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树菊最令人津津乐道之处,是在她的单纯与慷慨。单纯,使她的慷慨令人惊艳;慷慨,使她的单纯发人深省。
陈树菊是台湾一个默默无闻的卖菜小贩,却也是一名真正意义的平民慈善家。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超过1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3万元)的款项被她捐到需要的人手上。
2010年5月,她和奥巴马、乔布斯、李彦宏、卡梅隆一起赫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和姚明、成龙等48人,一起登上了《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读者文摘》2010年亚洲英雄榜,她也霸气在列;连BBC都难以置信,称她为世界上最不像慈善家的慈善家,最朴实的慈善家。
陈树菊的前半生,尝尽了人间的贫穷和冷暖。小学辍学后扛下一家七口人的重担,她拼了命发了疯地赚钱,自己舍不得花,却大笔大笔地捐掉!这样“匪夷所思”的慷慨,听起来好像“圣人”一般不真实。可是追溯她每一个善举背后,都有着一段心酸至极的故事……
“我这一生穷怕了”
陈树菊出生于1951年,是台湾台东一户穷人家的孩子。父母靠摆摊卖菜维生,抚养着六个孩子。
13岁那年,人生的厄运第一次降临。那时陈树菊刚刚小学毕业,妈妈因为难产,家里一时又凑不齐手术的钱,和没来得及出世的弟弟一起去世了。
在医院看到妈妈惨死的一刹那,陈树菊的童年结束了,也对钱的重要性和世态的炎凉,有了第一次深刻的理解。
以后陈树菊再没上过学。她接下菜摊,扛起养家的大梁。
后来的许多年里,她的生活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卖菜、烧饭、洗衣、照顾弟妹……那时,他们每天只能喝稀饭,有时怕弟弟们不够吃,她米汤都不喝。
19岁那年,厄运再次降临……11岁的小弟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身体瘦得像皮包骨,肚子却鼓胀得像气球一样。后来,小学的老师发动全校募捐筹了一笔钱,才把小弟送去了台大医院。可惜已回天无力,没几天小弟就走了……
陈树菊的心如刀割一般,那一刻她发誓:要赚很多很多钱!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和这个家!
“靠聪明,更靠拼命”
陈树菊身高只有1米39,从13岁开始卖菜,她是台东中央市场年纪最小的摊贩,脑袋瓜却比谁都灵活。
从前爸爸只卖四样菜,陈树菊就增加菜的种类,不厌其烦地整理、分类、包装,还在下面细心地垫了宝特瓶码好。整个市場上,她的菜是最新鲜、卖相最好的。渐渐的,别家没有的菜她这里都能买到!
陈树菊卖菜有一套原则,做生意要讲信用。说要给你最好的东西,就会给你最好的。她说,“还有看人和看生意,才能抓住机会。”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走到摊前,拿起一把韭菜花问她价格。陈树菊看着这个年轻人,打量他的神情、仪表和气质,应该是军人。军人来买菜,那大概就是部队的采买,量绝对不小,即使利薄,也比一般赚得多。既然如此,报价绝对不能高。于是报了一个近乎本钱的价格。
不出所料,这个年轻人的确是部队采买,听到低价就下了一个大单。就因为这把韭菜花的判断,这家客户为陈树菊带来了一个月三四百万的营业额。口口相传,生意越做越多,台东知名的饭店也成为陈树菊的客户。
一年之中,陈树菊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别的摊位下午五六点就收摊了,她却一天天延迟营业时间,后来竟一直开到半夜,堪比24小时便利店!
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陈树菊产生了脊椎侧弯、静脉曲张的症状。可她还是坚持每天驼着背、一瘸一拐地搬运蔬菜。
小弟去世后,她就开始吃素了。吃得也很简单,白米饭拌酱油就搞定。
她睡得也少。为了让自己不贪睡,她从来不睡床。一开始睡地板,后来睡长条板凳,还练出了一身抓凳腿睡不摔倒的本领。
后来,她去了美国领奖,住进豪华大酒店,依然只睡地板不睡床……
“欠人的,要回报”
人走到穷途末路,在最无助之时伸手拉你一把的人,是永世不能忘的恩情。陈树菊渐渐有了积蓄,但是多年的节省,让她变得不爱花钱,也不会花钱了。但她明白一点,“欠人的,就是要还。”
她在自传中回忆道,“3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常来跟我买菜,有一次,他注意到我的手怪怪的,于是要我把手给他看。他看过后,说可以帮我开刀、动手术。”
“最好的一点是,开刀不用钱,免费!”历经没钱看病丧失两位至亲的陈树菊,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她觉得,只是因为买菜认识,就要帮她治病,这个人心肠太好了。
这个美国人叫傅约翰,1969年举家来到资源缺乏的台东,创立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先是帮助小儿麻痹的儿童走出阴影,随着台湾医疗条件的进步,开始收容遭受家庭变故、缺少照顾的有身心障碍的小朋友。
傅约翰成了陈树菊的榜样。她决定帮助阿尼色弗的小朋友。陈树菊打听到一个月1000元就可以认养一个贫孤病童。她算了算,一天攒100元,一个月就是3000元,可以认养三个小孩。
自幼家贫的陈树菊养成了极为节省的习惯,一天所有开销也不到100元。刚开始也很心疼。后来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去算,每天把100元放在铁罐里,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
就这样,陈树菊悄悄捐助了许多年。如今她认养的孩子,有的已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有一度,儿童之家差点办不下去,她一下子又拿出100万元,把院长感动到无语凝噎!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是陈树菊借来的。
那时,她手上刚好有100万元,但没想到在捐赠前被人卷跑了。好强的陈树菊认为,已经答应人家要捐的钱,一定要拿出来,不能因此而失信。于是便咬牙向朋友借了100万元捐赠出去。
这正是陈树菊的最难得之处——命运待她似乎并不友善,种种不公,种种悲痛积郁在心。但她并没有怨怼这个世界,相反,对那些伸手拉自己一把的人,感念在怀,须臾不忘。 2000年,陈树菊拿出100万元,在母校仁爱小学成立一个“急难救助金”,帮助需要紧急救助的孩子和家庭。她说,“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每个人的用钱方法也不一样,有人喜欢买一辆宾士来开,觉得很拉风。但我会想,钱拿去玩了,就没有了,很可惜,还不如捐出来。”陈树菊说,自从开始帮助别人,自己收获很大,“那种快乐的感觉,到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形容:很平静,又很快乐,从内心里发出的快乐。”
2001年,陈树菊发现仁爱小学图书馆似乎太小了,只有一间教室大,便问,“盖一间图书馆要多少钱?”
“不知道,应该要很多钱。”学校担心金额庞大陈树菊不一定能负担,于是提议可以向外面商家募款,多找几家就够了。
陈树菊做事一向喜欢靠自己,不喜欢靠别人。张开手掌问道,“这样够吗?”校方开始以为是50万元,“什么50,这样啦!”陈树菊再用力张开手掌。
“500万哦,不用这么多啦!”这一次,陈树菊又捐出450万元,为母校建一座图书馆。图书馆花了四年才建成,这也是台东唯一一栋三层楼的小学图书馆。落成当天,她看见这栋以陈树菊命名的图书馆,嘴巴在笑,但眼泪差点掉下来。
陈树菊一生未婚,因为她听说过太多亲人间为钱反目、为遗产打官司的故事,所以很早就告诉三个侄子:“姑姑赚来的钱,以后都会捐出去,不会留给你们。但是姑姑会教你们学会赚钱的本领。”
三个侄子自小就常来菜市场帮忙,陈树菊教他们如何做事,如何识人,也教他们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遇到事情如何灵活应对。
后来侄子们长大了,出去念书、工作,回来的时候都对她说:“姑姑,奇怪,你教我们的都有用到,学校教的都没有用到。”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用在陈树菊身上,再恰当不过!
无怪乎《时代》周刊和《福布斯》,都盛赞她为英雄!
“什么是《时代》杂志?”
因为导演李安的推荐,陈树菊登上了《时代》周刊。可是,当记者蜂拥而来时,她却一脸呆萌地问:“什么是《时代》雜志?我和李安又不熟,他为什么要替我报名?”甚至还以“自己走了无人照看菜摊”为由拒绝领奖。后来在家人和别人的劝促下,她终于决定前往纽约领奖。出行之前,她特意在台东买了一身莲藕色外套,配了自己的廉价牛仔裤和白色球鞋。
2010年5月4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了《时代》周刊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大楼举办的“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并和克林顿同台领奖。
在走红毯时,她因为脊椎侧弯、静脉曲张、蜂窝性组织炎等毛病,走起来一瘸一拐。前一天晚上,她依旧睡到了酒店地板上,次日还让人带着她去附近的菜市场转了一圈。
从陈树菊赴美领奖开始,台湾的网络捐款一下子激增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小额捐款陡增,有人还捐来几十元的硬币。
之前台湾公益提倡“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点”,后来逐渐变成“少少也要捐”的观念!
后来,陈树菊知道了李安是谁,也看到了李安为自己写的推荐语。其中一句话,说她是:简单平凡的慷慨。
陈树菊说:他至少说对了一点——我很平凡。这个平凡的卖菜阿嬷,说了一句让全世界都深深折服的话:钱,要给有需要的人才有用。
2018年2月,67岁的陈树菊病倒在了菜摊。
所幸,紧急送医开刀后已无大碍,却也萌生了退休把菜摊交给弟弟的打算。但行善事是她很喜欢做的事,即便不再经营菜摊,她仍然规划着将积蓄成立紧急救助基金,帮助那些缺钱就医的民众渡过难关。
很多人都希望她借此机会鼓动全社会捐款,她却板着脸说:“不要,人家如果要捐,自己就会捐。”
10年前,台湾中央大学天文观测员萧翔耀发现两颗新的小行星,其中一颗被命名为“陈树菊”,2018年9月5日,拿到编号278986的小行星证书,陈树菊开心地说,“我不懂得什么星星,但什么好事都发生在我身上”。
正如李安在《时代》周刊里所说:“陈树菊最令人津津乐道之处,是在她的单纯与慷慨。单纯,使她的慷慨令人惊艳;慷慨,使她的单纯发人深省。”
【快评】
“少少也要捐”,善莫大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卖着“50元3把青菜”,吃着酱油拌饭,台湾的陈树菊捐出了大多数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善款,把一个小小的菜摊打造成一块道德高地,创造了难以置信的慈善奇迹。在她的影响下,台湾公益由原来“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点”的理念,变成了“少少也要捐”。
做公益活动,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出发,好像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我们所关注过的,只不过是电视或者网络上某某名人在某某地点做了某某公益事件。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有钱人,而且随时都会有记者跟踪报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公益活动。不为名利,只为内心的善良。
人人慈善,善莫大焉。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她的“有余”,而在于她的“不足”,她让世界看到人类善的力量如何从草根喷涌,证明影响力绝非精英阶层的专利。(秦韵)
陈树菊是台湾一个默默无闻的卖菜小贩,却也是一名真正意义的平民慈善家。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超过1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3万元)的款项被她捐到需要的人手上。
2010年5月,她和奥巴马、乔布斯、李彦宏、卡梅隆一起赫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和姚明、成龙等48人,一起登上了《福布斯》杂志“亚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读者文摘》2010年亚洲英雄榜,她也霸气在列;连BBC都难以置信,称她为世界上最不像慈善家的慈善家,最朴实的慈善家。
陈树菊的前半生,尝尽了人间的贫穷和冷暖。小学辍学后扛下一家七口人的重担,她拼了命发了疯地赚钱,自己舍不得花,却大笔大笔地捐掉!这样“匪夷所思”的慷慨,听起来好像“圣人”一般不真实。可是追溯她每一个善举背后,都有着一段心酸至极的故事……
“我这一生穷怕了”
陈树菊出生于1951年,是台湾台东一户穷人家的孩子。父母靠摆摊卖菜维生,抚养着六个孩子。
13岁那年,人生的厄运第一次降临。那时陈树菊刚刚小学毕业,妈妈因为难产,家里一时又凑不齐手术的钱,和没来得及出世的弟弟一起去世了。
在医院看到妈妈惨死的一刹那,陈树菊的童年结束了,也对钱的重要性和世态的炎凉,有了第一次深刻的理解。
以后陈树菊再没上过学。她接下菜摊,扛起养家的大梁。
后来的许多年里,她的生活都被塞得满满当当:卖菜、烧饭、洗衣、照顾弟妹……那时,他们每天只能喝稀饭,有时怕弟弟们不够吃,她米汤都不喝。
19岁那年,厄运再次降临……11岁的小弟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身体瘦得像皮包骨,肚子却鼓胀得像气球一样。后来,小学的老师发动全校募捐筹了一笔钱,才把小弟送去了台大医院。可惜已回天无力,没几天小弟就走了……
陈树菊的心如刀割一般,那一刻她发誓:要赚很多很多钱!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和这个家!
“靠聪明,更靠拼命”
陈树菊身高只有1米39,从13岁开始卖菜,她是台东中央市场年纪最小的摊贩,脑袋瓜却比谁都灵活。
从前爸爸只卖四样菜,陈树菊就增加菜的种类,不厌其烦地整理、分类、包装,还在下面细心地垫了宝特瓶码好。整个市場上,她的菜是最新鲜、卖相最好的。渐渐的,别家没有的菜她这里都能买到!
陈树菊卖菜有一套原则,做生意要讲信用。说要给你最好的东西,就会给你最好的。她说,“还有看人和看生意,才能抓住机会。”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走到摊前,拿起一把韭菜花问她价格。陈树菊看着这个年轻人,打量他的神情、仪表和气质,应该是军人。军人来买菜,那大概就是部队的采买,量绝对不小,即使利薄,也比一般赚得多。既然如此,报价绝对不能高。于是报了一个近乎本钱的价格。
不出所料,这个年轻人的确是部队采买,听到低价就下了一个大单。就因为这把韭菜花的判断,这家客户为陈树菊带来了一个月三四百万的营业额。口口相传,生意越做越多,台东知名的饭店也成为陈树菊的客户。
一年之中,陈树菊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别的摊位下午五六点就收摊了,她却一天天延迟营业时间,后来竟一直开到半夜,堪比24小时便利店!
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陈树菊产生了脊椎侧弯、静脉曲张的症状。可她还是坚持每天驼着背、一瘸一拐地搬运蔬菜。
小弟去世后,她就开始吃素了。吃得也很简单,白米饭拌酱油就搞定。
她睡得也少。为了让自己不贪睡,她从来不睡床。一开始睡地板,后来睡长条板凳,还练出了一身抓凳腿睡不摔倒的本领。
后来,她去了美国领奖,住进豪华大酒店,依然只睡地板不睡床……
“欠人的,要回报”
人走到穷途末路,在最无助之时伸手拉你一把的人,是永世不能忘的恩情。陈树菊渐渐有了积蓄,但是多年的节省,让她变得不爱花钱,也不会花钱了。但她明白一点,“欠人的,就是要还。”
她在自传中回忆道,“3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常来跟我买菜,有一次,他注意到我的手怪怪的,于是要我把手给他看。他看过后,说可以帮我开刀、动手术。”
“最好的一点是,开刀不用钱,免费!”历经没钱看病丧失两位至亲的陈树菊,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她觉得,只是因为买菜认识,就要帮她治病,这个人心肠太好了。
这个美国人叫傅约翰,1969年举家来到资源缺乏的台东,创立了“阿尼色弗儿童之家”。先是帮助小儿麻痹的儿童走出阴影,随着台湾医疗条件的进步,开始收容遭受家庭变故、缺少照顾的有身心障碍的小朋友。
傅约翰成了陈树菊的榜样。她决定帮助阿尼色弗的小朋友。陈树菊打听到一个月1000元就可以认养一个贫孤病童。她算了算,一天攒100元,一个月就是3000元,可以认养三个小孩。
自幼家贫的陈树菊养成了极为节省的习惯,一天所有开销也不到100元。刚开始也很心疼。后来强迫自己不去想,不去算,每天把100元放在铁罐里,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
就这样,陈树菊悄悄捐助了许多年。如今她认养的孩子,有的已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有一度,儿童之家差点办不下去,她一下子又拿出100万元,把院长感动到无语凝噎!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是陈树菊借来的。
那时,她手上刚好有100万元,但没想到在捐赠前被人卷跑了。好强的陈树菊认为,已经答应人家要捐的钱,一定要拿出来,不能因此而失信。于是便咬牙向朋友借了100万元捐赠出去。
这正是陈树菊的最难得之处——命运待她似乎并不友善,种种不公,种种悲痛积郁在心。但她并没有怨怼这个世界,相反,对那些伸手拉自己一把的人,感念在怀,须臾不忘。 2000年,陈树菊拿出100万元,在母校仁爱小学成立一个“急难救助金”,帮助需要紧急救助的孩子和家庭。她说,“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每个人的用钱方法也不一样,有人喜欢买一辆宾士来开,觉得很拉风。但我会想,钱拿去玩了,就没有了,很可惜,还不如捐出来。”陈树菊说,自从开始帮助别人,自己收获很大,“那种快乐的感觉,到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形容:很平静,又很快乐,从内心里发出的快乐。”
2001年,陈树菊发现仁爱小学图书馆似乎太小了,只有一间教室大,便问,“盖一间图书馆要多少钱?”
“不知道,应该要很多钱。”学校担心金额庞大陈树菊不一定能负担,于是提议可以向外面商家募款,多找几家就够了。
陈树菊做事一向喜欢靠自己,不喜欢靠别人。张开手掌问道,“这样够吗?”校方开始以为是50万元,“什么50,这样啦!”陈树菊再用力张开手掌。
“500万哦,不用这么多啦!”这一次,陈树菊又捐出450万元,为母校建一座图书馆。图书馆花了四年才建成,这也是台东唯一一栋三层楼的小学图书馆。落成当天,她看见这栋以陈树菊命名的图书馆,嘴巴在笑,但眼泪差点掉下来。
陈树菊一生未婚,因为她听说过太多亲人间为钱反目、为遗产打官司的故事,所以很早就告诉三个侄子:“姑姑赚来的钱,以后都会捐出去,不会留给你们。但是姑姑会教你们学会赚钱的本领。”
三个侄子自小就常来菜市场帮忙,陈树菊教他们如何做事,如何识人,也教他们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遇到事情如何灵活应对。
后来侄子们长大了,出去念书、工作,回来的时候都对她说:“姑姑,奇怪,你教我们的都有用到,学校教的都没有用到。”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用在陈树菊身上,再恰当不过!
无怪乎《时代》周刊和《福布斯》,都盛赞她为英雄!
“什么是《时代》杂志?”
因为导演李安的推荐,陈树菊登上了《时代》周刊。可是,当记者蜂拥而来时,她却一脸呆萌地问:“什么是《时代》雜志?我和李安又不熟,他为什么要替我报名?”甚至还以“自己走了无人照看菜摊”为由拒绝领奖。后来在家人和别人的劝促下,她终于决定前往纽约领奖。出行之前,她特意在台东买了一身莲藕色外套,配了自己的廉价牛仔裤和白色球鞋。
2010年5月4日,陈树菊第一次离开台湾,远赴美国参加了《时代》周刊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大楼举办的“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表彰晚宴,并和克林顿同台领奖。
在走红毯时,她因为脊椎侧弯、静脉曲张、蜂窝性组织炎等毛病,走起来一瘸一拐。前一天晚上,她依旧睡到了酒店地板上,次日还让人带着她去附近的菜市场转了一圈。
从陈树菊赴美领奖开始,台湾的网络捐款一下子激增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尤其是小额捐款陡增,有人还捐来几十元的硬币。
之前台湾公益提倡“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点”,后来逐渐变成“少少也要捐”的观念!
后来,陈树菊知道了李安是谁,也看到了李安为自己写的推荐语。其中一句话,说她是:简单平凡的慷慨。
陈树菊说:他至少说对了一点——我很平凡。这个平凡的卖菜阿嬷,说了一句让全世界都深深折服的话:钱,要给有需要的人才有用。
2018年2月,67岁的陈树菊病倒在了菜摊。
所幸,紧急送医开刀后已无大碍,却也萌生了退休把菜摊交给弟弟的打算。但行善事是她很喜欢做的事,即便不再经营菜摊,她仍然规划着将积蓄成立紧急救助基金,帮助那些缺钱就医的民众渡过难关。
很多人都希望她借此机会鼓动全社会捐款,她却板着脸说:“不要,人家如果要捐,自己就会捐。”
10年前,台湾中央大学天文观测员萧翔耀发现两颗新的小行星,其中一颗被命名为“陈树菊”,2018年9月5日,拿到编号278986的小行星证书,陈树菊开心地说,“我不懂得什么星星,但什么好事都发生在我身上”。
正如李安在《时代》周刊里所说:“陈树菊最令人津津乐道之处,是在她的单纯与慷慨。单纯,使她的慷慨令人惊艳;慷慨,使她的单纯发人深省。”
【快评】
“少少也要捐”,善莫大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卖着“50元3把青菜”,吃着酱油拌饭,台湾的陈树菊捐出了大多数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善款,把一个小小的菜摊打造成一块道德高地,创造了难以置信的慈善奇迹。在她的影响下,台湾公益由原来“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点”的理念,变成了“少少也要捐”。
做公益活动,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出发,好像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我们所关注过的,只不过是电视或者网络上某某名人在某某地点做了某某公益事件。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有钱人,而且随时都会有记者跟踪报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公益活动。不为名利,只为内心的善良。
人人慈善,善莫大焉。陈树菊事迹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她的“有余”,而在于她的“不足”,她让世界看到人类善的力量如何从草根喷涌,证明影响力绝非精英阶层的专利。(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