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汉画像;狩猎图;包孕性顷刻
“包孕性顷刻”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艺术时空辩证关系的重要美学论断。莱辛指出,每一个这样顷刻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原因。“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想出更多东西来。”
简单来说,“包孕性顷刻”是艺术家在寻求艺术创作表现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所找到的能够引发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支点,可以理解为关键时刻、最精彩的时刻、最富意味的时刻。一个世纪后,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绘画只能抓住一个片刻,因此,应该把握集前因后果于一点的顷刻”的美学观点,对莱辛的“顷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延伸。
汉画像能彰显出这种顷刻之美。根据题材内容,汉画像石图像主要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地下鬼魂世界四大类。但由于材料特性、创作手法、构图方式等特征,各类汉画像图像很难对细节进行精细呈现。但在汉画像砖图像中可以超越这种局限,如描绘汉代人日常生活的狩猎图。从中,可以准确看出汉代先民对“包孕性顷刻”细节的把握,以及精湛的构图和细节刻画技巧。
一、汉画像砖狩猎图顷刻美的具体体现
狩猎又称田猎、羽猎、畋猎、校猎等。《谷梁传·桓公四年》 载:“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可以看出,古人狩猎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祭祀之用,其次是为了庖厨宴宾。到了汉代,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成熟,狩猎已经出现了娱乐的用途。目前国内已发掘的汉画像砖狩猎图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
河南洛阳出土,现馆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跪射、鹰、虎、鹤、麋鹿画像砖》精彩呈现了狩猎场景的精彩瞬间。该长方形画面以回弓跪射的射手为中心进行构图。上层为三只翱翔的猎鹰,左方为一只虎和一只鹤,右方是两只奔鹿,真实反映了汉人狩猎的精彩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射手和奔鹿之间表情、动作的互动形成了最具精彩的一刻。奔鹿速度奇快,身体后倾,可以想象是竭尽全力的奔跑状态,射手则在追赶时找到一个适合射击的点,于是迅速下蹲,降低身体重心,使体态平稳,侧身弯弓,迅速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射手此刻表现出的是极度的静,奔鹿表现的是迅速的动,一动一静,使这一时刻分外关键。似乎麋鹿也深感危险的降临,其中一只奔鹿不时回头警戒,眼神中透露出的是生的欲望和对危险的恐惧。汉代先民准确地把这一关键时刻定格在了图像之中,下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奔鹿能否顺利逃脱,射手那充满力量的弓箭能否一矢毙命,这些,都是在这一“包孕性顷刻”中留给观看者的思考。
四川彭州出土,现馆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射猎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包孕性顷刻”则更富有意味。该砖右侧边目前已残缺三分之一,所缺失的应为骑射手的身体及面部表情和部分动作,但这并不影响该图像的表达效果。画面中有两个猎手,一名负责马上射箭,另一名负责徒手擒获猎物。画面中还有经人工驯化过的四只猎犬,正奋力向猎物奔去。图像中并没有显现出猎物的真实面貌,但从画面中擒手的动作和左右侧猎犬重心高低的对比,可以猜测出猎物就在不远的眼前。是什么猎物竟然出动两名射手和四只猎犬,是什么猎物竟然必须要用骑射的方式去捕获,猎物是否已经中箭在身,下一刻是否能顺利逃脱,这些都是留给观看者的思考。这种“包孕性顷刻”的意味明显要比前一幅深刻,从中也更加可以看出汉代先民在构图技艺和关键时刻把握上的炉火纯青。
河南新密出土,现馆藏于新密市博物馆的《村官蹶张,射虎画像砖》则运用了极简的线条来表现出狩猎场面的顷刻之美。该图采用纯线条阳刻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东汉风格。和其他狩猎图不同,这幅图中,猎物反倒占据主动。画面中一个猎手稳坐马背,正准备向反扑过来的猛虎射箭。虽然射手仍表现出淡定从容的一面,但胯下之马已经表现出恐惧的神情。这一顷刻的定格不禁让人畏惧,关键一刻全部集中在了猎手手中的箭上。这一箭若击中要害,则是万幸,若离心偏位,则性命不保。简单几笔,勾勒出了极简的顷刻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二、汉画像砖狩猎图能集中体现顷刻美的原因
同样是狩猎图,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顷刻之美完全是两种风格,由于石头硬度较大,不易对细节进行充分刻画,当时的工匠只能放弃繁缛的细节, 继而从大处着眼,注重宏观场景的营造。由于材料技法等因素的不同,汉画像砖中的狩猎图较其他材质刻画的狩猎图更能集中体现顷刻美,这种顷刻美包含着材料工艺的精致美、关键细节的精细美以及表情刻画的精妙美。
(一)材料特性与制作工艺奠定顷刻美
除去汉画像绘画的特性,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图像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雕刻艺术而呈现出来的。汉画像石所采取的材料一般为密度较大的黄肠石或石灰岩,石料密度大,石质脆且硬,有的还不规则分布着纹理和氧化层,一般来说,汉画像石成品的加工难度极大,如果对细节部位进行加工,很容易造成周围石料表面的起皮或脱落。故而在汉画像石图像中,要想凸显细节,往往会采取“点状线”的方式,用点线来表现细节,但这种细节的表现往往是生硬的,更不具备完整表现顷刻美的基础,随着不断氧化,图像细节更是腐蚀严重。而汉画像砖则是用提前刻制好的模子印在半干的泥胚上形成的图案,进而烧制成器,而模子一般为木制,相对容易雕刻,且具有充分表现图像细节和顷刻美的基础。
(二)关键细节的加工决定顷刻美
狩猎图常常要表现出人和猎物的肌肉的运动变化状态,能够完整表现细节成为了汉画像砖图像彰显顷刻美的必要条件。狩獵是一个动态的场景,用静态的方式展现动态的元素,则必须通过其中人和猎物的肌肉运动变化情况来表现出来。汉画像石图像在表现肌肉运动细节上往往略逊一筹。汉画像砖图像由于制作工艺原因,在运动效果的表达上略胜一筹。由于肌肉充满运动感,整个画面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这种细节的准确刻画成为了孕育顷刻美的决定性条件。 (三)表情刻画的参与凸显顷刻美
需要注意的是,从先秦到汉代,不论是何种种类的画像,图像本身都轻细节描绘,缺少表情刻画。在汉画像中,有些图像中的人和物虽然在运动变化的细节上表现良好,但在面部的刻画上仍然欠缺。但在部分汉画像砖图像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具有表情刻画的图像,如狩猎图。汉代工匠特别注重狩猎图中人和猎物表情的互动。表情的刻画最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此时表情刻画的加入,更增加了图像“包孕性顷刻”的独特意味,使读者可以根据表情刻画来进一步揣测图像意义,留有印象深刻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三、汉代人对顷刻美的精准把握背后蕴含的审美思想
汉画像是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图像呈现,表现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这一种图式不仅表现为人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而且表现为人对死后世界的理想建构。汉代人在墓中汉画像砖上表现狩猎场景时选取了矛盾集中爆发前的一个支点(即包孕性顷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有限和无限的超越美
汉画像所体现出来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满”。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使构图紧凑完整,往往一块汉画像石上可以刻画多种题材的图像内容。从艺术创作的心理出发,可以揣测汉代工匠在题材选取和图像构思上的缜密和严谨。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有效构图,成为了汉代工匠首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汉画像砖狩猎图中,创作者必须竭尽全力选取待叙故事中最精彩、最能表现意味的场景和瞬间,从而实现图像的祭祀和叙事功能。
(二)瞬间与永恒的时空观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在汉代人心中朴素的宇宙观已经形成。空间是无尽止的,时间是永变化的。汉代先民发现,人也好比是时空中的一瞬,而砖石则具有永恒的生命,所以汉代先民企图将自己所认为的生命中有意义的瞬间以图像的方式定格在砖石之上,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延续。而狩猎图就是其中的一种寄托。通过刻画记录狩猎时“包孕性顷刻”,来表达出人死后虽然肉体已经不在,但灵魂就像图像中勇猛的狩猎人一样,充满活力,永恒存在。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郭慶藩.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汉画像;狩猎图;包孕性顷刻
“包孕性顷刻”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艺术时空辩证关系的重要美学论断。莱辛指出,每一个这样顷刻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原因。“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想出更多东西来。”
简单来说,“包孕性顷刻”是艺术家在寻求艺术创作表现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所找到的能够引发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支点,可以理解为关键时刻、最精彩的时刻、最富意味的时刻。一个世纪后,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绘画只能抓住一个片刻,因此,应该把握集前因后果于一点的顷刻”的美学观点,对莱辛的“顷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延伸。
汉画像能彰显出这种顷刻之美。根据题材内容,汉画像石图像主要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地下鬼魂世界四大类。但由于材料特性、创作手法、构图方式等特征,各类汉画像图像很难对细节进行精细呈现。但在汉画像砖图像中可以超越这种局限,如描绘汉代人日常生活的狩猎图。从中,可以准确看出汉代先民对“包孕性顷刻”细节的把握,以及精湛的构图和细节刻画技巧。
一、汉画像砖狩猎图顷刻美的具体体现
狩猎又称田猎、羽猎、畋猎、校猎等。《谷梁传·桓公四年》 载:“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可以看出,古人狩猎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祭祀之用,其次是为了庖厨宴宾。到了汉代,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成熟,狩猎已经出现了娱乐的用途。目前国内已发掘的汉画像砖狩猎图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
河南洛阳出土,现馆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跪射、鹰、虎、鹤、麋鹿画像砖》精彩呈现了狩猎场景的精彩瞬间。该长方形画面以回弓跪射的射手为中心进行构图。上层为三只翱翔的猎鹰,左方为一只虎和一只鹤,右方是两只奔鹿,真实反映了汉人狩猎的精彩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射手和奔鹿之间表情、动作的互动形成了最具精彩的一刻。奔鹿速度奇快,身体后倾,可以想象是竭尽全力的奔跑状态,射手则在追赶时找到一个适合射击的点,于是迅速下蹲,降低身体重心,使体态平稳,侧身弯弓,迅速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射手此刻表现出的是极度的静,奔鹿表现的是迅速的动,一动一静,使这一时刻分外关键。似乎麋鹿也深感危险的降临,其中一只奔鹿不时回头警戒,眼神中透露出的是生的欲望和对危险的恐惧。汉代先民准确地把这一关键时刻定格在了图像之中,下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奔鹿能否顺利逃脱,射手那充满力量的弓箭能否一矢毙命,这些,都是在这一“包孕性顷刻”中留给观看者的思考。
四川彭州出土,现馆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射猎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包孕性顷刻”则更富有意味。该砖右侧边目前已残缺三分之一,所缺失的应为骑射手的身体及面部表情和部分动作,但这并不影响该图像的表达效果。画面中有两个猎手,一名负责马上射箭,另一名负责徒手擒获猎物。画面中还有经人工驯化过的四只猎犬,正奋力向猎物奔去。图像中并没有显现出猎物的真实面貌,但从画面中擒手的动作和左右侧猎犬重心高低的对比,可以猜测出猎物就在不远的眼前。是什么猎物竟然出动两名射手和四只猎犬,是什么猎物竟然必须要用骑射的方式去捕获,猎物是否已经中箭在身,下一刻是否能顺利逃脱,这些都是留给观看者的思考。这种“包孕性顷刻”的意味明显要比前一幅深刻,从中也更加可以看出汉代先民在构图技艺和关键时刻把握上的炉火纯青。
河南新密出土,现馆藏于新密市博物馆的《村官蹶张,射虎画像砖》则运用了极简的线条来表现出狩猎场面的顷刻之美。该图采用纯线条阳刻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东汉风格。和其他狩猎图不同,这幅图中,猎物反倒占据主动。画面中一个猎手稳坐马背,正准备向反扑过来的猛虎射箭。虽然射手仍表现出淡定从容的一面,但胯下之马已经表现出恐惧的神情。这一顷刻的定格不禁让人畏惧,关键一刻全部集中在了猎手手中的箭上。这一箭若击中要害,则是万幸,若离心偏位,则性命不保。简单几笔,勾勒出了极简的顷刻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二、汉画像砖狩猎图能集中体现顷刻美的原因
同样是狩猎图,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顷刻之美完全是两种风格,由于石头硬度较大,不易对细节进行充分刻画,当时的工匠只能放弃繁缛的细节, 继而从大处着眼,注重宏观场景的营造。由于材料技法等因素的不同,汉画像砖中的狩猎图较其他材质刻画的狩猎图更能集中体现顷刻美,这种顷刻美包含着材料工艺的精致美、关键细节的精细美以及表情刻画的精妙美。
(一)材料特性与制作工艺奠定顷刻美
除去汉画像绘画的特性,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图像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雕刻艺术而呈现出来的。汉画像石所采取的材料一般为密度较大的黄肠石或石灰岩,石料密度大,石质脆且硬,有的还不规则分布着纹理和氧化层,一般来说,汉画像石成品的加工难度极大,如果对细节部位进行加工,很容易造成周围石料表面的起皮或脱落。故而在汉画像石图像中,要想凸显细节,往往会采取“点状线”的方式,用点线来表现细节,但这种细节的表现往往是生硬的,更不具备完整表现顷刻美的基础,随着不断氧化,图像细节更是腐蚀严重。而汉画像砖则是用提前刻制好的模子印在半干的泥胚上形成的图案,进而烧制成器,而模子一般为木制,相对容易雕刻,且具有充分表现图像细节和顷刻美的基础。
(二)关键细节的加工决定顷刻美
狩猎图常常要表现出人和猎物的肌肉的运动变化状态,能够完整表现细节成为了汉画像砖图像彰显顷刻美的必要条件。狩獵是一个动态的场景,用静态的方式展现动态的元素,则必须通过其中人和猎物的肌肉运动变化情况来表现出来。汉画像石图像在表现肌肉运动细节上往往略逊一筹。汉画像砖图像由于制作工艺原因,在运动效果的表达上略胜一筹。由于肌肉充满运动感,整个画面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这种细节的准确刻画成为了孕育顷刻美的决定性条件。 (三)表情刻画的参与凸显顷刻美
需要注意的是,从先秦到汉代,不论是何种种类的画像,图像本身都轻细节描绘,缺少表情刻画。在汉画像中,有些图像中的人和物虽然在运动变化的细节上表现良好,但在面部的刻画上仍然欠缺。但在部分汉画像砖图像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具有表情刻画的图像,如狩猎图。汉代工匠特别注重狩猎图中人和猎物表情的互动。表情的刻画最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此时表情刻画的加入,更增加了图像“包孕性顷刻”的独特意味,使读者可以根据表情刻画来进一步揣测图像意义,留有印象深刻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三、汉代人对顷刻美的精准把握背后蕴含的审美思想
汉画像是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图像呈现,表现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这一种图式不仅表现为人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而且表现为人对死后世界的理想建构。汉代人在墓中汉画像砖上表现狩猎场景时选取了矛盾集中爆发前的一个支点(即包孕性顷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有限和无限的超越美
汉画像所体现出来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满”。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使构图紧凑完整,往往一块汉画像石上可以刻画多种题材的图像内容。从艺术创作的心理出发,可以揣测汉代工匠在题材选取和图像构思上的缜密和严谨。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有效构图,成为了汉代工匠首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汉画像砖狩猎图中,创作者必须竭尽全力选取待叙故事中最精彩、最能表现意味的场景和瞬间,从而实现图像的祭祀和叙事功能。
(二)瞬间与永恒的时空观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在汉代人心中朴素的宇宙观已经形成。空间是无尽止的,时间是永变化的。汉代先民发现,人也好比是时空中的一瞬,而砖石则具有永恒的生命,所以汉代先民企图将自己所认为的生命中有意义的瞬间以图像的方式定格在砖石之上,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延续。而狩猎图就是其中的一种寄托。通过刻画记录狩猎时“包孕性顷刻”,来表达出人死后虽然肉体已经不在,但灵魂就像图像中勇猛的狩猎人一样,充满活力,永恒存在。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郭慶藩.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