎样呢?通常在老师一声令下的时候,总有那么些同学,头也不抬,身体也不转,就那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自己不属于任何小组。而有的因为人数关系单独坐的同学则更尴尬,因为前面的同学刚好组成一个小组,他就落了单,往前凑也不好意思,再找个人又距离遥远,反而要教师好一阵调解。个人觉得,这跟教室的座位编排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是排排坐,天然地形成一个个小范围的个人领域,每个同学看到的是同桌的侧脸和前桌的背影,讨论就不方便。既然排排坐不好,那就改成团团坐吧。所以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指挥学生将课桌摆成6张一组,这样,6位同学团团坐好,在上课铃一响,他们就能成为一个六人的合作小组,而不是在老师要求合作的时候才合作的临时小团体。
这也不是个人原创,而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例子给我的灵感。事实证明,这样的围坐方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帮助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碰到疑难就不必大动干戈前后左右地找人帮忙了。
当然,这次尝试中还是有很多的瑕疵,比如作业的设计上,还略显粗糙,仍然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作业觉得难做;所有的小组,都是简单地按就近原则组成的小组,所以,每个小组的实力并不平均。如果能够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和组合,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早日成才。
平常的教学中,虽然也有思考,但是,日常教学中的思考往往因为繁忙的教学任务而流于表面。这次参加乐清市美术优质课评比,让我有机会真正沉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美术作业很难吗?设计·应用的作业很难吗?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呢?非常巧合的是,这次的比赛选题范围限定在设计·应用领域。
在这次的比赛中,我选择了《青春风采》作为上课的选题。服装设计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也是非常陌生的领域。熟悉是因为每天都要穿着衣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么样搭配好衣服,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帅气是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关心的问题;陌生则是因为,虽然怎样搭配衣服是每个人天然就会的本领,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将自己对着装的体会延伸到服装设计中去,上升到理论的水平上去。
教师的教学,不能够理想化。如果盲目地按照教参的教学设计和要求上课,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那么注定会失败的。
上课就是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被总结出来,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能被应用到学习中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形成新的知识、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节课大概也可以算成功了。所以,上课之前,应该确定的是,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美术作业难度相对小学确实加大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美术课的趣味性也大大地减少了,这不仅是美术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同样,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加,学习变得“枯燥”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对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初中阶段,每一学期都有一部分设计·应用方面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阶要求的。作业的内容往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较广的知识面。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恰恰是他们的软肋。农村学生没有城市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资源紧缺,使学生没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而美术作业动辄要求学生这样那样。这使得他们面对美术作业的要求时,变得不知所措。
(1)基础薄弱,导致作业呈现效果不理想。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也相对较少,不像城市中的学生可以参加少年宫等各种培训。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也不能参加昂贵的兴趣班、培训班。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到初中学习阶段时,造型能力普遍偏差,部分学生的能力甚至不如小学低段的学生。而不能够随意指挥自己手中的画笔,也是这些学生发挥创意并将创意较好地呈现出来的障碍。在课堂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口头的创意中,往往非常有新意,极富创意。但是一旦到了落实到纸面或者是实际操作时,作业的效果就差强人意了,原因就是学生所说的:不会画!
(2)缺少体验,导致视野狭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但是通过电脑屏幕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间接体验。更何况许多学生并不能拥有可以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总体而言,农村学生相对城市或者城镇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学习资源是非常少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都是太遥远的东西,各种艺术展览更是学生无缘接触的。即使是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艺术方面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村学生的眼界相对而言变得狭小。他们学习绘画的机会也少,练习的机会也少。不能浸淫在艺术的氛围中,没有广阔的视野,怎么能要求学生的创意富有新意呢?
(3)缺少合作意识,不能有效地扬长补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难免存在落后的现象。教学中,“教”多于“学”,学生往往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什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美术作业中往往要求学生有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农村学生的软肋,思维活跃的学生并不一定是那个最能干的学生。他可能很有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够实践出来,而会画画的学生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想法。在学习中,学习的方法比较单一,使得他们不习惯于互相合作,也不擅长于互相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美术作业不是他们不喜欢做,而是这些对他们而言比较难。作业的难度超过了他们能够完成的这个“度”,自然是打击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大棒。所以,作业的难度一定要适度。
比赛中,我选择的课题是浙美版16册《青春风采》。这一课的学习建议是设计一套服装,可以用各种方法比如用钢笔、彩色铅笔或剪贴的方法操作。
(1)降低作业完成难度。这节课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难点在哪里呢?是色彩搭配?款式设计?恰恰都不是,而是模特的绘制。从课本呈现的学生作业范例来看,很显然也是有模特形象的服装设计的效果更好一点。课堂中教师示范的作品也往往是有模特形象配合的。这就使得学生陷入两难的境地:很多学生画不好模特,哪怕是简单地表现出人体比例。试想,哪一位服装设计师画出来的模特是歪歪扭扭的呢?再好的服装创意,到了奇怪的人体上也会变得黯然失色吧!然而,一节课中,能给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也不过是二十多分钟,学生既要有创意,又要能够及时地把创意在作业中展现出来,这实在是够难的。所以,在备课之初,我就准备了几张人体模特的图,复印好了给学生做作业,这样学生能够直接在模特身上进行创意发挥。这样即使是最不会画画的学生也能顺着人体曲线,描出条裙子来。
(2)提供创意的渠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作为教师就有义务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窗口,有针对性地展示。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够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创意来源,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在课件开头,设置了大量古今服装款式的图片在课间课前准备的时候循环播放,因为这些服装的款式对学生而言比较新奇,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也成了无意识注意力,能够为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灵感来源。在作业的创作手法上,针对学生手绘能力不一的情况,我在教学示范中,给学生展示了利用撕纸、剪纸等手法进行创作的方法。在作业点评、展示的时候,作业最精彩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很不会画的学生。
(3)排排坐变团团坐,创造合作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擅长合作呢?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出现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讨论问题,完成作业的情形。完成情况怎样呢?通常在老师一声令下的时候,总有那么些同学,头也不抬,身体也不转,就那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自己不属于任何小组。而有的因为人数关系单独坐的同学则更尴尬,因为前面的同学刚好组成一个小组,他就落了单,往前凑也不好意思,再找个人又距离遥远,反而要教师好一阵调解。个人觉得,这跟教室的座位编排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是排排坐,天然地形成一个个小范围的个人领域,每个同学看到的是同桌的侧脸和前桌的背影,讨论就不方便。既然排排坐不好,那就改成团团坐吧。所以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指挥学生将课桌摆成6张一组,这样,6位同学团团坐好,在上课铃一响,他们就能成为一个六人的合作小组,而不是在老师要求合作的时候才合作的临时小团体。
这也不是个人原创,而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例子给我的灵感。事实证明,这样的围坐方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帮助的。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碰到疑难就不必大动干戈前后左右地找人帮忙了。
当然,这次尝试中还是有很多的瑕疵,比如作业的设计上,还略显粗糙,仍然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作业觉得难做;所有的小组,都是简单地按就近原则组成的小组,所以,每个小组的实力并不平均。如果能够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和组合,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