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低年級的计算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启蒙阶段,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更是后续计算教学的重要基础。本文就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从精挑儿歌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和通过理解算理和算法,促解题正确率两方面针对儿歌对低段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儿歌 计算教学 兴趣 算理和算法
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在一些容易出错的计算题型中,反复操练显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于是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应运而生。
一、缘起
近日笔者遇到了一些这样的计算题:
5-3=()+1 1+4=()+2=()+0=4+()
在计算第一题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5-3=(1)+1 ”
“5-3=(2)+1”在39人的班级中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第一题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1 2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9 23 7
所占比例 23% 59% 18%
在同时完成的第二题中,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1+4= 3 +2= 5 +0=4+ 1 ” “1+4= 5 +2= 7 +0=4+ 不知填什么”
表2 第二题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3、5、1 5、7、?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8 21 10
所占比例 20% 54% 26%
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了等号两边的算式算出的结果应相同。于是我们又开始重新计算第二题:1+4=□+2=□+0=4+□。
表3 第二题第2次计算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3、5、1 5、7、?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24 7 8
所占比例 62% 18% 20%
经过第一题的练习,第二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不能做对。此时我引入了“儿歌”:“连等式要注意,答案不写等号后,答案写在算式上,每个算式都要写,写完以后再填空。”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题:2+2=□+1=0+□=□+3 第三题有37人做对,占95%。
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
二、实践与思考
儿歌指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的提炼。对于刚接触数学知识的低段学生来说,儿歌能够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帮助他们快速领悟、有效记忆数学知识,提高解题正确率。
1.精挑儿歌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而学生计算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觉得计算枯燥乏味,很难产生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计算教学时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歌,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让孩子学起来兴趣大增。如:计算□-3=2时,学生还没有形成“想加算减”的计算模式,于是笔者用了这样的儿歌:“减号前面是大王,求大王,小数加小数”,在一年级学生的思维里,“大王”常出现在故事中,它往往是最大的,于是“求大王,小数加小数”便帮助有困难的部分学生把这个需要逆向思维的难关攻克了。
又如当一首古典数学儿歌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在慢慢的解读,从解读中了解含义,从意思中掌握方法。如《九宫格歌》:“5居中,戴9履1,24为肩,37为腰,68为足。”以人体部位比喻九宫格,吸引了孩子的注意,让他们对于实践解题蠢蠢欲动。
儿歌鲜明的节奏感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感、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计算的积极性,所以精心挑选合适的儿歌,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2.通过理解算理和算法,促解题正确率
对正处在懵懂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真实意义和内涵,教师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提炼,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
第一,简化抽象的算理。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时,笔者尝试将难点分解,先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与如何进位,同时顺势推出儿歌:“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来加起,个位满十要进一。”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联系算理讲解,在明快的节奏中学生对“进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此用儿歌将抽象的算理简单化,有效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加法。
第二,概括复杂的算法。在低段教学中由“+、-、×、÷”引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计算,两步计算中怎么算,谁先算就成了学生计算的难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提出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而计算时的运算顺序一直是学生错误的根源。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儿歌中将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一一阐述,使学生在判断运算顺序遇到困难时,都能在儿歌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儿歌教学作为低段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适度、合理地加以运用,能够把教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表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了他们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抵触心理,保证了学习的质量,运用得当,能够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倪茂勤.浅谈一年级计算教学 《新课程(下)》,2012(01)。
[3]刘寅仓.算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加强算理与应用口诀对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影响《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2)
[4]罗大伟.浅谈儿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04)
【关键词】儿歌 计算教学 兴趣 算理和算法
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在一些容易出错的计算题型中,反复操练显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于是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应运而生。
一、缘起
近日笔者遇到了一些这样的计算题:
5-3=()+1 1+4=()+2=()+0=4+()
在计算第一题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5-3=(1)+1 ”
“5-3=(2)+1”在39人的班级中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第一题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1 2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9 23 7
所占比例 23% 59% 18%
在同时完成的第二题中,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1+4= 3 +2= 5 +0=4+ 1 ” “1+4= 5 +2= 7 +0=4+ 不知填什么”
表2 第二题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3、5、1 5、7、?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8 21 10
所占比例 20% 54% 26%
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了等号两边的算式算出的结果应相同。于是我们又开始重新计算第二题:1+4=□+2=□+0=4+□。
表3 第二题第2次计算各类型答案与相对应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表
答案类型 3、5、1 5、7、? 其他或空白
人数/人 24 7 8
所占比例 62% 18% 20%
经过第一题的练习,第二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不能做对。此时我引入了“儿歌”:“连等式要注意,答案不写等号后,答案写在算式上,每个算式都要写,写完以后再填空。”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题:2+2=□+1=0+□=□+3 第三题有37人做对,占95%。
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虽然能在观察、比较物体的过程中掌握物体的固有属性,但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
二、实践与思考
儿歌指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的提炼。对于刚接触数学知识的低段学生来说,儿歌能够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帮助他们快速领悟、有效记忆数学知识,提高解题正确率。
1.精挑儿歌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而学生计算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觉得计算枯燥乏味,很难产生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计算教学时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歌,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让孩子学起来兴趣大增。如:计算□-3=2时,学生还没有形成“想加算减”的计算模式,于是笔者用了这样的儿歌:“减号前面是大王,求大王,小数加小数”,在一年级学生的思维里,“大王”常出现在故事中,它往往是最大的,于是“求大王,小数加小数”便帮助有困难的部分学生把这个需要逆向思维的难关攻克了。
又如当一首古典数学儿歌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在慢慢的解读,从解读中了解含义,从意思中掌握方法。如《九宫格歌》:“5居中,戴9履1,24为肩,37为腰,68为足。”以人体部位比喻九宫格,吸引了孩子的注意,让他们对于实践解题蠢蠢欲动。
儿歌鲜明的节奏感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感、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计算的积极性,所以精心挑选合适的儿歌,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2.通过理解算理和算法,促解题正确率
对正处在懵懂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学习的真实意义和内涵,教师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提炼,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
第一,简化抽象的算理。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时,笔者尝试将难点分解,先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与如何进位,同时顺势推出儿歌:“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来加起,个位满十要进一。”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联系算理讲解,在明快的节奏中学生对“进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此用儿歌将抽象的算理简单化,有效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加法。
第二,概括复杂的算法。在低段教学中由“+、-、×、÷”引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计算,两步计算中怎么算,谁先算就成了学生计算的难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提出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而计算时的运算顺序一直是学生错误的根源。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儿歌中将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一一阐述,使学生在判断运算顺序遇到困难时,都能在儿歌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儿歌教学作为低段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适度、合理地加以运用,能够把教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表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了他们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抵触心理,保证了学习的质量,运用得当,能够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倪茂勤.浅谈一年级计算教学 《新课程(下)》,2012(01)。
[3]刘寅仓.算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加强算理与应用口诀对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影响《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2)
[4]罗大伟.浅谈儿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