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之境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d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莱辛曾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这一论断作为评价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画像艺术的审美。在汉画像砖图像中,描绘汉代先民狩猎生活的狩猎图,其精湛的构图、精妙的细节刻画最能表现出“包孕性顷刻”的内涵,其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选用、细节与变化的处理及表情刻画的运用,可见汉代先民已经开始对有限和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命题的思考。
  关键词:汉画像;狩猎图;包孕性顷刻
  “包孕性顷刻”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艺术时空辩证关系的重要美学论断。莱辛指出,每一个这样顷刻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原因。“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想出更多东西来。”
  简单来说,“包孕性顷刻”是艺术家在寻求艺术创作表现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所找到的能够引发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支点,可以理解为关键时刻、最精彩的时刻、最富意味的时刻。一个世纪后,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绘画只能抓住一个片刻,因此,应该把握集前因后果于一点的顷刻”的美学观点,对莱辛的“顷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延伸。
  汉画像能彰显出这种顷刻之美。根据题材内容,汉画像石图像主要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地下鬼魂世界四大类。但由于材料特性、创作手法、构图方式等特征,各类汉画像图像很难对细节进行精细呈现。但在汉画像砖图像中可以超越这种局限,如描绘汉代人日常生活的狩猎图。从中,可以准确看出汉代先民对“包孕性顷刻”细节的把握,以及精湛的构图和细节刻画技巧。
  一、汉画像砖狩猎图顷刻美的具体体现
  狩猎又称田猎、羽猎、畋猎、校猎等。《谷梁传·桓公四年》 载:“四时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可以看出,古人狩猎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祭祀之用,其次是为了庖厨宴宾。到了汉代,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成熟,狩猎已经出现了娱乐的用途。目前国内已发掘的汉画像砖狩猎图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
  河南洛阳出土,现馆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跪射、鹰、虎、鹤、麋鹿画像砖》精彩呈现了狩猎场景的精彩瞬间。该长方形画面以回弓跪射的射手为中心进行构图。上层为三只翱翔的猎鹰,左方为一只虎和一只鹤,右方是两只奔鹿,真实反映了汉人狩猎的精彩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射手和奔鹿之间表情、动作的互动形成了最具精彩的一刻。奔鹿速度奇快,身体后倾,可以想象是竭尽全力的奔跑状态,射手则在追赶时找到一个适合射击的点,于是迅速下蹲,降低身体重心,使体态平稳,侧身弯弓,迅速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射手此刻表现出的是极度的静,奔鹿表现的是迅速的动,一动一静,使这一时刻分外关键。似乎麋鹿也深感危险的降临,其中一只奔鹿不时回头警戒,眼神中透露出的是生的欲望和对危险的恐惧。汉代先民准确地把这一关键时刻定格在了图像之中,下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奔鹿能否顺利逃脱,射手那充满力量的弓箭能否一矢毙命,这些,都是在这一“包孕性顷刻”中留给观看者的思考。
  四川彭州出土,现馆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射猎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包孕性顷刻”则更富有意味。该砖右侧边目前已残缺三分之一,所缺失的应为骑射手的身体及面部表情和部分动作,但这并不影响该图像的表达效果。画面中有两个猎手,一名负责马上射箭,另一名负责徒手擒获猎物。画面中还有经人工驯化过的四只猎犬,正奋力向猎物奔去。图像中并没有显现出猎物的真实面貌,但从画面中擒手的动作和左右侧猎犬重心高低的对比,可以猜测出猎物就在不远的眼前。是什么猎物竟然出动两名射手和四只猎犬,是什么猎物竟然必须要用骑射的方式去捕获,猎物是否已经中箭在身,下一刻是否能顺利逃脱,这些都是留给观看者的思考。这种“包孕性顷刻”的意味明显要比前一幅深刻,从中也更加可以看出汉代先民在构图技艺和关键时刻把握上的炉火纯青。
  河南新密出土,现馆藏于新密市博物馆的《村官蹶张,射虎画像砖》则运用了极简的线条来表现出狩猎场面的顷刻之美。该图采用纯线条阳刻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东汉风格。和其他狩猎图不同,这幅图中,猎物反倒占据主动。画面中一个猎手稳坐马背,正准备向反扑过来的猛虎射箭。虽然射手仍表现出淡定从容的一面,但胯下之马已经表现出恐惧的神情。这一顷刻的定格不禁让人畏惧,关键一刻全部集中在了猎手手中的箭上。这一箭若击中要害,则是万幸,若离心偏位,则性命不保。简单几笔,勾勒出了极简的顷刻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二、汉画像砖狩猎图能集中体现顷刻美的原因
  同样是狩猎图,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所表现出来的顷刻之美完全是两种风格,由于石头硬度较大,不易对细节进行充分刻画,当时的工匠只能放弃繁缛的细节, 继而从大处着眼,注重宏观场景的营造。由于材料技法等因素的不同,汉画像砖中的狩猎图较其他材质刻画的狩猎图更能集中体现顷刻美,这种顷刻美包含着材料工艺的精致美、关键细节的精细美以及表情刻画的精妙美。
  (一)材料特性与制作工艺奠定顷刻美
  除去汉画像绘画的特性,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图像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雕刻艺术而呈现出来的。汉画像石所采取的材料一般为密度较大的黄肠石或石灰岩,石料密度大,石质脆且硬,有的还不规则分布着纹理和氧化层,一般来说,汉画像石成品的加工难度极大,如果对细节部位进行加工,很容易造成周围石料表面的起皮或脱落。故而在汉画像石图像中,要想凸显细节,往往会采取“点状线”的方式,用点线来表现细节,但这种细节的表现往往是生硬的,更不具备完整表现顷刻美的基础,随着不断氧化,图像细节更是腐蚀严重。而汉画像砖则是用提前刻制好的模子印在半干的泥胚上形成的图案,进而烧制成器,而模子一般为木制,相对容易雕刻,且具有充分表现图像细节和顷刻美的基础。
  (二)关键细节的加工决定顷刻美
  狩猎图常常要表现出人和猎物的肌肉的运动变化状态,能够完整表现细节成为了汉画像砖图像彰显顷刻美的必要条件。狩獵是一个动态的场景,用静态的方式展现动态的元素,则必须通过其中人和猎物的肌肉运动变化情况来表现出来。汉画像石图像在表现肌肉运动细节上往往略逊一筹。汉画像砖图像由于制作工艺原因,在运动效果的表达上略胜一筹。由于肌肉充满运动感,整个画面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这种细节的准确刻画成为了孕育顷刻美的决定性条件。   (三)表情刻画的参与凸显顷刻美
  需要注意的是,从先秦到汉代,不论是何种种类的画像,图像本身都轻细节描绘,缺少表情刻画。在汉画像中,有些图像中的人和物虽然在运动变化的细节上表现良好,但在面部的刻画上仍然欠缺。但在部分汉画像砖图像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具有表情刻画的图像,如狩猎图。汉代工匠特别注重狩猎图中人和猎物表情的互动。表情的刻画最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此时表情刻画的加入,更增加了图像“包孕性顷刻”的独特意味,使读者可以根据表情刻画来进一步揣测图像意义,留有印象深刻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三、汉代人对顷刻美的精准把握背后蕴含的审美思想
  汉画像是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图像呈现,表现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这一种图式不仅表现为人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而且表现为人对死后世界的理想建构。汉代人在墓中汉画像砖上表现狩猎场景时选取了矛盾集中爆发前的一个支点(即包孕性顷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有限和无限的超越美
  汉画像所体现出来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满”。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使构图紧凑完整,往往一块汉画像石上可以刻画多种题材的图像内容。从艺术创作的心理出发,可以揣测汉代工匠在题材选取和图像构思上的缜密和严谨。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有效构图,成为了汉代工匠首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汉画像砖狩猎图中,创作者必须竭尽全力选取待叙故事中最精彩、最能表现意味的场景和瞬间,从而实现图像的祭祀和叙事功能。
  (二)瞬间与永恒的时空观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在汉代人心中朴素的宇宙观已经形成。空间是无尽止的,时间是永变化的。汉代先民发现,人也好比是时空中的一瞬,而砖石则具有永恒的生命,所以汉代先民企图将自己所认为的生命中有意义的瞬间以图像的方式定格在砖石之上,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延续。而狩猎图就是其中的一种寄托。通过刻画记录狩猎时“包孕性顷刻”,来表达出人死后虽然肉体已经不在,但灵魂就像图像中勇猛的狩猎人一样,充满活力,永恒存在。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郭慶藩.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近数十年漆画的发展历程中,一辈辈漆画家努力探索着漆画独特的材质语言和表现形式,漆画在题材的选择和材料应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现象。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代漆画作品中不同漆画家所使用的蛋壳镶嵌技法的区别、国内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影响的漆画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蛋壳这种材料独特的审美取向,同时总结了在创作漆画《天水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表现了一些在实践蛋壳镶嵌技法中的取舍和审美观。  关键词:漆
期刊
摘 要:艺术创造在于艺术感觉,中国画教学不能只是注重技巧和艺术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及创造能力,除了要在基础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要专门设置相关实践课程。小品画创作课可以通过大量的创作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独立组织与构筑画面的能力,研究探索笔墨语言,积累创作经验,提升艺术想象空间和观察能力,激发创作热情,使学生养成随时创作的好习惯。  关键词:中国画;本科生;创作;小品画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其的继承、延续、发展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探讨在继承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方案——美术兴趣班模式。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小学教育;兴趣班;美术教育  一、民间美术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联  (一)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是
期刊
谷利民,白族,湖南桑植人。200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1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课程研究班。现任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宋“荆、关、董、巨”之间明晰的风格差异,还是明后期董其昌提出和梳理的“南北宗
期刊
摘 要:“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地域性,核心目标便是使小学教师能胜任小学多门主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不仅要具有广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更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美术素养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特长”是培养其美术素养的主要目标定位,以期培养出能够具有美术、书法综合素质,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美术、书法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
期刊
摘 要: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设置丰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情境预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创设丰富、开放又贴切的情境会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引导;美术鉴赏;高效课堂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彩铅画的创作,对彩铅的来源及特性进行分析,对绘画中自然表现的本真进行概述,揭示艺术作品中最可贵之处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进一步阐明了本真的自然表现的彩铅手绘创作。  关键词:彩铅画;手绘;创作表现;绘画体验  近年来,彩铅画作为一种新型的绘画工具,具有使用便捷、操作简单、效果佳的特性,在日常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彩铅源于希腊黄金时代所使用的蜡笔媒介,其有着鲜明的着色、易保存和便
期刊
摘 要:自古诗画相通,自赤壁赋创作以来,历代书画家好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了大量以赤壁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我们把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定名为赤壁图。文章以张大千多幅赤壁图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张大千如何在经典图式之下寻求突破,开创赤壁赋视觉传播新的图像模式。  关键词:张大千;《后赤壁图》;图式研究;视觉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张大千赤壁
期刊
摘 要:英国维多利亚中期(1848-1875)皇家美术学院的几名年轻学生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威廉·霍尔曼·亨特等七人组成了一个艺术团体“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以此来反叛皇家美术学院矫揉造作的绘画风格。他们认为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更为真诚和质朴,希望重现中世纪文化传统的荣光,并主张艺术创作要“忠实于自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在他早期的宗教画和人物画中能够将这种理想和现实进行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