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里,我们可以戏谑地将王校长称为“小事”校长。在我们周围,多的是“大事”校长,少的是“小事”校长。一般来说,作为行政长官负责制下的校长,是一所学校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之所以称有些校长为“大事”校长,因为他们认为,校长是管理“大事”的——制订发展规划、发表重要指示、传达上级来文、组织各项迎检,一天到晚,从学期初到学期末,“躬居于办公室,行走在会议间”。如果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全校师生恐怕就只有在全校性集会时的主席台上方能见到校长的音容笑貌。这样的“大事”校长,视“小事”为弃物,自然在“鸡毛蒜皮”中做不成“大事”。
王校长的三个管理案例,正是验证了国际战略管理顾问林正大先生的那句管理格言,“管理就是做好无数小的细节工作”。这位“小事”校长,正是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做好了,才使他“不仅平稳地在该校落了户,而且学校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管理策略:
一是“大”事化“小”。现在办学,属于“大事”的事情太多了。“安全”、“质量”、“团队”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是认识上和态度上的问题。但在具体操作时,“大事”其实就是一些常规性的简单的事。比如说,分管的同志在做事的时候,要给予他们相关的权力,对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的工作,要么和他一起去做,要么再安排一些人协助:有教师向你提建议甚至发牢骚了。先表示谢谢,再表示理解,最后表明态度,让他嘟嘟囔囔地来,笑笑嘻嘻着走;遇到上级检查,领导提出了要求,或者是哪个地方出了些小问题,先无条件接受,承认错误,再陈述有价值的理由,最后在校内按线进行整改;集中学习时间,少布置工作,多表扬,少批评,对出现的问题,先在教师面前作自我检讨;课间,多在办公室里走走,和教师谈谈心里话,在业务上能指导的就多说点,哪怕是借用人家的论述。就是要翻翻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也要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学生出操,自己一定要到场,走走看看,和师生们在一起,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交流;经常到一些班级上上课,既可以了解一线师生的教与学的情况,也可以增加领导和群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此,班子成员感到分管的工作得心应手,牢骚少了,快乐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班子建设的“大事”:教师们想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机会,担心少了,成长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队伍建设的“大事”;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有了目标,教学管理中的弱课少了。优课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事”。这样做是轻松的。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用心做“小”。管理是一门艺术性的工作,尤其对于这些“小事”,要用“心”处理,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是放下架子。作为校长,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校长”的“宝座”上待人办事,不要把自己当成“长官”,而是要把自己看做是教师中的一员。要把“校长”这个头衔当作一种压力和动力,先教师,后校长,用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工作,不可想当然,应该站在教师的层面上制订方案,把自己放在教师队伍里实施管理。二是动点脑子。管理是一门学问。死抱着一个法子是肯定干不好事情的。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点。一个教师有一个教师的特点。采取什么办法进行管理,应“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王校长实施的“寄语要署名”,在A校行之有效,到了B校可能就不合适。三是做好样子。作为校长,要把自己放在教师队伍中实行管理,切不可将自己放在规章制度之外。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从自己做起。校长的“做”更多的是给教师们起着表率的作用——“怎么做,向我(校长)看齐”。’比如说让教师写教学反思,校长要先写,只有在写中才可以向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当然,不是要求校长“样样能”,但这样做可以让教师们知道,“校长也在写,我们没有理由不写”。
三是以“小”成“大”。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我们把无数个细小的工作做好了,那学校管理这个“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作为校长,也不是“事无巨细,样样包揽”,更不能“一人独舞”“打肿脸充胖子”,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具体的办法。但是。先把“小事”做好,应该是每一位校长必须要做的。
王校长的三个管理案例,正是验证了国际战略管理顾问林正大先生的那句管理格言,“管理就是做好无数小的细节工作”。这位“小事”校长,正是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做好了,才使他“不仅平稳地在该校落了户,而且学校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管理策略:
一是“大”事化“小”。现在办学,属于“大事”的事情太多了。“安全”、“质量”、“团队”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是认识上和态度上的问题。但在具体操作时,“大事”其实就是一些常规性的简单的事。比如说,分管的同志在做事的时候,要给予他们相关的权力,对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的工作,要么和他一起去做,要么再安排一些人协助:有教师向你提建议甚至发牢骚了。先表示谢谢,再表示理解,最后表明态度,让他嘟嘟囔囔地来,笑笑嘻嘻着走;遇到上级检查,领导提出了要求,或者是哪个地方出了些小问题,先无条件接受,承认错误,再陈述有价值的理由,最后在校内按线进行整改;集中学习时间,少布置工作,多表扬,少批评,对出现的问题,先在教师面前作自我检讨;课间,多在办公室里走走,和教师谈谈心里话,在业务上能指导的就多说点,哪怕是借用人家的论述。就是要翻翻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也要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学生出操,自己一定要到场,走走看看,和师生们在一起,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交流;经常到一些班级上上课,既可以了解一线师生的教与学的情况,也可以增加领导和群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此,班子成员感到分管的工作得心应手,牢骚少了,快乐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班子建设的“大事”:教师们想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机会,担心少了,成长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队伍建设的“大事”;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有了目标,教学管理中的弱课少了。优课多了,这些“小事”就变成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事”。这样做是轻松的。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用心做“小”。管理是一门艺术性的工作,尤其对于这些“小事”,要用“心”处理,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是放下架子。作为校长,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校长”的“宝座”上待人办事,不要把自己当成“长官”,而是要把自己看做是教师中的一员。要把“校长”这个头衔当作一种压力和动力,先教师,后校长,用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工作,不可想当然,应该站在教师的层面上制订方案,把自己放在教师队伍里实施管理。二是动点脑子。管理是一门学问。死抱着一个法子是肯定干不好事情的。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点。一个教师有一个教师的特点。采取什么办法进行管理,应“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王校长实施的“寄语要署名”,在A校行之有效,到了B校可能就不合适。三是做好样子。作为校长,要把自己放在教师队伍中实行管理,切不可将自己放在规章制度之外。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从自己做起。校长的“做”更多的是给教师们起着表率的作用——“怎么做,向我(校长)看齐”。’比如说让教师写教学反思,校长要先写,只有在写中才可以向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当然,不是要求校长“样样能”,但这样做可以让教师们知道,“校长也在写,我们没有理由不写”。
三是以“小”成“大”。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我们把无数个细小的工作做好了,那学校管理这个“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作为校长,也不是“事无巨细,样样包揽”,更不能“一人独舞”“打肿脸充胖子”,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具体的办法。但是。先把“小事”做好,应该是每一位校长必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