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贪污贿赂犯罪赃款用途的认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20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贪污、贿赂犯罪的赃款物是证实被告人实施贪污、贿赂犯罪事实的物证,是对犯罪行为和犯罪故意的有力证明,准确认定贪污、贿赂犯罪的赃款赃物,也是用以制服犯罪分子的有力手段。司法实践中,由于赃款不同于其他物证,不具有特殊的形状特征和物证属性,因此,它的用途的变化、占有关系的变化,存在的时空变化,对查证经济犯罪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反腐败的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证据确凿无法否认其贪污受贿犯罪时,便在赃款去向问题上做文章,赃款的去向用途是贪污、贿赂案件定案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一环节,才能进一步收集和固定证据,不至于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在获取赃款去向的同时,首先要认真审查去向的真伪,澄清犯罪人的主观意图,以获得可靠而正确的取证方向,将案件办准、办实。当前司法实践中,对贪贿案件赃款用途的认定,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笔者试从贪污贿赂犯罪赃款的证明效力角度,略陈管见。
  1、 貌似“用于公”的赃款用途的认定
  在办理贪污、受贿犯罪案件时,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辩解已将贪污款或受贿款用于“公务开销”,如请客、赞助、娱乐消费等,一些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手段和占有财物无法否认的情况下,便往往在赃款去向上动脑筋,比如将已据有的钱财说成“为公开销”、“用于公务”、“经济交往需要”、“业务应酬使用”、“办了福利、捐资办学”等等,企图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如:王某受贿案中,王作为单位一主要负责人,将用受贿手段获取的赃款用于自己的请客送礼,联络感情,并其名曰是为了以后工作方便。再如:袁某贪污案中,袁身为单位主要领导之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所主管的科室贪污公款后,将其中的二万元以个人名义用于其老家修路的集资,至今,该村的碑文上还镌刻袁某的名字。对上述两种赃款用途的认定,有人认为不应认定为犯罪数额,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为公支出”的部分不应从贪污贿赂款的总数中予以剔除。也就是说,赃款去向不影响对贪污受贿犯罪的定性。如果“为公支出”属实,也只能作为量刑时酌定从轻的一个情节来考虑,这是因为犯罪主体用犯罪的手段获取赃款项后,该款项的合法所有权已被侵害,款项已被犯罪人不法占有,其贪贿犯罪已经既遂。至于犯罪人实施犯罪手段后对赃款处置方法,不应成为影响犯罪构成的条件。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应统一认识,结合具体案情、具体人、作案时的具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正确地分析判断犯罪人的辩解,对赃款的去向认真审查认定。
  2、无法查证的赃款用途的认定
  由于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主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知识,反侦查手段相对较高,致使此类案件赃款有时下落不明,甚至无法查证,很容易导致案件搁浅,消弱打击力度。如:高某受贿一案中,高辩称受贿款物中部分用于公务支出,支出部分因时间较长等客观因素,无法查证,但证据可以充分证实其受贿的犯罪行为。对此,笔者认为,因为犯罪人不供或其其他原因致使赃款下落不明,无法查证落实的们可以结合证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对有证据实在在案发前后赃款曾在犯罪人家中或犯罪人有毁证、匿证、转移赃款,订立攻守同盟等行为的,即使犯罪人拒不供出赃款用途或没有查实的,也可以认定赃款被犯罪人非法占有;对那些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迁,导致赃款用途无法查证的,只要犯罪人对赃款去向的解释不能自圆其说,经查证无法成立的,一般也应定罪。
  3、犯罪人供述有去向的赃款用途的认定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能主动交代赃款用途的案件,但办案人员有时会忽略此种情况的证据审查和认定。为了体现“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办案原则,我们应综合审查认定账款去向的证据和不能认定的情况。如果仅仅有犯罪人的口供其他证据又不能与犯罪人的供述相印证的,那就需要补充新的证据,以便在尽早发现案件的症结所在。如果证明赃款用途证据与证据在数量、质量及证明力方面确实难分高低,但犯罪人供述相对稳定,对赃款的去向供认不讳,应认真分析犯罪人供述犯罪人供述赃款去向时的心态,力争排除当庭翻供、变供的隐患。如:韩某贪污一案中,犯罪人因畏惧法律,在侦查、起诉阶段均如实供述赃款用途,但到出庭时,韩某认为到了最后一拼的关头,推翻了以前关于赃款用途的供述,致使检法两院认识不一,一度使案件诉讼陷入僵局。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在赃款的去向上作文章,其目的就是要逃避法律的制裁。
   我们认为,赃款去向是行为人完成犯罪之后的行为,与犯罪行为相比较是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行为阶段。犯罪行为是主行为,处分赃款(物)行为是依附于犯罪行为的附属行为。附属行为不宜决定或改变主行为的定性,只能说影响主行为的量刑幅度。我们在讨论贪污、受贿赃款的去向问题,首先需要搞清赃款的性质。赃款是指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不义之财。它与一般款项的最大区别,就是取得款项的手段及途径的违法性。“赃款去向”就是行为人以各种方式对所取得的不义之财的处分,就像杀人(既遂)案件中对尸体的处理一样,无论是扔在河里,或者埋于地下,都不影响该罪的成立。从法理上说,实施犯罪后处分赃款的行为并非构成该类犯罪的必备要件,不应影响贪污、受贿罪的构成。我国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从规定中可以看出,贪污受贿犯罪所要求的主观故意,仅仅是对财物的非法占有,而不是非法占为已有。“非法占为已有”是指行为人自身将赃款赃物非法地实际占有、支配和处分;而“非法占有”则是使赃款脱离物主的实际控制而处于行为人的控制之下。
  当犯罪嫌疑人以贪污或受贿手段非法取得赃款,就已经反映出其主观上具有法律所要要求的非法占有的故意,即使其事后确实将这些赃款(物)用于公务,也难以否认其事先的非法占有的故意。另外从犯罪形态上看,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种结果犯,即只要采取了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或采用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手段而发生了法定的危害后果获取了不义之财,这一法定后果表现为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已失去原所有人控制成为犯罪嫌疑人所有,即财产所有权已发生转移,权益实际已受到侵害,就具备了贪污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了犯罪既遂,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完全可以对这些赃款(物)随意做出各种处分决定。但这并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更不可能改变其行为的贪污、贿赂犯罪性质。如果,我们以犯罪嫌疑人在事后对赃款(物)的处分行为去改变其主行为性质及其所处的形态,显然是放纵犯罪,将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从而也会使我们在执行法律时走入误区。
  (作者通讯地址:河南省项城市人民检察院,河南项城466200)
其他文献
天津市东丽区地处中心市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原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近郊区,全区面积477.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2万人,非农业人口13.97万人),流动人口37.83万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丽区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和滨海新区建设的迅速拓展,带动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进一步提速。到2005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审查全部刑事案件。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是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两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法性质和职能是基本相同或相通的。衢州市柯城区检察院依托综治心,整合调解力量,借力调解,最后作出不诉等决定,深入开展刑事和解工作,推进社会矛盾的化解,是符合司法规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因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因此笔者认为索贿就是阻却行贿行为构成行贿罪的法定事由。  关键词:行贿行为;索贿;排除犯罪性事由  所谓行贿行为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行贿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廉洁性的后果,表面上看符合构成行贿罪的客观要件,但由于一些事由或情节的存在,使得行贿行为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
期刊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职权。就民事检察监督权而言,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有提出抗诉的权利。这对当前法院强调诉讼调解的形势下,民事诉讼调解在检察监督领域出现了盲区。    一、提出问题   某
期刊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有效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犯罪,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新一轮平安创建工作,切实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检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和上级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院干警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实现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多次提到一个全新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烙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期刊
[案情]  2009年10月份,被告人肖继斌从互联网上得知湖南协力同乐烟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能够提供生产烟花爆竹的设备和技术,经电话咨询和实地考察,被告人肖继斌取得湖南协力同乐烟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使用其公司专利技术,并向湖南省浏阳市安彩烟花化工部购买了制作烟花爆竹的设备及原材料,后雇用被告人江秀辉帮助其管理。2009年11月起,在未经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被告人肖继斌、江秀辉在湖南协力
期刊
摘 要:我国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引下,在司法实践改革中试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得到了舆论的肯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试行在我国取得的成效,凸显了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各地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标准不统一,故笔者认为我国应在刑事诉讼法中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构建;必要性;可行性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角度进行阐述,先是对此罪的犯罪客体(法益)、主、客观要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对此罪名有内涵界定,再以此为触点探究此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飙车;醉驾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在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之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两款规定,其中第一款规定了“危险驾驶罪”的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方式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
期刊
一、当前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   刑事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也是重要的刑事诉讼当事人,其权利所受的损害不仅是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还有精神上的痛苦。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权思想的发展,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保护被害人权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历次修订中,都强化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法律规定、客观境限制及各种因素影响,现实中刑事被害人的一些权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