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性与美育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许多孩子从“爱学”变成“厌学”,有的中途辍学,许多触目惊心的悲剧,正是在这狭窄、封闭、捆住手脚的教育空间里发生的。
  “教”与“学”中本末倒置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 “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
  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我们应该确立一个需要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活动。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他们具有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富有情感,充满活力与主动性。
  教学需要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
  
  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
  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
  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
  
  三、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
  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
  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由语文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培养完美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培养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
  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应是使其成为人的教育。既然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说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人的个性,完成文化塑造。
  无论是语言经验的培养还是人的个性与文化塑造,都不是被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动的接受与内化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并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得到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意义,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明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毫无疑问要靠教育。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
期刊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问、好玩、好动且精力旺盛。他们不同于小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训练,只有趣味教学才能吸引他们,不断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珠心算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珠心算教师孜孜以求的新课题。我深刻认识到:抓住幼儿个性特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意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联系各门
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材,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法律条文繁琐冗长,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等厌学的局面。那么,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世界军事的发展,畅谈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新趋向,他们就会津津乐道
期刊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主要依靠阅读来实现。  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规律性的认识与做法。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
期刊
一、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 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 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显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不仅因为人是“活”的,物是“
期刊
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防震减灾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基层如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应突出抓好“四建”。    一、是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几个数列在一个表格中,让被试者记忆。结果表明,列在最前面的数字易于记忆。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  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反复琢磨达14年之久,最后定稿的开头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开头之重要,可见一斑。  教学的导语也一样,好的导语能吸引
期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
期刊
题记:资源不是资料,只要合理开发,完善可持续发展体系,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引子 让我们先来分析两个在物理教学中比较熟悉的问题     问题一:我们现行物理教材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1900年以前的,就是说在300年的物理中头200年的物理占了百分之九十五,而后100年只占百分之五,这个比例合适吗?这样的物理内容教育21世纪的中学生来适应未来的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能够“面向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