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 辨伪求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伽利略25岁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敢于挑战人人信奉的亚里士多德,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课文人文性角度看,它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课文工具性角度看,它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表达方法,又使本文成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范本。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实验求证,导入课文
  1?郾课件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个人物进行介绍。(突出他们的“伟大”、“著名”。)
  2?郾课件出示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和伽利略的话“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1)师:请自由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2)师:两个伟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这么大的分歧,究竟谁对谁错呢?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郾现场实验求证。教师拿出两个重量不一的铁球,指名两到三个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实验结果。
  4?郾师根据实验结果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设计意图:由图导入,推介人物,在呈现与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中揭示课题,简洁自然。)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初识人物
  1?郾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郾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情?
  3?郾再读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整理课文写作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4?郾整体感知文本,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5?郾初识伽利略。
  (1)找出课文中人们对伽利略评价的语句进行勾画,读一读,并思考:在这些语句中,哪几个词集中体现了人们的评价。
  (2)初步理解“胆大妄为”、“固执”这两个评价伽利略的关键词。
  (3)师:你们认为人们评价得对吗?下面就让我们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深入学习课文,看看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伽利略。
  (设计意图:认识人物多是从感知入手。本环节通过自由读、默读、读相关段落等手段,让学生在充分初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为后面正确认识伽利略做好铺垫。)
  三、精读文本,品词抓句,感悟形象
  (一)紧扣“胆大妄为”,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郾研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读文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交流互动。
  (3)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
  a.出示句子:“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b.读读这句话,想想: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意思?
  c.用抓关键词、课件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d.师: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师:伽利略如此大胆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5)拓展补充:出示布鲁诺因反对“地心说”,坚持“日心说”,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面临的生命危险,体会他为了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6)相机进行说话练习,加深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说话练习:“伽利略如果____,就会____;但是,如果____,就会____。最终,他选择了____。”
  2?郾研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伽利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读文勾画出描写伽利略“妄为”的语句。
  (2)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3)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伽利略在“反复试验”中体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a.提问: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b.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c.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呢?(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胆大妄为”,反复敲打,含英咀华,于品词析句、换词比较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伽利略的认识。)
  (二)品读“固执”,感悟伽利略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
  1?郾品读第五、六自然段,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1)出示句子:“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创设情境,感受“固执”: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伽利略”用课文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
  2?郾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呢?(不屑一顾、冷嘲热讽、嗤之以鼻等。)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会有什么表现?
  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______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______;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______。”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固执”一词进行咀嚼品味,让学生于想象中感受伽利略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同时嚼出了词语的语文味,品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回顾,正确评价伽利略。
  师: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真正代表的应该是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呢?
  (设计意图:与前文结合,形成对伽利略的正确认识。)
  四、揭示文旨,品味交流,领悟启示
  1?郾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郾句式比较。
  比较一: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比较,水到渠成地揭示文旨,让学生思考: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
其他文献
教材简介:《科利亚的木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本文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故事的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讲的是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10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后战争结束,科利亚回到家里,
期刊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专业化成长毕竟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其核心因素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体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那么,对于教师个体来说,要想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该让什么来“给力”呢?  一、让心灵诗意地栖居教育——让认知来给力  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工作需要人,而是因为人都需要工作。一方面,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
期刊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确立了数学思想渗透和培养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内容,忽视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数学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生成的同时,更
期刊
美国一位汉学家说,中国的敌人永远不是资本主义,而是骨头里的封建君臣思想!还别不服气,国人心中的那点小九九,向来并无多大变化:辜鸿铭出席北京大学聘任教师仪式时,拖着一条辫子,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却不羞不恼,先问了学生一句:“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说完一转身,背对着台下学生,大声说:“请诸公尽兴欣赏。”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期刊
“确定位置”一课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准确定位,将“以生定教”、“顺学巧导”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下面摘录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评析,以飨读者。  片断一:  一、创设情境,以生定教,让课堂“活”起来  课件出示指向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面有什么?  生:有“北”字,表示在地图上,上面是“北”的方向,箭头叫指向标。  师:在这幅地图上,上面是北方,其他三个方向你知道吗?还有另外的这四个方向
期刊
小学语文各册教科书均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领悟诗情?现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交代创作背景,领悟诗情  古诗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环境。有的诗人因统治者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其诗作表现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之感;有的诗人因羁旅异乡,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诗人因心情舒畅、愉悦,所写的诗,充满欢快、奔放的气息……因此,教学古诗,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大致了解
期刊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形成数学概念、探讨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由于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很难作为考试内容,所以不少老师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对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把握不准、指导方法欠缺,因此,“数学思想”这一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落实。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渗透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呢?  一、把握渗透数学思想的原则 
期刊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许多老师对精读理解和熟读运用比较重视,而对初读感知却重视不够,往往只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就匆匆忙忙地开讲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甚至连“拦路虎”都未扫除,何谈精读理解和熟读运用?因此,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一再强调,要“充分感知,延迟开讲”,“不读熟课文不开讲”。那么,究竟怎样让初读扎实起来呢,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的“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笔者在自己所教的班(三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取得可喜的成绩。下面以绘本读物《我爸爸》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走近绘本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我爸爸》,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是想象作文《假如我会变》,要求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由大胆地进行想象,创编故事,充分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一、谈话导入,激发幻想“热情”  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西游记》中孙悟空非常熟悉。同时,也看过很多动画片,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奥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