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角下关于海岸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129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海岸景观带为例,对比东西两段在开发与保护方面采取的策略,将自然教育观念融入海岸景观开发与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场所,坚持自然理念和生态意识,以人性化设计与可持续性为要求,避免过度开发,治愈城区居民自然缺失感,树立海岸资源人居共享理念,关注受众使用需求和参与度,将有限的海岸资源还给公众,为更多的人提供亲海空间。
  关键词:自然教育;海岸景观;自然理念;生态理念;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研究”(A13G960601)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将教育融入自然,以自然陶冶情操,以自然养育人格,是国民教育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大量引进人才,游客量不断增加,沿海建设用地不断扩大,海岸带不断开发,生态用地日益紧张,海岸带开放性与服务功能越来越受限制,海景住房成为炙手可热的开发资源,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频频出现。目前,国家针对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对海岸带一线及重点保护带宽度界限没有具体规定。要有效利用海岸线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体现近海岸线的公共资源属性,以自然为主导、以人类为靶向的自然教育观成为治愈城区居民自然缺失感、发展海岸资源人居共享理念的内涵。
  一、自然教育理念下海岸景观保护与开发要素
  自然教育最初在18世纪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并作为其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一直影响着现代教育观的发展。目前很多学者将自然教育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并形成了相应的关于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教育背景,以人类为媒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形成一定逻辑思维的价值体系的过程。
  (一)自然要素
  老子提倡“无为”,服从自然规律,让自然规律发挥作用,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目的。在人们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并生成自然理念,以环境的反馈和人们对环境体验感的接收,体现环境规划对人的引导,在这里,人是配角。反之,将自然引入生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然理念运用于景观构成,影响成长中的儿童进行可持续的自然教育,人与景观形成情感互动,环境是载体。自然景观要素主要存在于原始的地形、地貌、水体、植物等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线地形起伏,植被多样,海岸线山区丘陵交叉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海岸景观自然风貌,为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载体。针对自然要素西部海岸带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依据原始景观规划建设,加强对植被和水体的保护与修整,补种不同类型的草本与灌木,或根据季节特点沿路种植开花植物,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认识和接触,丰富人们的触觉与听觉感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增强体验感。水是自然要素中最难掌控且最富有灵性的景观要素,水体的保护与水景的改善对区域微环境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亲水景观的保护符合生物多样性要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水生环境的特点,对自然的综合感知体验更为丰富,为自然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天然的环境物质基础。
  (二)人文要素
  作为一线沿海城市,青岛的海岸线绵长曲折,所拥有的海岸景观带狭长且极具特色,历史文脉与人文特色显著,蓝色经济文化与渔村文化成为海岸带景观设计与开发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海岸带的区域划分、功能指向性的规划、直接或间接满足人们使用和精神需求的小品元素的设计,烘托环境氛围,提升人的感知体验,通过强大的感染力来烘托环境氛围,促使人们快速感知景观特色,展现自然教育理念对人文要素的开发要求,通过区域特色元素体现场地精神,在功能性区域内加强人文元素的影响,为自然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浓厚的文化积淀,公众的参与性展现自然教育理念对人文特色的开发需求。
  二、自然教育理念融入海岸景观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制度保障自然理念的实施
  海岸景观带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充斥自然理念的城市海岸景观带是居民進行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基于自然理念的海岸景观开发与保护的首要问题是消除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干扰,将人放入自然中生存,而非将自然作为生活的展品。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扩大海岸带保护范围,1995年5月26日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和1999年青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对海岸带范围作出了规定:海域至10海里等距线,陆域未建成区一般至1公里等距线,陆域建成区一般以临海第一条城市主要道路为界。根据实际适当扩大海岸带规划保护范围,有利于形成海洋、人居、生态、经济一体化宏观布局。
  (二)培养生态意识是自然教育的本质
  合理开发,拒绝人类中心论,具备完整的良性生态系统才能为自然教育的实施和海岸景观的保护提供物质基础。青岛西海岸新区对海岸带居住用地的过度开发和填海造陆项目的实施,滨海大道东段沿线部分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物质基础。权衡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与共生理念,滨海大道沿线西段通过前期的合理规划,明确了居住用地建设规划总面积,解决海岸带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占用海岸线遮挡视线的问题,海岸线1公里内避免完全遮挡,还给居民亲海的空间,维护自然景观,还岸给公众,生态意识的提升使人们心生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三)人性化设计与自然教育理念共生
  有学者指出,当代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其实与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基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行为与心理受环境影响且反馈于环境。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东段高层建筑林立,造成3公里以内视线的通透感降低,人们倾向于海景住房,海岸线景观带以内因建筑物遮挡导致小气候和风向改变,形成“漩涡式”风向,平流雾经久不散,严重影响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降低区域微环境的宜人性,增加了人与环境的摩擦。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西段严格控制近海岸带建筑物高度,沿海建筑要为远海岸线建筑“留出余地”,避免“一叶障目”,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依靠海洋性气候优势提升城区空气质量。1公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内以临时建筑和10米以下公共服务性建筑为主,1~3公里海岸带以内以单层或多层住宅为主,5公里以内建筑高度呈阶梯状分布,200米以内基本无永久性建筑物,使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发生转变。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理念,在海岸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受众的使用需求。景观设施的设计讲究实用性与美感,在尺度上、功能上、美学上创造富有变化、具有公共艺术美的多元化空间,增强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培养人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   (四)自然教育的参与性对保护策略具有完善作用
  单纯的知识灌输与制度要求并不能促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自觉形成自然理念,构建自然价值体系。体验式教育与互动式教育更容易激发人对环境的同理心与谅解,促进制度的实施与公众情感的交流,好的引导与公众的参与使自然教育的效果大大增强。划定海岸带公众活动区域,包括生态保护区域,维护河流入海口生态安全,为海岸带河流两侧保留自然景观区域,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提高海岸景观带的使用频率与使用价值,与海岸带公共开放区域相连,通过设计与保护策略约束并服务于群体,循序渐进进行自然引导。结合当地地貌特征、受众参与意见与专家论证,建立有针对性的海岸带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各区域环境靠拢,合理过渡,互相融合,综合考虑岸线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城镇建设区、海岸开放区、旅游景区等具体区域进行游覽路线的引导,提高公众规划的参与度,形成对自然教育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方向感,突出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性。
  (五)海岸带景观文化特色促进自然教育理念渗透
  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人们不再单纯缺乏对自然海岸景观美的欣赏需求,在城市海岸景观设计趋同的现状下,海岸资源的地域性特色发掘尤为重要,相邻城市的海岸线景观具有延续性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难免要进行本土文化景观的更新与重组,在海岸景观的开发中凸显本土特色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体现城市个性,增强受众的归属感,有利于自然教育的渗透。
  三、结语
   海岸带作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体,在城市结构中起到连通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纽带作用,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生态的破坏和公众的疏离,城市自然环境逐渐成为只可远观、无法近赏的“面子工程”。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自然教育观念的建立需要具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双重属性,自然教育为视角的适当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与保护、更多的考虑其公共服务功能、生态调节功能、自然养育人格功能与生态共生意识,利用有限的海岸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亲海空间,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环境自然教育理念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东.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段春娥.从自然教育视角谈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以广东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3]冯晓.裴斯泰洛齐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4]李美,仇全菊,王秀花,等.“一带一路”倡议下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1).
   [5]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EB/OL].[2020-10-29].http://www.ce.cn/culture/gd/201712/12/t20171212_27230170.shtml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6).
   [7]张绪良,韩同欣,张萍.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
   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东罗村在乡村改造中为农旅文化而提取的重点特色项目——村史博物馆、公共服务中心、大礼堂、村民食堂这四大建筑项目的改造策略及后续使用效果,并全面调研东罗村在改造后对有机农业、乡村营建、主题旅游、乡村服务的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东罗村乡村建设中对“特色”的定义,剖析东罗村作为首批特色田园模范村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启发意义,指出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和提升建筑功能对乡村公共文化与旅游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景观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阆中古城的实地调研,在分析阆中古城景观色彩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人工景观意象、历史人文民俗入手,对这三类影响当地景观色彩的要素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科学优化古城镇景观的色彩设计策略。  关键词:景观色彩;阆中古城;城市特色;历史形态  色彩研究对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和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来说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设计类别研究,景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外延和载体。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催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淮滨彩塑泥叫吹传统传承模式的转化、淮滨泥叫吹艺术本体的创新性转化,有利于对河南传统民间泥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能够提高当地文旅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文化附加值。  关键词:文旅融合;淮滨泥叫吹;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豫南民间艺术传承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解决老年人的安居环境,逐渐成为践行“健康中国”重大国策的内在要求。结合2019年2月《关于印发〈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实地走访宜兴部分试点项目与非试点项目,对养老户外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促进后续养老环境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室外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赣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文化的梳理,分析“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文化元素价值问题,从视觉和内涵方面对民居建筑文化、姓氏宗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术文化等进行文化元素分析研究,以期促进赣南客家“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赣南客家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YS17243)
期刊
摘 要:国家提出诸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及政策,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是机遇与动力,充分利用机遇,深入探索和发掘“四季花海,中华情园”景区的传统文化,开发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及商品,将本地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并融入旅游商品的开发中,使游客能拥有更为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同时带动本地的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资源;旅游产品;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项目(HBCY1
期刊
摘 要:设计,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设计从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中一步步起源发展,再到后来的利用工具,以设计服务设计,最为广泛地体现在建筑上。从巧妙绝伦的框架结构,到鳞次栉比的布局安排、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在先人的建筑制造过程中,设计美学是如何贯彻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古建筑西安大雁塔为例,从建筑造型入手,研究其中设计,感受美学文化,取其精华,应用于今。  关键词:古建筑;造型设计;设计美学;大
期刊
摘 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居民的参与载体、国家-社会沟通的桥梁,是社区治理主体与中坚力量。我国社区治理环境的异质化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趋势,但又内含一种动态的、由低到高的层级发展路径及特征。这一特征体现着社区行为主体互动的动机、参与深度与广度的差异,而不同层级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在社区治理的不同维度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省潍坊市金都社区为分
期刊
摘 要:潮汕传统村落是潮汕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故以汕头市程洋冈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分析程洋冈村不同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阐明街巷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程洋冈村“三生空间”的保护与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關键词: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要素;分布特征;街巷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潮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研究”(G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为老年人营造适合居住的空间环境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国部分城市居住区的一些景观设计不适合老年人,需要对居住空间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以武汉市的人口老龄化为研究背景,以武汉市开放社区环境设计为研究核心,基于“健康老龄”理念,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社区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