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 张大礼 王卫东 牛响铃 焦世宁 共同回忆吃在北京的味道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年前由英达导演的作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一经播出后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捧。这部剧是20世纪90年代,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早点能够喝上一杯豆浆、吃上一个油饼已经十分满足了。那时候人人都爱吃糖油饼,但是比普通油饼贵,不舍得买。
  油饼、油条、豆浆是最爱的早点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家家豆浆油条很普遍,所以在英达导演的作品《我爱我家》中经常能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早点的剧情,给人留下印象特别深的是家里的小保姆找了个卖早点的男朋友,买的油条特别大个儿,突然有一天油条就变得特别小,是剧中谈恋爱失败了,导演英达把吃早饭这么小的事儿放到剧中,不过这个场景确实是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特别是20几年后再来看这个剧,会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年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人的早点不算讲究,但也绝不能将就,排队买早点的北京人,拿着搪瓷缸踩着趿拉板儿,都是刚睡醒的模样,选择在街边吃的人,好几位在一张小桌挤着,一口豆腐脑就着北京的狂风,看似随意的事情,有些事情还真必须得较较真。豆汁配焦圈,少不了咸莱丝,炸油饼的火候不能过了,不然又焦又老,糖油饼总得嘱咐着,糖面铺得多一点、满一点,老北京的早点就得这么吃,不然,他心里不痛快。
  英达说,过去老北京人习惯管豆腐脑叫老豆腐:“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写祥子被抓了夫,从西山最后跑回北京来,第一件事是喝碗老豆腐,描写得太好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的工资是大概每月30元,作为一家的生活费,每天花多花少都得要计划。买早点的钱也就随之算出来了,一个普通油饼6分钱,一个糖油饼8分钱,一碗豆浆3分钱,算下来,一家五口早点大概要花4毛钱左右。
  最奢侈的糖油饼
  改革开放初期,凡是加了糖的东西都会贵一点,高潮东回忆:“马路边当时有卖茉莉茶的,不加糖的是5分钱,加糖的是l毛钱,我站在那徘徊了很长时间,后来一咬牙一跺脚买了加糖的,根本舍不得喝,就那么一小口一小口吸溜着喝,感觉很奢侈,心疼坏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糖油饼也是一样。
  英达对糖油饼的印象很深刻:“我记得当时只要是家里大人买了油饼儿回来,小孩子都会偷偷张望看看那黄色的油饼上是不是多了一层深色的‘糖面儿’,如果看到有,哎哟,那个兴奋劲儿啊,因为加了糖的油饼它贵啊,大人不舍得吃,孩子就知道是买给他们的了。”
  现场嘉宾中,有人说好多年没吃过糖油饼了,也有人说现在还天天吃,其实糖油饼在大家的记忆中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了。
  护国寺小吃经理王新梅和手艺传承人李秀云来到节目现场。护国寺小吃是北京地区特别著名的小吃店,主要就是经营早点和北京小吃。护国寺小吃的经理王新梅,护国寺小吃的技艺传承人李秀云,她们都已经工作30多年了。老顾客喜欢去护国寺小吃,那里不仅有着老味道,更是几十年都保留着大家儿时的记忆。
  过去能吃糖油饼是件奢侈的事情。其实油饼的制作工艺没有多精致,营养搭配也谈不上多丰富,如今炸油饼不再是人们早餐的唯一选择,但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北京人早饭的餐桌,出生于北京的著名作家梁实秋,讲过一个关于油饼的真实故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朋友,每次回国都要买一二百副油饼、油条,回到美国后,把它们存在冰柜里,逐日取一副,放在烤箱里或者是电锅里烤,火腿、鸡蛋、牛油面包并不难吃,但是和油饼、油条相比,却寡淡了许多。对于北京人来说,糖油饼的意义,远胜于一顿早饭。那一小块糖面,是开放后物质逐步得到改善的见证,也是北京的老百姓,对于幸福最朴实的定义。
  北冰洋的流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大家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许多外来的吃食逐渐增多,在19 87年北京有了第一家肯德基,北冰洋汽水开始盛行,各种新奇的食物不断更新,随之北京的餐馆也越来越多。
  北冰洋汽水到现在为止都很常见,但英达说,用冰冰出来的北冰洋和冰箱里拿出来的北冰洋完全不是一个味儿。北京人对北冰洋汽水的记忆都太深刻了,张大礼说:“从小就喝北冰洋汽水,到现在北冰洋又恢复生产,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得很不错,味道也没变。”英达回忆,除了北冰洋的汽水,还有义利食品厂生产的维生素面包,那是他儿时春游必须带着的。
  阿静粤菜的消失与重新营业
  穿红裙子、烫卷发、下馆子,改革开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在满足了吃得饱、穿得暖之后,不少人去餐馆开始讲究菜品、环境,以及服务态度,牛响铃开了第一家美容厅,她和阿静粤菜的老板是好朋友,两人就互相到对方的店里消费,牛响铃回忆:“我从小饭馆一直吃到大店。”阿静粤菜馆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粤菜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只有在高档饭店里才能吃到,价格相对昂贵,阿静粤菜开张后,生意十分火爆,它的价格能让百姓接受,比一般的饭馆贵一些,但比大的粤菜馆要便宜不少。英达回忆阿静粤菜也成为他常去的一个餐馆:“阿静是第一个平民百姓能吃得到的粤菜,顾客对那个叫阿静的女孩印象深刻。”
  焦世宁也对阿静粤菜有很深的印象,他最初听说这个饭馆开在一个小胡同里:“去之前听说在一小细胡同里,对面走来一哥们儿,都错不开身。但是一进去,盘子只要有一根鱼刺,马上换盘,服务特别到家。听了这样的介绍,我去的。”
  阿静餐厅在2000年就消失了,创始人刘学勇到了节目现场,他介绍说阿静餐厅1988年3月3日开业,阿静当时是广东护校的一个学生,他认识阿静源自合作伙伴:“最初饭店名字叫东四粤菜,年底装修时认识了阿静,1988年有部电视剧《阿信》很火,我们就改了饭店的名字叫阿静。”最火的时候,刘学勇在北京有10家店,在美國也开了两家店。刘学勇后来去了美国,就结束了北京的生意。2017年10月,刘学勇回到北京二次创业,在和平里东街再次开业,很多过去的老顾客依然经常光顾,他们再次感受到当年的味道。节目现场刘学勇带来了30多年前的厨师,为嘉宾带来了餐厅的主打菜,让大家品尝一下是否还是当年的味道,刘学勇说价格依然亲民。
  改革开放给了人们富足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幸福感是当我想吃大鱼大肉的时候我有能力吃到,当我想念糖油饼的时候我出门就能买到。这些幸福的食物与价格无关,它是一种回忆,一种最简单的愿望,一种改不了的习惯。
其他文献
左利军同志从事公安工作12年来,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为群众排陇解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被社区群众誉为“脚心民警”。  社区的“大管家”  1998年,30岁的左利军由北京市消防局转业到甘家口派出所。为了尽陕掌握公安业务知识,他轮流跟着各班值班,积极向身边的民警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经常晚回或者不回家,一心扑在了工作上。通过在工作中不断摸
期刊
在一个偏远山坡下的水沟里,警方发现一具尸体,尸体已经白骨化,上面爬满了蛆虫。来到现场的黄墁一下子就蒙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同行的老法医在一旁提醒她:“不要愣在那里,赶紧找双水鞋跳下去。”大脑一片空白的黄墁只能照做,她戴好手套、穿上水鞋,往水沟走去。她边走边想起老法医语重心长的话:“以后也许还会有比这更恶劣的情况,如果现在都做不了,你真要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转行。”  要强的黄墁听到这句话,突然来了
期刊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年代谍战剧《面具》由楼健、顾国良、谷石军联合执导,张海东担任制片人,王小枪编剧,祖峰、侯勇、梅婷领衔主演,丁勇岱、杜志国、句号主演,更有郑楚一、王文思等优秀演员倾情加盟。《面具》以解放前夕的特殊历史阶段为背景,讲述了潜伏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十年的国民党特务李春秋(祖峰饰)于幸福平凡生活中被上级唤醒并要求他执行“黑虎计划”,最终他决定弃暗投明、反戈一击,配合共产党共同破坏了计划。该剧将
期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  ——辛弃疾  提到中國历史上的女将军,你能想到谁?樊梨花、花木兰、余太君、穆桂英、梁红玉,又或者是妇好、毛皇后、冼夫人、平阳公主……  都对,但这些人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女将军比起来,还都差点意思,因为她们中有的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都两说着;即使
期刊
当年刘备来投曹操,曹操底下以程昱为首的谋士都说,应立即杀掉刘备,因为此人非池中之物,不要留下后患。曹操便问郭嘉,郭嘉不同意杀。  曹操一生,手下谋士如云,但他最看得起的只有一个,那便是郭嘉。郭嘉,字奉孝,河南禹州人,辅佐曹操十几年,助曹操擒吕布、克袁绍,杀袁谭、袁尚,破乌桓。他就像刘备军师诸葛亮一样,总是坐在军中大帐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最神奇的是,郭嘉非常会看人。他去袁绍那儿干了些时间,断定
期刊
人类依靠传宗接代得以繁衍生息,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到人间的天使。今天如果有结婚多年不育的夫妻,只要去医院检查就能知道不育的原因,通过吃药或人工授精都可以得到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宝。但在旧社会婚后一直没有孩子那可就真成大问题了,科学技术不发达,加之人们思想观点的愚昧,认为只要没有孩子一定就是妇女造成的,因此为了这个原因也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像这种不方便对外人言的隐私问题又要如何解决呢?求神拜佛。在各种寺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書,琴棋书画的书。  想了想,得找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铆足力气引大家来看。因为,书,值得。就李白这甸吧,“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白话就是: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用了那么多兔毫笔,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咱也是真心服气,这李白童鞋干啥都挟“飞流直下三干尺”的气势,如此猛夸一位书法独步天下的怀素小和尚。啧啧,这少年小和尚也是当得。这么个写法,何止两万小时量
期刊
艺术家生活和生活艺术家是两码事,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从事艺术,但他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啥叫艺术风格,就是处在有点儿意思和不咋的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莫须有的,不是玩意儿的玩意儿。他常这么讲,也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干的。这些年,他玩过书法,还兼顾绘画。常言说书画不分家,何况现如今流行画像书、书像画。  曾经苦练书法,狂草,怀素。练这个比一笔一画上手快,“成品率”高。很多人看了他的书法作品,都说比怀
期刊
张旭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大受启发而独创草书字体,金大侠妙笔生花却独创“书法武功”,让武林人物的武功与书法熔为一炉。那么,书法与普通人相距远吗?  这几天,一部《我不是药神》刷爆朋友圈,海报里“我不是药神”那五个大字颇有碑版遗风,流淌着书法的古神今韵。这时你才发现,其实书法与普通人相距不远,书法是每个人的日常。  我与书为缘大约在30年前,启蒙老师竟然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该剧片头是帖学大师沈尹默先生
期刊
【第五十二辑】52损人不带脏字的北京话  骂人不带脏字儿,北京话叫吃枣不吐核儿。小的时候,听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吵架拌嘴,北京土话也叫“骂街”。把人损得快没脸见人了,却不带一个脏字,您不得不佩服这些老北京人的“语言功夫”。  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是老北京人,他曾在一篇讲北京话骂人的文章里说:“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
期刊