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次分配与充分就业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b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学是围绕收入分配而展开的,就业率又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指标。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为解决就业问题而诞生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三次分配的经济制度,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问题。只有进行社会财富的第四次分配,才可以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为了应对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上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各国正在进行着大规模四次分配的实践。
  [关键词]四次分配;充分就业;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65-02
  在经济理论中,分配和就业是十分难以破解的两大难题,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关于三次分配理论
  目前较为流行的是三次分配理论。要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只有通过这三次分配,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初次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法则,通过价值规律作用,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市场价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用于二次分配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国家税收,主要是通过制定各式各样的税法,确定相应的税率,来获取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部分是国家资产收入,主要是国家资源,如森林、矿产和土地等,还有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
  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的收支平衡是重要的国家方针政策。今天,财政收支平衡已经淡出。平衡点之内的财政支出是属于二次分配的范畴,超过了平衡点的财政支出,早已经不是二次分配了。在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远远地高于财政收入。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在这方面已经做到极致。国家和企业也可以适度负债。但是,老百姓如果大量负债,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必将出现紊乱。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此而引发的。
  二次分配可以减小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裂隙,但是,永远也弥补不上两者之间的裂痕。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即时的,而税收政策的制定是滞后的,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差。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三次分配体系。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世界上富人排行榜上的前两名,他们所拥有的个人资产达数百亿美元,堪称富可敌国。他们将个人财富的90%用于慈善事业,参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金融大鳄索罗斯将亚洲金融风暴中的所得,几乎全部捐助给了慈善事业。然而,现有的三次分配机制,依然解决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分配不公、失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仍不时地降临在人们的头上。
  
  二、对第四次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次分配到底存不存在?是否能够通过完善三次分配制度而代替和取消第四次分配?笔者认为第四次分配确实存在。第四次分配已经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并且以前我们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中。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真正地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第四次分配的定义是:国家在财政总收入之外,利用发行通货权力增发货币,并用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财政支出,为增强国民最终消费能力的一切手段,都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分配。
  以往将二次分配和财政政策混淆在一起,这里,财政政策包括二次分配的税收政策。在实践中,我们进行社会财富的第四次分配,但它是以财政政策的面貌出现。在理论上,我们并未完全提炼出来,比如,哪一部分是二次分配范畴,哪一部分是四次分配范畴。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大量增发货币的手段,来阻止金融危机的漫延和扩散,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有两句令人深思的话:一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另一句是,凯恩斯引用了列宁的话,捣毁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有效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不断地借助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而不宣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部分财富。秘而不宣将混淆于二次分配的财政政策。秘而宣之,其实质是进行社会财富的第四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和第四次分配两者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对象可能雷同,这容易给人们的视线造成模糊,但是二者之间的概念是有本质的区别。第二次分配的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制约,政府往往是被动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没有随机性。而第四次分配政府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充分就业状况和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收入分配调节。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在两次分配的理论认识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两次分配都存在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分配公平有分配权利的公平、分配方式的公平和分配结果的公平。分配结果的有差别社会才能有效率,有分配结果的差别社会才能有生机和活力,有分配结果的差别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国正在进行着四次分配的伟大实践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投入四万亿资金,实施一揽子振兴规划。这四万亿资金,既不是初次分配中的民间财富,也不是二次分配中的税收盈余,更没有民间慈善机构的捐赠。这笔巨额资金到底来自于何方?依旧用传统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析,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实质上,这正在进行的是国民财富的四次分配。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收入分配和就业两项任务,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扩大内需,增强居民的最终消费的能力。从“保增长”让位于“促转变”。从本质上讲,是完善初次分配,开展第四次分配。保障劳动者权利,调整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是指初次分配中使分配权利的平等,使分配方式更加趋于合理,而不需要追求结果的公平。各种消费补贴,可增加最终消费能力,这是进行社会财富的第四次分配。有的文章将其视为第二次分配,是不准确的。
  
  四、分配与就业的内在联系
  分配与就业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业问题的产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分配问题。目前,现有的经济理论研究,已经隐约感觉到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如英国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温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不是单纯地说生财之道,而是精确地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也道出了就业和分配之间的关系。生之者是就业者,食之者是消费者;为之者疾是生产率,用之者舒是消费率。就业人数与消费人数和消费率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其函数式:就业人数×生产率=消费人数×消费率   增加就业人数有三种方式。第一,增加消费人数,这只能靠调节收入分配来解决。第二,如提高消费率,家电的以旧换新,提高设备的折旧率,这些都是重要的举措。第三,这就是劳动生产率的调节,生产率影响就业率是不争的事实。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凯恩斯的“挖坑填坑”理论奉若神明。生产的目的完全被畸化,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单纯地解决就业问题。这为盲目地扩大投资提供了理论根据。实际上,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率就可以相对下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就是为了避免单纯地追求生产率的提高。
  为了解决令世界范围困扰的就业难题,各国拼命地让潜在生产力达到现实生产力。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潜在生产力是不能参加社会财富分配的。照这种说法,只有暴发瘟疫,医生才能有钱赚;只有天天失火,消防官兵才能有事干;只有天天地震,建筑工人才不会失业。更有甚者,有的狂热分子以此作为叫嚣战争的理论根据。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思想早已摒弃这种观念。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这些都是以潜在生产力为根本。只有进行第四次分配,才能保障潜在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
  五、四次分配的理论探索
  第一次和第三次分配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政府不干预经济,在分配过程中,只是保驾护航。在第二次和第四次分配过程中,政府的“看得见的手”起作用。第二次分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税收政策和公职人员的收入分配不可能轻易变动。而第四次分配则不同,主要是依据就业状况来调节。有社会需求无个人商品交换的公共品投资,是需要第四次分配来完成的。中央党校青连斌在《国民财富的四次分配》中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是其中重要举措。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人们用来分析研究经济的重要工具。它的形状是X型,交叉点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曲线被分为四个区域。左半区为繁荣区,右半区为萧条区,上半区为过剩区,下半区为短缺区。
  左半区的繁荣区,供给的生产者有钱赚,需求的消费者有钱花,并有很大的心理消费剩余。这是初次分配区,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和消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主要是针对这一区域而言的。比较效益的产生和帕累托最优的实现,都是在这一区域内形成的。社会保障不完善,有钱不敢花,个人过度储蓄,这样将使整个社会经济较早地退出繁荣区,而进入萧条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竞争的加剧,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渐被分离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将步入萧条区——右半区。在这个区域,有生产供给,也有消费需求。但是,生产供给的社会总平均价格,远远地高于社会实际需求价格,二者之间的流通和交换不能实现,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会到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精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目前,很多生产和消费已经步入了这一区域,消费者的钱不够花。只有进行社会财富的第四次分配,推动X曲线向右移动,才能够重新回到繁荣区域(数理分析另文专述)。
  下半区为短缺区,供给小于需求,有钱无处花。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饱受短缺之苦,这是将初次分配并入第二次分配、追求结果的公平、吃大锅饭所造成的恶果。
  上半区为过剩区。人们误将萧条区混淆为过剩区。虽然,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样的,都是产品卖不出去。但是,其本质是有区别的,萧条是相对过剩,过剩区的过剩是绝对过剩。在过剩区内,生产和消费还能维持生产和消费,这是有钱胡乱花的缘故。这个区域是凯恩斯主义失败区。投资和就业的乘数效应可以在过剩区域内实现。但是,所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地球变暖、资源枯竭等,这些都是因为一味地信奉凯恩斯主义所致。在那个年代,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并不突出,无论是过剩还是萧条,都可以用凯恩斯主义解决就业问题,使经济重新走向复苏。可是今天,在环境和资源双重压力下,仅靠投资“铁公基”复苏和振兴经济是一条死胡同。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供给的有限性和社会需求的无限性的财富分配矛盾而展开的。事实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工业信息化的到来,供给的无限性及需求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经出现,如软件信息产品,同样存在分配问题。
  进行第四次分配,不等同于胡乱发行货币,它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众储蓄为根据的。政府在进行第四次分配过程中承担主要职责,它的指向必须是社会实际需要的总需求。如果偏离了这一指向,如投向过剩产能、过度社会福利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社会怠惰必将出现。
  社会财富的分配,就如同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永远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之中。
  [参 考 文 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何志成.发达国家缘何热衷货币发行〔EB/OL〕.望新闻周刊.2007.
  〔3〕青连斌.国民财富的四次分配〔J〕.人民论坛,2009,(19).
其他文献
构建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是针对近年来一系列大公司的会计丑闻折射出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提出的.从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而言,构建以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
<正>吸毒者囚静脉推注盐酸哌替啶(度冷丁)而致呼吸骤停者时有报道。我院急诊科一年来抢救此种病例24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X例,女2例,年龄22~35岁,平均26.5岁。患者均为
[摘要]我国新《对外贸易法》颁布之后。外贸经营权完全教开,然而由于配套机制的缺失和外贸企业经验的缺乏,我国企业外贸经营权空显现象严重。只有建立适度竞争的新型外贸企业集团的规制路径,政府配合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促进我国企业外贸活动的良性发展,解决外贸经营权空置问题。  [关键词]外贸经营权空置;外贸企业集团;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74L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
<正> 酒醉后和酒后加车酿成交通事故伤时有发生.我院从1993~1996年共收治酒醉后颅脑损伤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48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6
简介  无级变色盘是一种可用于学生探究色彩叠加问题的教具。它利用了“颜色旋转混合的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光的叠加规律相似”这一原理,从结构上将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张色盘螺旋嵌叠,并设置限位,从而实现任意调整显露的颜色和比例份额,当色盘组旋转后便可看到相应颜色的混合效果。以往教师由于缺少过程性的教学用具,学生对色彩叠加问题的过程性探究历来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教师往往不得不回避这一有趣的内容,学生则得不到
众所剧知,能源、环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光催化是一种住能源和环境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的绿色技术。如今,光催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净化、自清洁材料等领
周蒙蒙的个子像雨夜春笋,一眨眼工夫就蹿成全班至高点。调皮大王马卡和周蒙蒙成为班里最不协调的同桌。马卡的头刚挨到她的肩。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第二小学于1971年建校,现已拥有3个校区。102个教学班,234名教职工和4330名在校学生。学校科技节能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充满趣味和更放松的环境来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68 — 01    娱乐新闻,顾名思议就是反映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新闻。作为新闻大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娱乐新闻的出现及其繁荣,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发达,也体现着大众对休闲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娱乐新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当然要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
医院感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医院工作人员洗手不彻底、手部带菌状况有关.本文对工作人员手部带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手部带菌合格率,医务人员高于后勤人员,护士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