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亟待人文关怀

来源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型期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弊端所造成的人文环境的被破坏,将对儿童精神和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提倡人文,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美术更亟待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尤甚。
  关键词:儿童美术 人文关怀
  从儿童早期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传统建筑的大量毁灭,钢筋水泥楼宇的盲目林立,以及文化品味的缺乏,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切都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必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人文环境的被破坏,以及它所造成的对儿童精神和成长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忧。
  所以我们要提倡人文,其实人文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性,而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没有污染,不造作。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美术更亟待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尤甚。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美术的热潮,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我就注意到了成人在看待儿童学美术的心态上的千差万别,其态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思维方式,它带给儿童的影响虽说是无形的,却是永远的。
  有的大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美术作品,曾有个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的线条不直而狠狠地责骂了他一顿,事实上,线条的歪歪扭扭正是儿童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有的大人则把美术课当作照相机功能来简单看待,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画得不像”,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有的大人还急功近利,认为获奖是证明孩子无比聪明的唯一,其结果很可能是使美术教育变得投机,使自己的孩子得意忘形或是沮丧万分……当然,在家长看来,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学习美术的“关怀”,但这种“关怀”却缺乏美术所倡导的人文思想。
  美术和美育的重要,就在于它是构成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炒作,让全社会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人文的环境,才是所有热爱孩子的人的共同目标。而让儿童在美术课中获得更多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勇气,是美术教育的任务,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职责,只有这样,美术才会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一种安慰。
  趣味性、探究性、自主性的美术学习使得现代的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孩子对周边环境做出的反映是强烈的,这在他们的美术作品里已有反映,尽管表现的不一样。每次放假回来,我总是要学生画自己的假期生活,通过儿童的作品来了解他们各方面情况。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丰富的旅游生活;还有的孩子描绘从电视、互联网上看到的内容;但也有的孩子用绘画发泄内心的不愉快,如有个学生画自己和爸爸在跟龙虾拔河,他在爸爸的嘴边写上一句话“他妈的,怎么还不认输!”我跟他说这样说话是不文明的,他说自己的爸爸平时经常是这样说的。家庭和社会就像一面镜子,每件事都会对儿童成长造成影响。同时,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之大令人痛心。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画些孙悟空之类的中国优秀卡通形象,然而现在日本、欧美的卡通动画片却占据了我们孩子的心灵,其中不乏暴力、成人化倾向。可见家庭、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努力立足于本土文化,对所谓的洋快餐文化、影视文化一定要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致于被异化。
  培养儿童画画,要用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他们的成绩,家长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现在的美术比赛真是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开展绘画比赛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提高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是检阅学校开展美术活动的成效。然而在大人看来,孩子的美术作品能够获奖、参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长眼中,只有你辅导的学生获奖了,才能体现你这个教师有水平,而学校看到自己学校的学生“榜上有名”,也会觉得脸上有光彩。
  社会、学校对教师所造成的这种压力使比赛变了味,“抄袭”、“背画”现象就是这压力下的“滋生物”。在每次绘画比赛后,我总有一种职业习惯,就是把一些优秀的参赛作品拍成照片,以备教学之需。但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搜集的一些参赛作品竟在一本画册里找到它的影子……当学生为自己“偷袭”的作品能够轻易获奖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教师又脸上贴金,何乐而不为?当然抄袭毕竟是少数的,而“背画”现象却是普遍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而没有污染、不造作是人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这种违背人文精神的做法值得深思。为了能检验学生真实的美术水平,目前,美术比赛比较看好现场绘画这种形式。为了能获奖,教师在平时辅导训练时,往往强调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同一张画要画好几遍,甚至要他们比赛时就画这幅预先指定的画。其实除了比较“乖”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不愿周而复始地“复制”作品。“艺术贵在创造”,然而在老师的影响下,这部分独立性、创造性强的学生也变得拘谨起来,甚至弄巧成拙,张冠李戴。一位原本很具绘画天赋的学生,在一次绘画现场比赛中,虽然他准备的画题跟比赛的画题完全不同,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画了自己预先准备的画。
  从越来越多的儿童获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复杂的美术技法表现,越来越美丽而相似的儿童美术作品中,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太少,有的只是模式。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指导模式,我有幸当过几次评委,发现很多作品不用看说明就知道同出一师,这种现象在幼儿绘画参赛作品中尤为明显。反而一些没有经过这种“特殊”训练的儿童手下的作品常常能打动我们。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提到:当我面对所收集和积累的成千上万张真正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时,我真被他们表现出的艺术才能所感动、所折服,因为,这些画远比我在大学里教授过艺术知识、技能的学生所画的那些作品更真挚、更生动,更具感染力。那么,是不是我们大人把孩子的才能给格式化了?
  这是可怕的。如果我们不去对这种种的“热现象”作“冷思考”,不去考虑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将来的需要,那么,单纯的美术教育会让商业化的所谓美术教育所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儿童人才培养像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像是蚂蚁或是蜜蜂,尽管很努力,但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个人的主见,而没有创造性和个人意愿的统一模式的人所组成的社群,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样的人文环境能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如何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功效,家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始终影响着儿童。《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这种规定性实际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儿童美术教育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我认为,只有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作深入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吸纳更多的文化艺术。有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高瞻远瞩的眼界,我们才有能力净化和优化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有了人文的关怀,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在这种艺术教育下长大的儿童,必定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反之,如果等孩子已经成为问题青年了,才意识到我们的美术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严重性,那么这一切就像无序的城市建设一样,不断的重复和毁灭,这时,我们不仅仅会失去人类最后的家园,还将失去未来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 浙江温州)
其他文献
陈 玲 2012年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高研班研修。2013年至今在人民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研修,师从胡抗美导师及曾翔老师,从而在书法及篆刻艺术领域得以深入探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书画家协会秘书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各类大型展览,获宝鸡市“喜迎十八大实现新跨越“中燃杯”职工书画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梦·劳动美”宝鸡市职工书法美术优秀作品展三等奖,入展陕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古代文物的展览馆,而美术馆则是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品的展览馆。从两者的定义而言,二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在各自基本功能的介绍和比较,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和美术馆,使它们的功能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 美术馆 功能 区别  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功能  我国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 从诞生第一天起, 就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清代
期刊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大写意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因意成象,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物象;以意领气,让学生有形式的表达美感;以象达意,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童趣。大写意注重方法和规律,注重意趣和意态的表达。当孩子们有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了,采用交叉联想、学会倾听、艺术借鉴等方式,那么艺术的创意就自然而生,创意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期刊
胡传琴 金文新 裴海云 林星星
期刊
一、历史上对秦印的认识  在明清人的印论中,由于人们对秦印的认识不够,不能准确的识别秦印,因此也谈不上如何学习秦印艺术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研究。明代张学礼集辑的摹古印谱《考古印文正薮》序中说道:“至于先代玺文印章,湮于水土、暂出人间者,犹可考文 ,其间世迁代易,或各相同,衔相类者,亦无能辨其孰为秦、汉,孰可隋、唐也。”疑问的背后,却道出了当时的印人学者思考如何区分秦汉、隋唐古印。甘旸在他的印学论著
期刊
潘丽雯 女,10岁,义乌市福田小学。平日里较活泼开朗,好学上进。爱好广泛。闲暇之余喜欢写写画画及弹弹琴。荣获19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比赛(书法)小明星奖,我觉得不仅是对我学习的肯定,也是对我日后学习的一种激励。因为学、艺皆无止境!
期刊
陈建胜 字三畏,1983年8月出生于温州永嘉,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师从张如元、陈忠康、戴家妙、季惟斋等先生。嗜读书,用心《说文解字》、中国古代史,书法为余事,2014年秋始跟随曹锦炎教授习博士古文字课程。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海棠学社社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2014年4月29日至5月29日,在北京举办“陈建胜书法展览”,得到林剑
期刊
释文:东坡先生居黄,自谓多难畏事,时犹禁其诗耳。后复并其书禁之,故宣和进御书画,凡有苏黄题跋者,皆割去。靖康之变,御府所藏,尽为金人辇之而北。而先生墨迹,流落人间者,居然独完。谁谓善类竟可磨灭耶?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东坡书后
期刊
课堂设计思路:  框有形,创意无限。  有形到无形,有框到无框,有法到无法——这是本次教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诸暨市块状经济发达,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画框制作媒材。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装饰小画框,在体验过程中感知材料的多样与丰富,感受“美在生活,美在发现”,从而升华“爱生活、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课堂组织者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美术元素及形式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期刊
庄乾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北京国画院画家,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花鸟画创作部主任,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大品书画院副院长,长城书画院理事,北京文馨书画院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且获奖,并在《美术报》、《美术》、《美术论坛》、《美术界》、《中国书画收藏》、《华夏艺林》等专业美术刊物上专版刊载作品。有数十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