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教学教什么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闻作品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学处理是稳固下来成为新闻教学“传统”的。新闻作品教学的保守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凸显其消极之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作品教学策略如下:(一)强化提取意识,构建新闻认知的图式;(二)强化受众意识,培养媒介素养;(三)感受作品个性,读懂作品内蕴。
   关键词:新闻作品 教学策略 “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诸如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媒体APP、媒体微博……这些媒体形式已深入到民众生活中。那么,“互联网+”背景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闻作品教学有何诉求?中小学的新闻作品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当做出哪些做出相应转变?
   一.新闻作品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存在
   现阶段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入相应新闻作品如下:两则消息——两则关于中国战争情况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则关于国际诺贝尔奖的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两篇通讯——一篇人物通讯《“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篇事件通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入选的这四篇新闻作品或者刊登在主流媒体上,或者为名家所作,都是通过典型性事件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態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单元导语提示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并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新闻作品选文如下:通讯报道《喜看稻菽千重浪》(精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略读)、《“探界者”钟扬》(略读)和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精读)。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选文充分展现了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文章主题凸显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单元学习任务围绕认为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这一人文主题,以及人物通讯选材典型性和新闻评论逻辑角度等提出相关学习活动项目。
   整体而言,目前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新闻作品大多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这些内容主题充满正能量,不过这些选材均无法贴近学生生活。新闻作品突出时效性,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使用周期长,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新闻作品选文与当下时政始终无法同步,更是与“互联网+”背景无关联。在新闻作品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学处理是稳固下来成为新闻教学“传统”的。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于这些新闻作品的教学处理通常是把新闻当新闻教,要么主讲新闻的概念知识,将新闻选文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逐一拎出来讲解,要么抓住新闻的真实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挖掘选文例子来剖析并印证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上出现的新闻作品并不复杂,从内容上来说很简单明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某某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内容,学生一般一读就懂。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基本信息的提取,其教学处理可以说是停留在认读新闻文字,教的只是学生已经看懂的内容。此外,由于新闻作品相关选文向来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安排在语文教材单元内,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第一单元提出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非常典型的由读到写的人物训练安排。教材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教师教新闻作品的思路就是先读懂新闻,进而了解新闻的结构等专业写作知识。最终,这样的为了“写新闻”而教新闻的教学思路,往往导致学生为了写新闻而出现憋新闻,甚至怕新闻的心理状态。
   新闻作品的保守的教学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更是凸显其消极之处。身处“互联网+”的环境,语文教师比较惯常的思路就是“借用”,借用互联网手段更新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布》这篇课文,教师多半是网上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相关资讯背景、故事。或者,教师设立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让学生自主、及时在群里表达自己对各个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有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开通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利用好微博、朋友圈等,让学生定期利用微博、朋友圈更新自己的动态,并让其他同学在下面评价他的动态,通过更新和评价学习如何表述自己的想法。上述借用网络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方式,充其量也就是点缀新闻作品教学,未能触及“互联网+”新闻作品的内核。这样的教学非但没有进入当下,反而停留在传统媒体阅读思维习惯。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作品教学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不再是传统的白纸黑字,代之以文字、声音、图像等相结合的复合呈现方式;新闻阅读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报刊的传阅,代之以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媒体APP、微博等。在“互联网+”背景下下,人人都是可能的新闻人。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的新闻作品教学需要哪些做出相应转变?
   (一)强化提取意识,构建新闻认知的图式
   新闻属于实用语体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是为了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陈述或介绍相关的要点与原理。教学实用语体文章,第一层面是引导学生“知其然”,即通过阅读文本获取基本信息,认识一个事物现象,明白一件事理及背后的原理。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随时随处的在线浏览逐渐取代传统青灯古卷般的慢阅读,以碎片化、跳跃式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数据信息的飞速增长和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新闻作品的教学提出时代性的要求,能否从碎片化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作品教学应当关注的教学内容。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1”。相应的,教师在新闻作品教学中不能一味执着于对新闻文本内容的研读,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需要具备阅读日常新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浏览日常新闻,锻炼提取信息能力。    新闻报道的信息包含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一方面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信息,另一方是指报道叙述中乃至报道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而课标所指的“主要信息”,不是新闻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学习新闻作品,首要任务是为理解而读新闻,而不是为学写作而读新闻。毕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新闻作品教学的任务不是为培养新闻储备人才而教学。所以,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最基本的要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如何基于事实提取信息进行辩证客观地叙述,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新闻事实与夹杂在新闻中的观点,读出作者微言大义,读懂作者如何克制个人主观情绪,中肯、深入、独到地评价新闻事实。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第一,感知新闻体式:
   (1)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以怎样的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消息?
   (2)这则新闻导语交代了哪几点信息?请将其压缩成一个短语。
   第二,把握新闻阅读方法:
   (1)如果你是新闻媒体的编辑,请你按照新闻的三个特性(真实性、及时性与简明性)分析这篇新闻是否值得刊(播)发。
   (2)如果由于篇幅因素,需要对这篇新闻稿加以删略,你认为应该删减哪些部分?
   上述教学设计注重建构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认知图式,教师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为日常阅读新闻快速把握信息奠定基础。对于其他新闻作品,教师不妨也是可以同类处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内容概述表达出来。第一种方式,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种方式,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经过缩写、对比来概述新闻信息,也明确了新闻的典型结构特点(即“倒金字塔”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由标题、导语、主题到次要事件或背景材料,逐层展开新闻内容)。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也强化了学生对新闻写作的认知图式。
   (二)强化受众意识,培养媒介素养
   “互联网+”背景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身处数据信息时代,人人都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介信息的制作者。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一种生存能力。这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体现指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
   1.提升辨别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地充斥在各类新闻媒介。这就需要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筛选和判断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怎么判断会不会读新闻呢?真正的新闻阅读不在于看到听到了哪些事实,而是体现在读者对于新闻不是盲目相信,而是审视、辨伪,能够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传统的采集新闻数据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或线人提供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大数据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那样的交代新闻单事实,而是展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以及历时态的关联数据。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透过关联数据找到问题的症结,直抵事实的真相。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审视力,能够以思辨性的眼光来对待新闻报道,努力从观点中去洞察事件真相。
   2. 增强互动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边界逐渐模糊,一切皆媒。新闻报道不再是传统的单向输出被动接收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使得人与信息交互无缝,即时评论、微博@等方式让受众能够随时做出评价反馈。人人皆有可能成为新闻人,人人皆有可能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时,互联网将民众引入信息轰炸的时代,民众的阅读取向、阅读持续力已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新焦点。新闻写作从传统的播报、教导模式转向朋友间的平等交谈的互动模式。相应的,新闻作品教学也应当具备受众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新闻阅读教学的要求提炼核心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依据“受众”(即学生)特点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单纯依靠教材难以体现新闻资源的时新时变,教师可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提供活页资料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资讯,也可以借助观看当下新闻节目来把握时代脉搏,例如,特级教师赵谦翔层在班级开设了一门“《东方时空》感悟”课2,每天早晨7时整,师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中央电视台这本精致的电视新闻杂志。此外,在每个特定时期,融入媒体对某一问题的深度关注的播报氛围,如在各项重大时政、国际活动或赛事期间,师生共同搜集精彩信息或特写;在社会民生新闻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考试改革、人才招聘、公众安全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民生文章。
   在教学方式上,新闻作品的教学应该坚持“行、学、教”的有机统一。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学习新闻的信息搜集、判断、处理、整合。例如,统编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提出:“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任务三“新闻写作”提出:“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位同学从中任选一项完成;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或新闻网页。”据此,教师不妨结合教材选文主题、国内外时政、社会民生的热点选定主题,把全班分成若干数量的新闻小组,每个组自行安排分工,部分组员负责搜集处理信息,部分组员进行新闻稿撰写,两名“新闻主持人”到讲台上播报本组同学撰写的新闻。特级教师王君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时,开设一系列的“滚滚红尘洗童心”长征活动,分体力长征,脑力长征和文化长征。她的新闻写作教学是让学生像记者一样写新闻。让学生课下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要上交照片五张。每一个同学要完成新闻写作和体验作文各一篇。同学们完成的新闻写作和体验作文最后要统一汇总评比。为此,学生差不多踏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重庆晚报的记者还曾对其中的一次长征做了专门报道。又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请学生做校园小记者,可以采访某些活动的主办方或参赛选手,也可以采访身边老师同学,采访后把材料整理成新闻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来报道学校情况。    3.树立新闻道德意识。
   新闻作品尤其是深度报道往往带有教化性质。通过新闻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互联网+”时代应有的道德意识,这是新闻作品教学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
   教材所选入的新闻文本的内容与学生当下生活距离比较久远,其教学难以从新闻内容本身的吸引度上做文章。教师不能囿于书本有限篇幅的教学内容,而应挖掘新闻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可能性性。例如,讲解《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人物通讯,不仅要关注新闻作品本身选材的典型性,更应注意这篇新闻作品延伸的相关资源信息,这些杰出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都是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教育资源。
   一般而言,学生在阅读新闻时往往选择比较轻松的与青春期相关的新闻,带有娱乐消遣性质娱乐新闻就具有代表性。对时政新闻、文教体卫新闻等,由于新闻信息与学生自身的直接相关联性较低,学生极少主动关注甚至抵触。娱乐新闻所伴随的窥探隐私更有甚者以娱乐人物或事件为宗旨的“娱乐至死”理念,学生难以分辨反而去推崇模仿,这对学生精神成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新闻作品的教学义务就是通过新闻作品唤起学生对社会民生等的关注,培养学生悲悯天人的情怀。对于时下微信推文中特别凸显的“标题党”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报道为了吸引受众而刻意将事实娱乐化、煽情化、刺激性、庸俗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带着一双慧眼去洞悉新闻作品的真伪高下。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不去迎合,而应该提供向上的社会价值。数据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数据的人。此外,教师还应借助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敏感信息的能力,同时强化尊重他人隐私的自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感受作品个性,读懂作品内蕴
   新闻报道的语言追求简练崇尚质朴,力求老少通读。但是,新闻是新闻人的作品。作为一个有观察有思考的新闻人,怎么可能是毫无情感毫无个性的呢?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报道就是一个说明。新闻作品看似零度容忍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一己或者作者所代表的集团的情感倾向。所以,感受并理解新闻作者的情感个性很重耍。
   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新闻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新闻作品的独特意圖。例如,阅读新闻作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应当关注作者毛泽东独特的个性之美,那就是其语言风格的坚毅、激越、豪迈,文中语句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冲破阵地,横渡长江”充分展现出一种令人振奋的美学力量,展现出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气势之美。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用文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个性及意图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4”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关于实用文的教学解读,要关注文本所概述的基本信息,更要关注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作品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信息?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事理性和批判性)?
   新闻讲究事实,其表达语言客观严肃,但是,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语文教材已选用的新闻作品,这些新闻篇目早已失去新闻最应当具备的时效性,但都是被视为经典的新闻作品。语文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当然不是过时的新闻内容。新闻作品教学不能停留于新闻事实的获取,不必拘泥于新闻语言的解剖,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带着人文关怀解读新闻,着眼于作者的个性所在,关注作者独有的人文情怀,使得过去的新闻也有温度,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新闻作品的经典所在。统编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就提出:“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例如,新闻作品通常避免夹杂作者自身的情感倾向,《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跳出了传统新闻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抒写了作者在参观完集中营之后引发的激动情绪,全文不着一字却尽显愤慨,正如作者所言“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篇新闻作品开头的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的追逐游戏的描写,以及文章当中对雏菊盛放,小姑娘的祷告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那是一份强烈的对生命、对美好希望的渴求。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补充相应的新闻资料,诸如补充《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第三帝国的兴亡》《德国反犹史》等资料,适量剪辑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浪潮》等视频片段,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文本形式中获得更加具体的感受,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深层的情感个性所在。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作者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的异同。
   综上所述,新闻作品的教学有其特殊之处,既要针对新闻文体进行教学设计,又要跳出讲授新闻文体格式的固有思路;既要坚持新闻教学获取基本信息的教学要点,又要联系当下,针对“互联网+”背景对新闻作品的教学诉求改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赵谦翔.东方夜放花千树——感悟《东方时空》[J]北京:人民教育,1998(04):30-31.
   3.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5.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中将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品味落到实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级语文教师薛法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语言教学需要抓住课文核心、注意重点的字词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专研特殊的句式、多读多诵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散文语言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散文 语言教学 薛法根   王荣生指出:“散文教学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言知识。”①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
内容摘要: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明最为绚烂的瑰宝,对古希腊及其后的西方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柏拉图著作中也遍布神话踪迹。在他唯一一部颂神作品《会饮篇》中,神话更是不可忽视的元素。本文将从《会饮篇》文本出发,分析神话在其中所表述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柏拉图 《会饮篇》 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明最为绚烂的瑰宝,尤以荷马的两部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为经典代表,对古希腊及其后的西方社会
内容摘要:在高职院校当中对于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品质,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缓解在学业上带来的压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学欣赏 高职院校 大学生 阅读   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有开设《文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残雪近年来体量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为研究对象,对比残雪之前的小说创作艺术特点,分析该小说文学圈层“读书会”文本内涵的新变。试图分析残雪小说中的“读书会”的意义指向,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读书会,其意图是指向残雪新世纪小说创作中营造的“圈层化”文学世界,而残雪书写文学圈层正是对先锋作家纷纷转型现状的初步回应。   关键词:《黑暗地母的礼物》 残雪 “读书会” 圈层  
内容摘要:《济南的冬天》出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第二课老舍的作品,一直以来,无论中小学语文课文的编选如何变化,教科书中都有其一席之地。可见无论从教材编选者编写,或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方面,此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语文老师也是根据个人想法经验对这篇文章进行多样化解读,但也有很多一线教师直接利用教参进行教学,而忽略文本细读,这样会导致教师对此篇经典文章理解不透彻,学生也
内容摘要:由于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偏低,因此对高中文言文开展分层教学研究有利于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进而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各项实际问题。本文从目标分层教学的基本概念入手,讨论高中文言文施行目标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并据此提出高中文言文目标分层教学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一线教职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目标分层教学   从目前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整体考察重点及考
内容摘要:《原野》是曹禺创作的戏剧中一出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复仇型悲剧,全剧充满着一种野性的较量与征服,关于曹禺的戏剧研究,大多集中在《雷雨》,而对《原野》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提出的在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作用是增加读者的反差心理,让作品更加饱满,增加可读性,本论文主要以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来重新诠释曹禺的戏剧创作,分别从人物仇虎的外表与内心的反差,不同人物之间鲜明的对比以
内容摘要:《狩猎愉快》是刘宇昆的短篇科幻小说,搭建在绝望与反抗、主体撕裂与重置、科技伦理等多重意义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上,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典型产物。本文将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个体与世界的异化、传统与现实的颠覆、真相与主题的多元三个角度阐释《狩猎愉快》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关键词:《狩猎愉快》 后现代主义 异化 颠覆 多元   《狩猎愉快》(Good Hunting)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兼翻译家
内容摘要:张贤亮的《绿化树》描写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遭遇,探索了主人公章永璘是怎样进行自我思想斗争进而战胜困境并超越自我的,这其中正是展现了章永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代表所进行的自我精神救赎历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 精神救赎 《绿化树》 章永璘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从而使得自身灵魂得到安宁,那么在特定时期自身被否定找不到生存方向及价值的时候
内容摘要:语用是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语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话语会产生一些言外之意,即会话含义。为了完成交际,让听话人能准确理解话语含义,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必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会话为研究对象,通过会话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手段对《郑伯克段于鄢》做全面的话语考察,旨在分析和揭示交际过程中的话语所表现的功能和交际意图,同时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