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環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7] 顾仁儿。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45-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環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7] 顾仁儿。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