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严明、务实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学而无用、败坏学风、损身害体的缺陷。我们应以史为鉴,通过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揭示科举制影响下现代考试的利弊,并采取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等方式对现代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遵从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举制 现代考试制度 学生全面发展
  一、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影响
  所谓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形式选官的制度。科举制为当时的社会选拔人才、稳定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时期,一方面大力兴办教育,出现了“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开科取士。正是由于通过科举制“选贤任能”,才出现了唐朝的兴盛。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中华文明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科举制的“利”。
  1.公正
  与世卿世禄的重血缘、察举制的重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重门第相比,科举制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更利于选贤任能。科举制由封建王朝设科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采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择优录取原则。显然,它比以往的任何选士制度都更为公平和公正。
  2.严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科举制以其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要求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史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3.相对“务实”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强调实德实才,按封建官吏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文化素养特别是写作的能力是必考科目,同时也注意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分子关心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二)科举制的“弊”。
  1.学而无用
  科举考试如同一根魔棒,指挥着广大的士人,考什么就学什么,致使大批的士人受限于科举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心智,使人片面发展。科举制的实施必然扩大“学”与“用”的距离,产生学而无用的后果,这是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2.败坏学风
  科举制背后的优厚利益对士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够达到其目的,一部分考官、家长、考生及其亲属等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致使社会不良之风盛行,腐蚀了士人的思想,败坏了学风。
  3.损身害体
  科举制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体能。许多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的承受能力,即使考中了秀才,中了举人,也落得个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科举制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损害,它还毒害人的心灵,导演了无数“范进中举”喜极而亡的悲剧。
  二、改革现代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试本身不仅是检测知识的手段,而且是不断学习知识的途径。简言之,考试服务于教育,教育又作用于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考试内容应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内容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这样做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二)学生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
  要采取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开发不同的测量手段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试评价系统,可考虑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录取的依据之一,同时兼顾考生在校学习情况、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个性特长等综合因素进行录取,并逐步增加它们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评价的过程化,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改变那种上课记、考前背、考后忘的局面,采取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破传统思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封建社会科举制推崇儒学,提倡入世,以“建功立业”为其目标;道家提倡出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无为的境界;佛家让人摒弃欲望,寻找自性本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当今的人才观,进而影响了中国考试作用的有效发挥。反观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甚至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内修而不重实践密不可分。所以,文化中要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来改变当今的人才观念,丰富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多元竞争的文化机制和开放的思维境界,才会创设出现代考试制度的新局面,从根本上,打破考试变革的僵局,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善自身。
  总之,“通古宜知今,有今方成古”。辩证地认识科举,会发现现代考试制度大体上是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的,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以史为鉴,创造条件,使现代考试制度适应人的发展,以适应教育规律,做到教育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0.
  [2]田澎.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西北师范大学报,2005,(1):74.
  [3]王荔.略谈科举考试对应试教育的影响.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4).
  [4]郑若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5]苗风.现代考试中的教育哲学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6]刘海燕.新人才观视野中的考试改革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刘昕.打破考试改革的思维局限.考试论坛,2006,(3).
  [8]李雪飞.改革考试制度适应素质教育.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6).
  [9]刘江坤.创新教育中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0,(9).
  [10]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82-289.
其他文献
随着浙江“两山”理论的开发研究与潜能挖掘的提升,遂昌以优越的生态资源迎来旅游发展新机遇,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对政府的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空间
【摘要】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渗透艺术文化是一件能够积极输出与传播艺术的一个手段。例如,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巧妙地运用地铁进行艺术宣传就是一种非常好传播手段。据其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得到了很多与艺术管理相关的启发,且从艺术管理角度可见地铁文化对大众的文化传播、审美保留、文化传承作用。合理思考、创新思路是艺术管理活动的必须能力。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G
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后,音乐课忽视了传统的练声环节,绝大多数学生唱中音时发音很好,而发相对较高的音时就有困难。所以,在实行新课程标准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练声环节不应该被
摘要: 美术课程是一种富有个性、表现个性的学科,它最讲究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个性。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个性?作者对自己的做法作出了如下的概括与总结: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个性;播撒赏识的阳光雨露,张扬学生的个性;搭建想象的靓丽舞台,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教学策略 培养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
目的:本文对比研究牙齿残根保存修复、拔除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收取的88例牙齿缺损患者,研究时间选择在2018年7月到2019年12月之间,并根据治
从最初一两个不完整意义上的收藏类栏目,发展到2003-2005年间的七八个,再到2006年底全国电视收藏栏目协作体成立时的十多个收藏栏目。从2000-2008年经历了萌芽到全国电视收藏
班主任因其特殊的使命、地位、身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班主任工作包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奉献,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的路上,启迪蒙昧的心灵,点亮人生的路灯。在清贫中坚守责任,在坚守中甘于奉献,在奉献中无怨无悔地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殚精竭虑地培育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栋梁。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和大家分享这份工作带来的苦辣与酸甜。  一、迅速全面了解学生  我接手班主任工作的那天,我爱人给我讲了一个令其终生难忘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用创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在学生乐学的情绪下,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态度、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知”灵用、“能”提高、“新”突破。所有孩子都有好奇心、好胜心,农村孩子也不例外,基于这一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使课间游戏在活动课中“活”起来。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经过我一个多月的观察,课间游戏几乎每天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希望在繁忙之余,回归大自然,追求诗意的田园乡村体验。当下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经营模式单一、旅游项目同质化、品牌效应小、文创产品开发滞后等,这些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结合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待深度挖掘。在未来,乡村旅游的开发势必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向休闲体验式的乡村旅游
摘要: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以往和平外交思想,并在深刻洞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描述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的国内形势基础上向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分析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层地认识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  关键词: 新世纪 和平外交思想 背景分析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目标的新概括,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