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渠道:向KA学习什么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传统渠道肯悉心向KA学习,仍可继续维系未来的渠道主流地位。
  传统渠道是指由传统批零兼营市场演变而来的各种渠道模式,其基本形态是“地产物业平台+大量品牌直营或代理的门店/经销商门脸、商户摊位”。
  低端的,比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中端的,比如茶城、商业一条街;定位高端但形象一般的,比如三、四线市场以下的出租型百货店、商场。
  所谓“传统”,从视觉上看就是整体形象旧乱差,但从模式上看是源自地产物业平台方和品牌门店是两层皮,互不协同,尤其是前者的统一管理和整合营销缺失。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KA相对传统渠道而自成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其地位从补缺者角色迅速上升为主流角色。
  但也不得不看到,传统渠道再差也是分销主流,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仍有提升空间。那么传统渠道可以吸取、植入、借鉴哪些KA运作思维呢?
  产业链思维:一损俱损
  在物流环节上,传统渠道的链条是:品牌商—平台商户—消费者;KA渠道的链条是:品牌商+卖场—消费者。
  无论沃尔玛、家乐福,还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都是在产业链的高度上定制商业模式,与上游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面对、研究、解决消费市场问题。
  作为各自行业的大佬,沃尔玛与宝洁的合作被传为佳话,宝洁甚至设了一个副总裁岗位,专门负责与全球沃尔玛系统的对接沟通。
  传统渠道品牌商与平台商户之间的博弈多过合作,协同性差,业界经常有某品牌又在调整经销商,或者某经销商玩死了某品牌的新闻旧闻,从未停息。
  传统渠道商到了从产业链高度审时度势的时候了,向KA取经,学会把与上游品牌商一贯的博弈关系改变为合作关系。
  品牌思维:平台要发力
  在消费者购物行为上,在品牌号召力上,KA显示的是双核驱动,即“商品品牌+大卖场品牌”双重影响消费者决策,而在传统渠道上,往往是平台品牌羸弱或者档次不足,只是商品品牌单边发力于顾客。
  在很多人的认知上,大卖场里面的大品牌很给力,其实大品牌在大卖场只是人气产品,是用来吸引招揽顾客的,大卖场的利润来源主要是非名牌产品以及自有品牌。
  这个道理很简单,消费者第一认知是来沃尔玛、苏宁、红星这些大卖场购物,在消费者心智上,将大卖场里面所有的商品,从意识上已经主动贴上卖场品牌的标签,也许本来选择A产品的,却因为B产品的特价进行了品牌转移。
  而传统渠道里的非名牌产品(或者说当地认知不够的名牌),售卖力明显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购买,这也是传统终端店动销不力的终极因素之一。
  系统思维:步步为营
  查一下日历,突然发现“圣诞与元旦”临近了,马上安排主管仓促出一个促销方案,应付一下双节假期,这就是传统平台和传统渠道商的做法,从来都是临时抱佛脚,永远是一个救火队式的运营。
  而KA运营商,2013年的推广计划在2012年10月份都已经确定,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落地执行就是了,当然,这只是KA系统化经营在“促销活动”安排上的一个缩影。
  在传统渠道里,上世纪所说的“三不”经销商仍然大量存在,即不知卖了多少货,不知还有多少库存,不知赚了多少钱。反正就是论堆决策,从拍脑袋、到拍胸脯、到最后拍屁股。
  在生意扩张上,KA运营商都有详尽的10年规划、5年计划以及每年年度运作方案,传统渠道运营商(如有门店的经销商)的战略就是一张纸,甚至一张纸都没有,全部装在老板的脑袋里,随时有想法,随时玩花样,随时在变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KA运营商根据年度战略制订人才招募、培训、淘汰计划。传统渠道运营商还是不乏老婆兼任财务总监、小舅子把控采购大权的情况,就是搞腐败吃回扣,也要将肉烂在自己锅里面,以至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干不久。生意好时,缺人干活,生意差时,对外聘人才吹毛求疵、吹胡子瞪眼。
  现场管理思维:高频快动积累优势
  KA商营运部门得到竞品信息后,会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促销活动,或者敏感商品价格。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某一商品,上午一个价格下午一个价格的终极原因。KA商彼此抢逼围堵地贴身缠斗,随时现场处理一切事端,时刻在清醒,永远在战斗!
  传统渠道商之间则是各出各招儿,你不知道我咋玩的,我不知道你的套路。对于行业信息或者竞争对手动作掌握不充分,因此反应迟钝,应变能力明显不足。
  传统渠道商是到了让自己市场部真正动起来的时候了,治未病,毕竟胜过治胃病!
  (特殊处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诸多方面KA领先于传统渠道,但是KA商有些毛病,应为传统渠道商摈弃。
  比如在决策效率方面,KA商体系化的运作,坚持流程管理进行决策,一项重大的决定论证甚至长达一年之久;而传统渠道商虽然不爱现场管理、细节改进,但喜欢时刻像鹰擒小鸡一样捕捉发财商机。
  KA商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比如沃尔玛、家乐福是日用品的整合,苏宁、国美是家用电器的整合。但新一代消费者80后、90后更在乎专业与个性,特别是“强现场体验”的行业,传统渠道更有优势(毕竟船小好调头,店小好换货),所以各种专业店、专卖店大行其道,就很好理解了。
  但传统渠道要注意,KA其实也开始做结合个性商户的平台出租业务了,不要让它们赶上啊!
其他文献
曾在通用、康明斯等世界级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执掌帅印的华金声(John Watkins),为何选择ASC?这位2012年10月上任的CEO又将带领ASC走向何方?  我会在三个方面不惜倾注我一生的激情:中国,商业建设,葡萄酒。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接任ASC的CEO)时,我知道机会来了,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决定的选择。因为我可以将我对以上三方面的激情融为一体,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中国的葡萄酒行业继续
期刊
持续两年多的金威啤酒竞购战最终以华润雪花的胜利结束。  日前,华润创业和金威啤酒发布公告称,华润雪花已于2月5日与金威啤酒达成协议,以53.84亿元的代价收购金威啤酒的啤酒生产、分销和销售业务,包括7家啤酒酿造厂资产及债务。预计交易将于9月5日前完成。目前,金威啤酒的综合啤酒生产能力达到145万吨。  华润创业曾于2011年3月提出以总价1.61亿美元,收购喜力亚太酿酒(中国)所持有的21.37%
期刊
有数据显示,沃尔玛、家乐福和乐购三巨头2012年在华开店数量都不及2011年,并均出现了关店现象。相比之下,台资零售企业大润发凭借34家的开店业绩成为2012年度外资“开店王”,其在大陆门店数直追家乐福。  三巨头:拓展放缓,关店频现  2012年沃尔玛在华新开门店30家,在华门店总数393家,其中沃尔玛购物广场及好又多共378家,山姆会员商店8家,社区店2家,惠选超市5家。从门店总数来看,沃尔玛
期刊
什么叫定位?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定位,书已经出版40多年了,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定位的理论来做。  比如像IBM,他们所犯的错误跟当初的GE是一样的。IBM自己是做电脑主机的,后来想做个人电脑。于是在23年内亏掉900亿元人民币,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个人电脑卖给了联想,卖了110亿元人民币。  现在一讲到联想,他们也在犯一些同样的错误:我们联想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我们干脆也做手机好了。于是弄
期刊
08年经济危机之后水产出口企业转内销,国内水产消费大致经历了冷冻、鲜活和稀缺消费三个时代,海产品也已经从传统的沿海地区开始向内地市场扩张。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水产品竞争的核心依然是产地、品种、价格、规模,但品牌化发展已成为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专注于海珍类的大连獐子岛,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声名大噪,成为水产业知名度最高的企业。  从品牌传播、营销水准、销售指标等方面来衡量,海珍品类可以说是目
期刊
一、机遇与风险并存  1、发展迅猛  据中国食品流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进口休闲食品的年销售额已过千亿,并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8年将高达4800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2、市场介入者增多,毛利随之降低  正因为大家共认的进口食品蓝海的存在,不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进口食品零售行业。华润、百佳等规模企业进入该领域,同时电商也在高端进口食品领域发力。市场介入者的增
期刊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2012年,质量安全事故又一次把乳品行业推向风口浪尖,消费者在无奈中接受现实。但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行业虽然声名狼藉,消费需求却不减,这也成就了当前中国乳业的发展。  2013年,笔者认为中国乳业的新品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怀旧风潮再现:瓷瓶酸奶、玻璃瓶鲜奶  在经历了各种产品概念的洗礼后,乳品行业的新品开发几乎进入到一个瓶颈,返璞归真成为消费者一种内心深处的需求。
期刊
福胶更加明白,东胶一系列的奢侈化转移,恰恰是将中低消费者让给了福胶。  “甄嬛”惑  2007年,人气超高的网络小说《甄嬛传》写到第三本时,导演郑晓龙筹拍同名电视剧,剧情涉及后宫药膳,拟植入阿胶广告。  此时,东阿阿胶与福牌阿胶正为谁是正宗而争论不休,产品植入,无疑可佐证自己历史,打造正宗形象。  在广告投放上,福胶一向谨慎,除山东卫视、浙江卫视播放普通广告外,缺乏影视植入经验,福胶心里没底,犹豫
期刊
编者按:最近几年,参加糖酒会的朋友依然可以看到“一枝笔”的身影,只可惜它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这匹“行业黑马”从崛起到衰落都经历了哪些?  此文虽写于几年前,但对“一枝笔”的剖析可谓全面而独到,希望大家有所裨益。  2006年3月,一年一度的春季糖酒会在成都举行。虽然场面依旧如火如荼,但是细心的经销商会发现,本届糖酒会已经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糖酒会连续多年的冠名赞助商莱阳梨汁“一枝笔”已不再冠名,而
期刊
奢侈品的背后需要技术、价值观等元素n9特定支撑,如果这些支撑不能落地,那么中国白酒奢侈化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闹剧。    茅台拉动的奢侈品爬杆赛    2011年1月1日,茅台全线出击出厂价平均上调20%,此前茅台已数十次调整价格,其频率之高、蹿升速度之快,超过中国房地产。  有限的产能(产品供应,年产2万吨),连续8年平均40%的年净利润增长率,茅台让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心驰神摇。  中国一线白酒的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