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教育转型,建立历史课堂的“三基色”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高考策略与思路也发生重大转型,要求我们把被动转化为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情景课堂;价值观开发;历史客观规律
  众所周知,江苏省的新课程改革早已开始,以此为契机的历史教育出现了重大转型,而每年的高考命题则更是引来了普遍热议。分析一下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这样几个倾向:
   首先,依据考纲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能力立意”,即利用新材料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以来江苏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试题难易得当,考点覆盖全面,所选材料较长,阅读量大而障碍不多。因此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江苏卷并不拘泥于考纲,试卷出现了很多的“亮点”。比如开始注重史证意识的考查,这也是过去所忽略的内容。这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点是“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论从史出”的思维特点,也体现了鲜明的创新特点。
  一、绿色——导入历史课堂情景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非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因此,“满堂灌”、“一家言”模式的课堂在学生眼中无异于干燥的沙漠。课堂需要绿色,这一抹绿色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情景来感受真实的历史,主动吸收课本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启发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对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使他们视野扩大,思维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如果学生的经常有机会阅读材料,并且长期习惯于通过理解材料来阐明课本的叙述,那么这种习惯最终会上升到学生的能力层面,甚至体会到历史学科的思辨性,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新题型。这个过程,正是当下高考所要引导历史课堂的方向。
  当然历史材料本身也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一段文字、一张照片、一组数据甚至一段电影录音都可以是材料。但是如何合理选择材料,有效的配合课堂呢?我认为一方面要避免单纯的平铺直叙,因为这样无法“唤醒”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应该更突出材料的针对性,注意挖掘历史的某一个横截面,真正做到为课文服务,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全程活动中。例如:
  讲授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针对【探究学习总结】第一问理解民族危机的加深,则可以适当引入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以上均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既帮助学生体会戊戌变法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又能一探维新派的心态,最后把握当时的历史走向和脉络。
  二、红色——正视历史课堂价值观
  高中历史课堂标中的第三维度也是最高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可以看做是一种国家所传达的人民意志。然而很多历史教师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特别在高三的复习课堂里,大家往往都在训练识记能力和解题能力,却忽视了背后的最高维度。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巧合的是,近几年各地的高考不约而同地增加或者突出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考查和评测,成为一个令人注意的新角度。如2015年江苏卷第22题,通过叙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情摧残,让考生反观近代日本的政治文明,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对人性尊严的泯灭和践踏,同时,也要从更深的层面上反思中国的传统文明,应主动汲取时代元素,与时俱进。2015年广东卷的选材也充分聚焦在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从主动化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我们更需要正视历史课堂的价值观。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历史课,一定要挖掘学生情感层面的潜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历史课堂的红色价值观,帮助我们“唤醒”学生,在校园内外都形成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蓝色——领悟历史,把握客观发展规律
  当学生拥有了阅读历史材料和理解历史情景能力,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之后,就要迎来历史课堂的蓝色部分,即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把握历史规律。现在的高考试题让大家普遍感到读题容易下笔难,客观题选项辨析吃力,主观题看的懂意思却答不到点。其实,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本所要告诉我们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单元专题内各课主题间等等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一条主题线索,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帮助学生培养历史认知的系统性和整体感,认清并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脉线索,理性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
  总之,建立历史课堂的“三基色”就是建立主动学习,最大限度的从各方面调动学生,从而在高考中收获新课程改革的喜悦。限于篇幅和本人的阅历经验,只能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讨论。自然我们还有很多手段来“激活”学生,而且不仅限于课堂以内的形式(第二课堂),例如课外探究性学习实践小组,校本课的拓展延伸,历史课情景剧甚至制作模型等等,可以有许多有益和有效的尝试。但总体而言,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目的都是确定教学形式的开放。希望通过历史课堂的“三基色”来引出更加精彩的讨论和探索,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添加更多的色彩。
其他文献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除去和减少微生物.供应室收回临床用过的凡士林油纱条盒子很多,传统清洁方法是先放清洁剂,再用清洁球擦洗,速度慢、费力、且对盒子有损伤。
在主观题讲评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主次不分、逐题讲解,只重答案、单讲独评,甚至教师独自报答案的课;而学生则沦为"听客";课堂针对性和参与性较差,出现"一讲再讲,一错再
【摘 要】历史生动课堂建设是教学改革必然的需求,教师需要打造生动课堂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深度、促进能力发展,打造生动课堂的路径可以通过历史故事调动情绪、改进教学流程、引入先进手段以及开展拓展活动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动课堂;建设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历史生动课堂建
【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讲究作业的科学性,而且还需要讲究作业的可行性和灵活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是培养学生们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中小学语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鼻饲的病人经胃管注入各种药物是常事,我们通常将所喂药物研碎后溶于水中进行鼻饲,但在操作时发现胶囊颗粒剂药物不易溶解,鼻饲后药物颗粒易滞留在杯底及注射器针栓前端,造成药物不能全部到达体内,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事端。
7月13日,卫生部通报了我国居民加碘食盐风险评估报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结果表明,从人群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人量两方面评价,我国除高水碘地区外,绝大多数地
重视英语阅读方法指导,突出同伴互读、小组探知和读写结合,利于学生在增强理解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注重阅读交流与协作探知,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