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准确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教学 课堂 课程改革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词:教学 课堂 课程改革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