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自古就被看作一片宝地。
相传一代地仙赖布衣寻龙脉,一路追至广东,遥望香港这个小渔村,认定香港傍山面海,食尽大海水,为龙脉尽头之地,将来必繁荣一方!
香港,一般人都会这样描述:“英国人登陆时,香港只是个小渔村……”也对,当年的“香港岛”的确只是十数条小船包办,与有二千年历史的广州自是没法比,犹如同期上海开埠时只是一抹泥滩,如何与繁华盛名的苏杭对抗?谁曾想,她早已背负以千年计的历史。
香港,其实也包括了九龙半岛及新界与离岛。
有人说香港小,因为他们一般只逗留在几条大街上购物;其实香港有近三百个岛屿及其它大城市都不可能拥有的超过70%的绿化带(包括连绵的郊野公园与海湾海岸线的事实亦罔顾),当然更不消说她早已背负以千年计的历史。
记忆尘封的墟市
千年,如何计?
今天深圳与香港的关系唇齿相依,每天往来人货百万计。
一度,深圳河曾经寒凉似冰河,切断了一河两岸本来相连的命运,大多数深圳及香港今天的居民肯定未曾知道她的历史。
深圳原属宝安县,宝安县亦包括1842年后划入另一命运的香港。而当年宝安的中心并非今天深圳外围的宝安,自然也不是渔村的香港岛,而是深圳河延伸后海湾南岸新界最大的平原,原来是河道交错咸淡水交界的鱼米之乡元朗。
元朗,其“朗”字原应写作“塱”,意为经水中央之垒;元亦作“圆”,这便是元朗本来地理环境之原形。
元朗本为宝安一带之中心墟市,吸引附近村镇民众来此贸易;现今仍在之旧墟为主角,周边南边围、西边围等村颇多杂姓,元朗之原居民早在英国人进驻新界前已定居此地,但他们亦为异乡人,其祖先到元朗行商而定居于此,他们大部分原属深圳皇岗、福田、沙头(上沙,下沙)、沙井,以及东莞的怀德、长安、福隆……当然也包括元朗附近的锦田、屏山、厦村、新田……
在我极幼之60年代,某次随长辈到元朗河畔,旧墟对面的两堤街,行至水边眼前一大片帆影,那么一瞰,印象至今难忘;遍寻老照片却难找记录。船的源头?当然除香港水域,肯定亦包括对岸宝安深圳。
香港民间千百年贸易轨迹尚未完全改变,然自上世纪6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起飞,一切传统民生活动改头换面。守望千年的家族
香港今日的元朗,本来只是过去“大元朗”西南的一片湿地,大部分原属邓姓。
新界邓氏原居江西、福建等地,赵宋初年,世居江两省吉安府吉水县白沙乡的邓汉拔,迁居广东,其四世孙邓符则迁居岑田(今香港新界锦田),邓氏开始在此开枝散叶,创力瀛斋,建力瀛书院供人读书讲学,是香港最早的书院。随后邓氏家族在新界一带分建坑尼,坑头、塘坊、新村、桥头围、洪屋、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而屏山地区邓则已为大族,直到今天。新界一带邓姓人口已超过35万。
历史归历史,但邓姓为元朗以至新界人口最多占地最广的家族,早在北宋落脚元朗真正原由为何?
早在邓姓到来之前,元朗已非默默无闻之荒芜地,例如邓姓最早插旗于今天锦田,古时名称岑田,解释了那片土田本属岑氏,他们去了哪里?中间经历宋,元,明,清;直至英国人的到来,虽然家谱清楚名列祖先名字的传承,发生过什么事?朝代更变带来何等冲击?不可能无一字交代,着实亦也如是。
千年历史,海角一隅如此孤寂,尚待细细追究从头。
相传一代地仙赖布衣寻龙脉,一路追至广东,遥望香港这个小渔村,认定香港傍山面海,食尽大海水,为龙脉尽头之地,将来必繁荣一方!
香港,一般人都会这样描述:“英国人登陆时,香港只是个小渔村……”也对,当年的“香港岛”的确只是十数条小船包办,与有二千年历史的广州自是没法比,犹如同期上海开埠时只是一抹泥滩,如何与繁华盛名的苏杭对抗?谁曾想,她早已背负以千年计的历史。
香港,其实也包括了九龙半岛及新界与离岛。
有人说香港小,因为他们一般只逗留在几条大街上购物;其实香港有近三百个岛屿及其它大城市都不可能拥有的超过70%的绿化带(包括连绵的郊野公园与海湾海岸线的事实亦罔顾),当然更不消说她早已背负以千年计的历史。
记忆尘封的墟市
千年,如何计?
今天深圳与香港的关系唇齿相依,每天往来人货百万计。
一度,深圳河曾经寒凉似冰河,切断了一河两岸本来相连的命运,大多数深圳及香港今天的居民肯定未曾知道她的历史。
深圳原属宝安县,宝安县亦包括1842年后划入另一命运的香港。而当年宝安的中心并非今天深圳外围的宝安,自然也不是渔村的香港岛,而是深圳河延伸后海湾南岸新界最大的平原,原来是河道交错咸淡水交界的鱼米之乡元朗。
元朗,其“朗”字原应写作“塱”,意为经水中央之垒;元亦作“圆”,这便是元朗本来地理环境之原形。
元朗本为宝安一带之中心墟市,吸引附近村镇民众来此贸易;现今仍在之旧墟为主角,周边南边围、西边围等村颇多杂姓,元朗之原居民早在英国人进驻新界前已定居此地,但他们亦为异乡人,其祖先到元朗行商而定居于此,他们大部分原属深圳皇岗、福田、沙头(上沙,下沙)、沙井,以及东莞的怀德、长安、福隆……当然也包括元朗附近的锦田、屏山、厦村、新田……
在我极幼之60年代,某次随长辈到元朗河畔,旧墟对面的两堤街,行至水边眼前一大片帆影,那么一瞰,印象至今难忘;遍寻老照片却难找记录。船的源头?当然除香港水域,肯定亦包括对岸宝安深圳。
香港民间千百年贸易轨迹尚未完全改变,然自上世纪6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起飞,一切传统民生活动改头换面。守望千年的家族
香港今日的元朗,本来只是过去“大元朗”西南的一片湿地,大部分原属邓姓。
新界邓氏原居江西、福建等地,赵宋初年,世居江两省吉安府吉水县白沙乡的邓汉拔,迁居广东,其四世孙邓符则迁居岑田(今香港新界锦田),邓氏开始在此开枝散叶,创力瀛斋,建力瀛书院供人读书讲学,是香港最早的书院。随后邓氏家族在新界一带分建坑尼,坑头、塘坊、新村、桥头围、洪屋、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而屏山地区邓则已为大族,直到今天。新界一带邓姓人口已超过35万。
历史归历史,但邓姓为元朗以至新界人口最多占地最广的家族,早在北宋落脚元朗真正原由为何?
早在邓姓到来之前,元朗已非默默无闻之荒芜地,例如邓姓最早插旗于今天锦田,古时名称岑田,解释了那片土田本属岑氏,他们去了哪里?中间经历宋,元,明,清;直至英国人的到来,虽然家谱清楚名列祖先名字的传承,发生过什么事?朝代更变带来何等冲击?不可能无一字交代,着实亦也如是。
千年历史,海角一隅如此孤寂,尚待细细追究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