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游客对黄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r——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来源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入境游客的角度出发,以发布在TripAdvisor网站上关于黄山风景区的外文游记为数据源,基于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情感”三维模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从认知、情感、整体三个维度探讨入境游客对黄山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发现:入境游客对黄山的认知形象集中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和旅游印象4个方面;风景壮观、攀爬活动、交通便捷、设施齐全等10个因素构成了黄山情感形象的积极感知,消极感知则主要来源于“旅游团扬声器声音大”“旅游人数过多”“英文路标不明晰”等;游客对黄山整体旅游形象的正面节点占比较大,但仍存在中评甚至差评.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歌曲时,我立刻就从脑海中浮现出1995年8月,我在新疆葡萄成熟、瓜果飘香的时节,采访“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情景来.
期刊
收到作家高维生兄寄来的新著《归去来兮陶渊明》很长时间了,这期间,我除了读些其他杂著,写些兴之所至的小诗与短文,能够置于床畔且给我以心灵抚慰的,就是这本不厚的小书.说句老实话,在阅读之前,我是没有下笔写些读后的想法的,缘由无它,一则元亮先生是我心底追慕的先贤,二则维生是我的兄长和老友,他的文字我是熟悉的,他内心的明澈之慨我也是了然的.也就是说,读好友写自己倾慕的先哲,是一件十分安静与愉快的事儿,是否有必要写些自己的感受,在我看来,似乎并不显得有多么的迫切与重要了.而在断断续续阅读这册小书的过程中,心中终会次
期刊
期刊
春秋时期,函谷关关令尹喜诚挚而盛情邀请老子著书,遂有五千言之《道德经》流传于世,这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与此同时,尹喜也自著《关尹子》九篇.由于种种原因,宋元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今本《关尹子》系后人伪托.笔者以为,仅凭隋唐史书经籍志没有著录而判定为伪书,此等做法证据不足.实际上,在道家中有秘传经书的盟约,《关尹子》也属于秘传文本之一.正如《道德经》等诸多先秦道家文献一样,《关尹子》作为道学之秘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看,此书也是别具特色的.深入研读该书,就会发现深邃的生命意识贯注于其中,这种生命意识通
继2003年SARS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揭示了突发危机事件对于旅游业的巨大影响.在线旅游企业(OTA)是旅游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机制,不仅有助于企业相关策略的制定,更有助于缩短旅游恢复期.以携程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构建了OTA企业应对突发旅游危机事件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情景模拟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于OT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OTA企业可行的反应策略.
在我提笔之前,我始终在想着谢健健是个怎样的人.我与他见过,有过一面之缘,彼此间聊得少,没有微信上那样侃谈.他发来《梅雨潮信》诗集电子版给我,希望我写一两句.当然,我应该要写.
期刊
近20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学者们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话语体系、教育文本、教育仪式等基本范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题目标、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特色、教育模式、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主要围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定位和历史分期等问题展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开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
国际人权概念的变革表明,现代人权观念有着浓烈的西方色彩,并不具有实质上的普遍性.冷战结束后,部分西方国家推行的“人权外交”政策,加大了对现代人权概念的争议,并使得国际人权事业发展陷入瓶颈.尽管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人权话语权却长久处于弱势地位.构建中国人权话语权应从分析人权变革、探寻发展瓶颈出发,探寻增强当代人权的普遍性的方法,为进一步完善人权概念做出贡献.
教育者倾向于将对分课堂视为祛除课堂教学弊病的解药.但对分课堂实际上强化了教育不公平,对底层子弟造成学业成就与身心健康的双重伤害,却似为毒药.教师精讲知识,产生文化资本锲合度问题,导致底层子弟学业成就不优;同辈群体社会比较加之教师语言评价导致底层子弟身心伤害;课程成绩将学业、身心伤害固定,最终导致底层子弟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教师和学生应关注对分课堂再生产的运行机制.
不知道是第几次打开《牵着心海的湖岸线》这本来自新疆的散文自选集,不自觉翻到《牵着心海的湖岸线》一文,作者在讲述了横渡博斯腾湖,深情地与博湖约定相见的故事后,笔锋一转,写起了探访路上遇见的胡杨.rn“我在一片河水远去的沙漠,看到了胡杨之死.那样惨烈,那样难忍.一大片站立和倒下的胡杨,像一尊尊顽强不屈的雕塑.枝叶没有了,树皮剥落了,躯干残裂了,还原成一具具剥去肉身的骨骼,坦露出各自生前身后的故事……水是生命之源,在塔里木盆地,水的流向,决定生命的走向;有多少水,决定有多少生命.是水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改变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